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楠
摘 要:建筑的本质是适合人的行为的空间,而人的生活方式的变迁造就了建筑的新的空间形式,本课题通过现代生活方式变迁的研究指出LOFT风格也是适应某一类人群居住的习惯,符合其工作生活个性化的需求。本文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出发,解析了现代生活方式对建筑的要求,并通过分析LOFT在中国的现状及其空间安排与特定族群的劳动生活方式的关系,提出了LOFT风格建筑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空间;LOFT;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一方面,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追求包括生活空间、活动内容也日益求新、求变。另一方面,市场运作机制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开放程度扩大,生活方式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劳动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工作空间形式。LOFT的空间形式正是适应了“自由职业、在家办公”的理念,自由职业的概念就是独立工作,相对于建筑来说就是人的行为方式决定房屋的空间形式。
1 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
在教科书上,生活方式揭示的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是区别阶级、阶层的重要指标。在现今,我们有时如何理解和定义生活方式呢?一位学者王雅林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中生活的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因此,生活方式简述的是“如何生活”的概念,它既是一个概括程度高的综合性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可感的很具体的概念。
1.1 现代化进程中生活方式的变迁
劳动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方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制约着其他生活方式的特征,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劳动的内容、意义和方式都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在许多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职业正销声匿迹的同时,一些新时代的新兴职业也开始崭露头角,“自由职业”的概念就产生在其中。
人类经历了近代大工业把大批人口从田间、家庭吸引到工厂、办公室,今天对于信息时代而言,人类已经步入了一个 “足不出户,知天下”的新时代,即使是大型的企业、公司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不过是“围着电子计算机团团转的人而已”。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商务行为模式的日益扁平化也使许多工作可以像托夫勒所说的那样,在“电子家庭”里完成,进入SOHO社会只是时间问题。
1.2 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建筑的要求
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房屋空间的定义和需求发生变化成为必然。随着信息的发展,家庭办公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办公与居住的界限模糊了,工厂不再像工厂,办公室不再像办公室,住宅不再像住宅。人们可以在家里工作,也可以住在工厂。信息文明把工业文明给建筑空间的界定打破了。而LOFT的这种空间形式正是适应了信息化文明的发展,人们可以自由的根据自己的空间要求进行设计,它可以是居所、办公室、休闲、娱乐的场所。正是这种自由变化的空间使人们更大程度上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2 LOFT建筑形式
2.1 现代社会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反思
我们对现代化的建筑进行了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建筑能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自由、舒适。此时后现代的建筑走入我们的生活,即将建筑扎根于当地文化的土壤中,更加凸显建筑的地域性。所以后现代的建筑舍弃了当地的文化背景,就会失去其建筑的意义。近几年人们已开始从比建筑的大和高,转变为追求绿色、舒适、经济。建筑的本质是适合人的行为的空间,而人的生活方式的变迁造就了建筑的新的空间形式。我们还应该把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分类,通过差异为不同的群体“量身定做”,使建筑的功能性发挥到极致。而LOFT的建筑也是适应某一类人群居住的习惯,符合了个性化的需求,建筑让生活、工作变得更加舒适、自由。
在牛津字典里的LOFT解释是“在屋顶之下,存放东西的阁楼”。而在当今LOFT总是与旧厂房改造联系在一起,它最初产生于纽约的SOHO区,这里以前是囤积纺织品的仓库区,粗犷的外部线条,没有花哨的审美设计,内部空间开场而高大,这就造就了LOFT的经典形式。当时设计师和艺术家在废弃的厂房里创作行为艺术或者办作品展,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同时没有多余的预算去装修如此巨大的厂房,因此这种工业厂房本身的特征直接裸露在外面,与艺术品之间产生了新奇的视觉反差,这种视觉矛盾达到了以外的效果。这种最初是为了工业而产生的建筑形式发展到现在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和新的生活方式。面对个人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新需求,城市规划者及建筑师把目光聚集在城内闲置空间,重新利用旧建筑和可再生的城市空间。LOFT因此也是人文主义复兴的一个符号,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们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也变成了世界性的问题。在中国整个国家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建设,现今我们已看不到原来四合院为主体的北京古城,而侥幸剩下和部分被保存的旧建筑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而我们是否也应该意识到老建筑究竟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义。LOFT实际上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它能够为整个社会提供新的资源,这个资源并不是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而是人和人的创造,是新内容的创造,是既有文化和过去文化的一个重构,一个再利用的文化。
2.2 LOFT在中国的现状
LOFT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中国悄然兴起,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北京的798和上海的8号桥、昆明创库等艺术区。798艺术区是沿用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的名称。在早期许多艺术家用这里的旧厂房作为工作室进行创作,慢慢发展成为艺术中心、画廊、设计公司及展厅等各种聚合的空间。他们追求朴实而简单的功能,保存了一些文革时期的语录带有LOFT的一种韵味,而且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批进驻者中,在对原有的历史遗迹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又对旧厂房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按照自己的理念及生活方式为这个空间赋予新的意义。上海建国路“8号桥”原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造的机械工厂,其空间的设计多了一些自由的味道,少了一些现代的压迫感。由此可见,LOFT的建筑形式并不是单一的,生活方式的变迁总是有时代的烙印,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点,建筑业也是如此。正是由于那些老建筑所产生的年代、区域不同,它们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及地域的特征,而改建后的LOFT也一定会继续传承这种文化,即使它的内部空间及使用功能发生了改变,但刻在它身上的历史痕迹是永远也磨不掉的。
