论《牡丹亭》《桃花扇》戏曲插图中女性主义对明清陶瓷绘画的影响

2015-04-29 06:38王春阳曾群浪
工业设计 2015年11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牡丹亭女性主义

王春阳 曾群浪

摘 要:中国戏曲和陶瓷绘画的艺术历史都十分源远流长,并且同时在明清时期达到成熟和繁荣鼐盛的状态,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陶瓷绘画已经真正在陶瓷装饰艺术中占据了主流地位。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灵感本就源于对各时期官方或民间文化的特殊艺术表达,戏曲和戏曲插图作为明清时期主要的思潮文化载体及其表现形式,尤其钟爱对婚姻爱情的描叙和对女性角色的刻画,自然这一特征也对明清陶瓷绘画产生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以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代表,探究明清时期这两部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戏曲及其戏曲插图中女性主义色彩对这一时期陶瓷绘画的影响。

关键词:明清时期;戏曲插图;女性主义;陶瓷绘画

在中国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中,陶瓷艺术乃是其文化辉煌成就的标识之一。古代中国,作为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尤以对先进的制瓷工艺、千姿百态的瓷器造型、华兹茂美的瓷上绘画而享誉世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明清才是真正代表着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美术与科学技术巅峰水平的时期,在该时期的陶瓷工艺中,又以陶瓷绘画为胜。虽然明清每段时期的陶瓷绘画各具特色,但综合分析,从明代开始至清代,陶瓷绘画已经开始清晰且全面地展现民间艺术精神,并逐渐形成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领域。本文从明清时期两部戏曲作品《牡丹亭》《桃花扇》的插图出发,研究其所展现出的女性主义特色对明清陶瓷绘画的影响,就是考虑到明清巅峰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不仅仅表现在其手法、工艺技术、风格形成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民在这一时期的社会观念和精神需求。因此,以明清陶瓷绘画为载体对民间艺术工艺的特征、民间艺术精神的具体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阐述其所蕴含民间艺术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1《牡丹亭》《桃花扇》戏曲插图中女性主义的艺术特点

作为一种民间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艺术表现方式,中国戏曲在明清时期取得了高度的繁荣。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明清戏曲开始热衷于展现受封建礼教所束缚的爱情观,并尤以对女性主义角色的刻画堪称极佳。《牡丹亭》《桃花扇》与《西厢记》《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代表着我国影响最广、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四大名剧都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与强烈的人民性,每部剧都着力地去塑造一位拥有新式爱情观的女主人公,赋予其不同的个性意识,深刻勾勒出其对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渴望,对自由追求爱情的女性主义轮廓。

《牡丹亭》《桃花扇》不仅在戏曲史上享有极高的价值,以其为题材的戏曲刻插图也异常丰富,受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戏曲舞台演出实践经验的影响,明清戏曲插图的艺术风格和水平丰富多样。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塑造了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形象,通过大量涉及鬼神异境,歌颂青年男女对理想爱情的大胆追求,对压迫的坚决反对。《游园》、《惊梦》、《寻梦》是经常在舞台上演的几折,也是广为传颂的几段,故而对其进行描述的插图也最为丰富。“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所要表现的是通过对杜丽娘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而表现她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同样也塑造出了李香君这一女主人公形象,与杜丽娘不同的是,《桃花扇》不仅仅只是抒写李香君这一秦淮名妓的“至情”,同时还将其的“私情”与国家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赞誉李香君与侯方域的那种大气的爱情方式,进而赞扬被封建传统所鄙夷的下层人民的民族正义感和炽热的爱国感情。“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字香”,系列言语和插图之间即可洞悉女主人公的正直、坚定。 以《牡丹亭》《桃花扇》的戏曲舞台表演为基础所不断发展的戏曲版画,每一例图片都通过白描手法精美地刻画出人物和场景,使观者的想象力轻松延伸到剧本外,使戏曲通过白描图像伴随着戏曲书籍、丝绸、陶瓷等的流传而广为传播,掀起了明清艺术中女性主义发展进步的风潮。

与此同时,陶瓷绘画艺术开始吸收融合大量经典戏曲插图,使生动活泼的戏曲内容跃然瓷上,给陶瓷装饰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瓷上杜丽娘、李香君的故事题材绘画涌现于明末清初时期,除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外, 其对当时陶瓷绘画工艺呈现的不同特点、以及当时社会精神状态的展现,都是极具探究价值的。

2 《牡丹亭》《桃花扇》戏曲插图中女性主义对明清陶瓷绘画的影响及发展

2.1 《牡丹亭》《桃花扇》戏曲插图中女性主义对明清陶瓷绘画技巧的影响

明代《牡丹亭》的戏曲插图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杜丽娘“至情”的主人公形象,插图以线为造型特色,极富动感的传达剧中所渲染的丰富情感。从已出土的瓷器看来,明初洪武、永乐时期景德镇官窑和民窑的陶瓷绘画技艺并不能较好的进行人物描绘;到明朝末期,随着景德镇釉上青花技艺的成熟,陶瓷绘画也开始加大对女性主义的刻画。譬如对杜丽娘《寻梦》一折的勾勒时,开始强调人物与庭院要组合成完整的通景画面,釉上青花色泽深沉,以钴料勾轮廓,以青花料晕染,施以釉上彩料,人物形象以细线勾勒,衣着飘逸,画风豪放生动,使得杜丽娘游园与书生柳梦梅的相会栩栩生动,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为情死的杜丽娘形象,反映出备受封建压迫女性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爱情观的追求。

