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欣怡
摘要: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而真正鉴定其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地位的则是亚历山大·温特。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全面阐释了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国际政治的理论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在原有的讨论与研究基础上,本文致力于对温特著作内容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介绍,而后尝试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其一,国际政治的建构主义是不是国际关系理论;其二,亚历山大·温特个人对于国际政治理解的思想实质。
关键词:亚历山大·温特;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兴起
(一)主流理论的通约趋同与非主流理论的反思
哲学方法上的理性主义和本体论上的物质主义使得主流理论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在第三次关于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辩论之中,两者之间越来越表现出高度的趋同倾向,出现了新新合流的趋势。这一趋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性主义的理论基底,即都把国家设定为理性主义的行为体,进而把国家的身份和利益当作给定因素,进而根据因果机制来推断国家的行为;二是本体论上都不承认观念的实质作用,把权力和权利所造就的物质结构作为国家行为的主要动因。在本体论上表现出高度的物质主义世界观。这样就使得两者成为可以通约的理论,实质性的辩论不可持续,国际关系理论失去了进化发展的动力。
正是由于国际政治理论发展的现实和非主流理论在在本体论上的反思,促使了学者去重新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些根本问题,也使得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成为了可能。
(二)温特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
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①国际政治社会主义理论同新现实主义一样也是结构的理论,但是两者在结构的内容上是截然不同的,温特正是从对新现实主义体系结构的批评入手,来开展自己关于世界体系结构的建构主义论述的。
华尔兹根据理性主义的先验假定,认为国家这一行为具有天生的利己特质和理性特征,这一给定的身份决定了国家必定是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理性行动的利己主义者。无政府状态也就随着国家的利己特征而有了给定的内容和特征,单一的、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敌对特征的无政府逻辑是华尔兹及现实主义者的觀点。在这一无政府逻辑下物质权力分配就是国际体系的结构。温特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导致结构的形成,行为体在互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并加强了一些观念,共有观念的形成便产生了文化。共有观念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无政府文化,故而在温特的理论中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无政府逻辑,这一无政府逻辑完全是由于处于其中的国家的互动造成的。
二、建构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温特在书中第一章就区分了四种国际政治理论。根据以往理论中所讨论的世界结构多大程度上是物质的及结构与施动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温特认为这就是形成了四种关于结构理论,即物质主义、理念主义、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物质与理念之争是关于世界的本体论上的,而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是关于具体方法上的,因为研究的是国际社会的结构。所以不可避免地具有本体论和具体方法论上的结合,故而四种主义的相互两两组合就产生了四种社会理论:物质主义——个体主义、物质主义——整体主义、理念主义——个体主义、理念主义——整体主义。当前几乎所有的国际政治理论几乎都可以归纳到这个分类图谱中。
三、无政府文化的中国抉择
建构主义虽然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和解释方式的存在,但这并不妨碍温特在书中所提到的三种无政府文化的解释力,而他所界定的霍布斯式和洛克式的文化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过去和现在的国际政治现实,现实的世界也貌似显现出了康德式文化的曙光。笔者认为,当今世界是洛克式和康德式文化并存的。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主,仍然是持洛克式的文化观念的,但一些欧美国家可能更多地表现为康德式的文化观念。这些国家霍布斯式的文化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否认其历史上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野蛮和无理,但这并不妨碍其现在的康德式文化的倾向与理想。中国等一大批国家则由于历史上遭受过霍布斯式文化主导下的无政府逻辑的迫害,使其现在对霍布斯式文化铭记于心,并认为世界就是霍布斯文化主导下的无政府逻辑,进而其行为也遵循这一逻辑。
正是由于理念上与康德式理念国家的差异,导致这些国家对于中国实力迅速上升感到担忧,而且中国的实力也使得持洛克式理念的国家感到恐惧,故而导致中国的崛起受到了两种文化下所有国家的阻碍。所以当面对责难时,我们不妨融入康德式文化中,改革对外话语体系,深化与外界交流的层次,使得世界相信中国是为了世界的共同命运而努力的,而不是只注重“中国特色”的利己主义者。只有加深相互了解才能共建和谐社会。
【注释】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
【参考文献】
[1][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