2.3 生活方式与LOFT的空间安排
2.3.1 人的活动
功能是建筑最基本要求,服务于人的活动应是建筑的主要功能。我们研究活动了解活动的特点和性质,使建筑的设计能更好的为人服务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所以设计LOFT空间必须研究在其中生活的人的行为方式及活动路线,LOFT给了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建筑空间,我们如何能更好的利用,使每一个空间都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这的确也是一种挑战。
2.3.2 办公空间的开放程度
LOFT作为办公空间,理想的模式应该是小型团队的工作场所,并且是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所以办公空间的开放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新的办公室的概念主张已不是以前老板处于核心地位的模式,应该设计符合“新的工作方式”,LOFT符合的办公空间形式属于是“俱乐部型”, 使用者在这类办公室必须有独立工作空间、同时也需要有灵活和方便的互动空间。一部分的管理顾问公司、媒体、广告公司、资讯公司都开始使用这种办公方式。这类办公室都以目标用途进行设计,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设计还可以节省金钱,比如安达信顾问公司把法国总部从占地一万平方米的办公室迁到占地七千平方米的新总部,一年竟能节省一百万美元。
2.3.3 居住空间的自由度
对于很多居住在LOFT中的人来说,办公室成为了他们第二个家,而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场所,而LOFT使这种生活方式成为可能。但这也并不是表明所有在这里工作的人都必须生活一起,而居住空间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空间怎样分割,人的行动路线如何组织,这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LOFT把设计的权利交给了房子的主人。
2.4 LOFT的未来发展方向
2.4.1 LOFT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LOFT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是初步阶段,因此很存在很多问题,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脱离历史的印记,无论这个城市怎样推旧建新,其文化的载体都要具有传承和联接的作用。建筑的价值所在,很大程度表现在城市中的历史印记与新建筑之间的关联。而中国LOFT建筑更多的表现为模式化,在同类型的LOFT建筑中缺乏地域性或者本土性;另一方面LOFT的存在与城市的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厂房的空间是基于生产考虑的,作为办公空间 LOFT实际上不能够满足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的需求。而且LOFT建筑会不断的使地价上升,它一开始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包括它的廉价以及安宁的环境也慢慢被打破。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保护好LOFT的文化意义的同时,怎能更好的发展它的内在含义。
2.4.2 创意产业
LOFT的发展总是与创意产业相关联,因为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建筑形式。LOFT在中国还是以聚集区的形势出现,这是由于历史因素,在几十年前,旧厂房往往都聚集在城市的郊区,而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发展,郊区已经慢慢的并入到城市的中心地带,LOFT也就随之在这些地方生根发芽。虽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已经不是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但是它们遗留下来的厂房却演变为创意产业专业服务的聚集区,品牌与价值链的形成构成了创意产业聚集区的个性服务,同时各聚集区入驻的创意产业也都具有个体品牌价值和各自独立的服务,形成了聚集区的品牌价值,成为极具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
2.4.3 LOFT个体的改变
LOFT基础是旧厂房改造,但由于城市的扩张,许多郊区的旧厂房已经拆除,那么LOFT的建筑根据地就失去了。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旧厂房会越来越少,而向往LOFT的人群会越来越多。如何就解决地少人多的问题成了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并且这种空旷的厂房究竟适不适合人作为居住空间生活在其中,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从人性化的角度对LOFT的空间进行重新的设计,在没有了旧厂房为依托的前提下,让崇尚自由的人们也能享受到LOFT的生活。
2.4.4 本土化
LOFT风格建筑作为一种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其文化内涵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LOFT发展到今天,在各个地区仍旧是过于一致而少有特点,过多的商业运作夹杂其中,艺术家最初的初衷慢慢的改变,人为的雕琢痕迹过于明显。虽然各地都新兴了LOFT聚集区,但LOFT最初所体现的无拘束的自由的生活理念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所以我们必须最终回到文化中来,没有文化根基的建筑是不会持久地,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的LOFT才是有生命力的。在同中求异,这才是LOFT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而不是千篇一律。
参考文献:
[1] 陈宇.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loft改造[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05):
76-79.
[2] 曹盼宫.Loft文化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J].陕西建筑.2006
(12):1-2.
[3] 严建伟,田迪.LOFT文化现象及在中国的发展演进[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03):46-50.
[4] 李敏.城市阁楼文化——浅谈LOFTS改造与城市居住的更新[J].南方建筑.2006(03):98-101.
[5] 侯方伟,黎志涛.Loft现象的建筑学研究——以苏州河沿岸为例[J].新建筑.2006(05):23-26.
[6] 博尔科阁楼-MH1,比托姆,波兰[J].世界建筑.2005(05):68-71.
[7] 赵晓刚,王岩.记录一个LOFT社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北京大山子艺术社区的调研报告[J].城市环境设计.2005(02):56-61.
[8] 张磊.北京LOFT:798工厂[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3(05):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