进入清代后,青花装饰仍历久不衰,但随着清代中期国力昌盛,彩瓷技艺也逐渐兴盛。《桃花扇》的戏曲插图除了展现反世俗的爱情观外,画匠们还着力表现出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同时,受当时著名画家改琦、费丹旭等人的影响,戏曲插图中的人物形象勾勒多呈轻盈态势。随着彩瓷和粉彩瓷的成熟,瓷上李香君的形象更加生动贴切,对人物勾勒更着重装饰,看重人物线条的刻画。还有部分作品融入西洋绘画的风格,注重写实,层次分明,色彩丰富,以透视和明暗的方法来展现场景的质感和空问感,这与中国传统的绘画技艺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总的来讲,嘉靖、万历时期瓷上绘画对戏曲人物的勾勒较草率;到明末时,绘画技法开始多样,效染法对《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主义角色呈现也更为准确,场景画面感也很强,多以青花为主;康熙年间,瓷上人物创作以彩瓷为主,善用重色或黑色细线条,层次感强;雍正、乾隆时期,平涂、渲染、洗、点等画法多样,开始使用五彩绘画,对《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的勾勒更是提高了女性爱情观又一个层次;清代后期,瓷上女性描绘风格基本延续前朝,但随着国力衰竭,陶瓷绘画工艺欠精,画面呆板生硬。

2.2 《牡丹亭》《桃花扇》戏曲插图中女性主义对明清陶瓷装饰选材的影响

明清时期,戏曲《牡丹亭》《桃花扇》插图的跃然瓷上,既推动了女性主义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传播,也深刻影响了当时以及后世对陶瓷装饰的选材。以这两部戏曲插图为题材陶瓷的成果,影响和推动了一大批画家和陶瓷艺术家开始对瓷上人物画的研究,尤其是对女性主义角色勾画最为关注。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优美,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反封建,“惊梦”一出中要极力展现其晶莹可爱的灵魂,表露出她对外面世界、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虽身为妓女,但却具有守志不污的高尚节气和精神,人物形象则需要表现的更加震撼人心。 这一系列形象的生动刻画在一定程度也推动了明清时期降、青花瓷画、彩瓷瓷画的发展。同时,在这一时期以戏曲小说、历史故事中的情节为题材,进行陶瓷艺术创作开始广为流行。这种瓷画是用分水、效点、淡描及浓笔渲染等多种手法,将这些故事场景再现于陶瓷之上,既是高超陶瓷工艺的体现,同时也表明女性主义思想已经深深影响到了我国陶瓷装饰的选材, 如后期的瓷上《红楼梦》、昭君出塞图等等都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2.3 《牡丹亭》《桃花扇》戏曲插图中女性主义对明清陶瓷业发展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 绘画性装饰已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和重要文化因素。推动了绘画业与陶瓷业的相互借鉴与融合。《牡丹亭》《桃花扇》戏曲插图中的女性主义在陶瓷绘画上的完美展现,推动者陶瓷工艺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明清时期对陶瓷的审美需求。

明清期间女性主义的不断进步也能从陶瓷业发展中展现,在“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封建中国,女性一向都被刻画成为纤弱的神态,在陶瓷绘画中的展现亦是如此。但从明清时期开始,不管是民窑还是官窑,陶瓷绘画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都出现了健康阳光的画风,这就使得了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发展的更加多元化,消费和欣赏的受众从以男性为主向全民开始扩展。此外,以女性主义特色为题材的陶瓷,在远销海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征的仕女陶瓷标识,这也对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3 结语

明清时期戏曲与陶瓷艺术的成熟和融合,大大促进了民间文艺的传播,从一定程度上看,这种对文化思想的传播也推动社会观念、人民价值的转变。其中,明清女性主义的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对戏曲《牡丹亭》、《桃花扇》中所彰显的女性主义色彩进行分析,首先佐证了明、清两代这一思想的发展成熟过程;其次,两部戏曲插图的跃然瓷上,既推动了陶瓷绘画工艺的进步与成熟,又深刻影响到后世对陶瓷绘画的选材,使陶瓷仕女图深深地烙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繁荣了中国陶瓷业。最后,明清陶瓷绘画中对婚姻爱情的描叙和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也影响到了人民对封建世俗观念批判,从而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光辉.明师俭堂《六合同春》戏曲插图与文本接受[J].中国美术研究.2014(03):4-22.

[2] 廖华.明代坊刻戏曲考述[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02):

98-102.

[3] 胡建,吴凡.关于中国昆剧史研究中“范式”问题的反思——以我国30年来的明代昆剧史研究为例[J].黄钟: 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1):91-100.

[4] 乔光辉.建本插图与戏曲传播[J].艺术学界.2012(02):157-177.

[5] 吴秀卿.福建政和杨源村英节庙会与四平戏的传承[J].戏曲研究.

2012(03):258-279.

[6] 杜金.明清民间商业运作下的“官箴书”传播——以坊刻与书肆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03):92-104.

[7] 郑守治.全本《葵花记》戏文辑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63-68.

[8] 胡令毅.论《西游记》校改者唐鹤征——读陈元之序(一)[J].昆明学院学报.2010(01):62-69.

[9] 陈堂发.略论明代三山街私刻书坊的大众文化经营[J].出版科学.

2010(01):5-9.

本文系基金:

1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3年)规划项目《明清戏曲版画插图的图像学研究》(13YS02),研究成果。

2 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戏曲图像学研究——以<临川四梦>刊本插图为例》(YG2013128),研究成果。

3 2013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白描装饰图案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XJG-13-6-2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牡丹亭女性主义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读《牡丹亭》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药名戏与《牡丹亭》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