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因素的呈现

2015-04-29 00:44徐春明
大观 2015年11期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艺术创作

摘要:“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不是某种集体的(无)意识,而是某种(无)意识的集体,它对创作主体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影响的接受过程可能是主动或被动的,且都会通过创作主体的创作而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无论是从理论角度或艺术本体角度,通过对艺术作品中“集体意识”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艺术作品以及创作主体有一个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艺术创作;创作主体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荣格在佛洛依德的“无意识”(即那些所未被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的总和)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荣格认为无意识不受意识的支配,是超越于意识心智之上的直觉主体。这些直觉主体是不自觉的联想活动的产物。除此之外,本能和原型(原型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在一个民族或整个人类无意识当中的原型[1]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超个性的心理基础,隐藏在人类心灵最深处。“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的不同在于:“集体无意识”不是由个人的,即或多或少具有独特性的心理内容构成,而是由普遍的,反复发生的心理内容所构成。

二、“集体无意识”因素的呈现

艺术家即创作主体无法脱离人类社会而生存,那么他就必然会受到民族或整个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这是无法避免的,尽管这一影响的过程可能是主观的接受,也可能是被动的接受。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创作主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这些“集体无意识”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从而使其物化为构成其艺术作品中的一个因素,甚至还可能成为构建自己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安赛尔姆·基弗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德国当代艺术家,“连衣裙”是其作品一个颇为独特的符号,基弗常常将“连衣裙”置于不同语境当中,使其获得深刻而丰富的文本含义,比如基弗1990年在纽约玛丽安·古德曼美术馆举办标题为“Lilith”(莉莉斯)的展览,其中有5件作品以独立符号的连衣裙作为表现主体。哈腾和阿拉斯分别各自的著作中论及基弗作品中的连衣裙时,都曾提到一个词“Trummerfrauen”,它是战后的德语中的新词,意为“二战”后参与清理废墟工作的妇女。在基弗的另两幅作品《莉莉斯在紅海》、《莉莉斯的女儿们》中的“连衣裙”代表的莉莉斯是犹太神秘教中,亚当的第一位妻子即“第一位夏娃”,在犹太文化中寓意反叛,就好比今天的女权主义者。在油画作品《古代妇女---厄里尼厄斯》中,基弗在画布上画了三条连衣裙,寓意希腊神话中除暴安良的复仇三女神。在基弗装置艺术作品《古代女子---派图,一点都不疼》(1999年),作品表现的是刚烈凛然的阿利亚。

在基弗的艺术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非常少,似乎使得“连衣裙”称为其作品中最具女性倾向的符号,但是,连衣裙在基弗作品中的出现,绝不是仅是女性柔情的简单流露,而是男性视角中一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图像符号[2]。所以,不论是代表战后清理的德国妇女的灰色连衣裙,还是代表具有反叛精神的莉莉斯连衣裙,亦或者是代表正义的厄里尼厄斯连衣裙,又或者是代表刚烈与凛然的阿利亚连衣裙等等,这些连衣裙象征着不同的女性。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与连衣裙相关联的往往都是女性,这也使得我们在看到连衣裙的时候会无意识的想到女性,而基弗在其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是不同类型的女性,那么连衣裙则成为其激发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可以是创作主体)“无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型(关于原型,荣格也给出了很清晰的解释:… …进一步地当原始的意象在典型的情境下不断地重复从而终于深深地铭刻在人的心理结构之中时,它就进入了一种重要的转化阶段,即不再是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作为一种没有“内容”形式成为某种类型的直觉和行为的可能性[3]。同时又因为日常生活中,连衣裙与女性的联系,也导致了审美主体“无意识”被激发的不可避免性。作为创作主体的基弗也是受到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而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所以基弗一系列作品中的“连衣裙”都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元素的呈现。

不同的民族,因其环境,文化等诸因素的不同,“集体无意识”对于创作主体的影响也有不一样的,如中国的兰草,在西方人看来,也许它就仅仅只是一种植物,并无其他的含义,但是在中国文人看来就不一样了,兰草象征着高洁,清雅。中国文人对它评价极高,“兰”这一主题也颇为文人画家所喜爱,是文人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因素。元初画家郑思肖在其作品《墨兰图》 中描绘的是一株无根兰,兰以自喻,无根以喻国土不在。除了兰草,还有枯石,腊梅等等在中国古代文人当中都是有特殊含义的“原型”,它们都是文人画中“集体无意识”因素的呈现。

“集体无意识”中原型从来不是一种以自身唯一的抽象存在,它总是不可避免地经受历史的、文化的和审美的筛选、淘汰或弘扬。事实上,艺术涉及了某一种“情绪”或原型确实不一定具有永恒的品质[4]。因此,可以确切的说,永恒的原型不可能存在,永恒的存在的也只能是变体之后的原型,同时,时代的发展也会悄然的影响着原型的一样,即产生新的原型。不同文化的接触,不同原型的碰撞也会产生新的原型,比如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产生了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围绕这一变动,新的原型也就产生了,比如中国的佛教形象不在像印度佛教中的那样狰狞,取而代之的是慈和。

三、结语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极其微妙的情感因素,尽管微妙但又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始终生活在一个具有文化和历史的社会中,那么其思想便会受到社会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基弗中连衣裙与女性的联系,尽管它是以一种极其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它代表的是整个民族或者整个人类的文化的积淀。审美主体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它的存在且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因为无论审美主体和创作主体是否共处与一个相同的民族文化环境中,艺术作品中“集体无意识”因素将会是审美主体了解艺术作品的一个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审美主体能够相对轻松而准确的完成审美接受这个过程,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艺术作品及创作主体。

【注释】

[1]邹跃进.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9.

[2]傅丽莉.反叛与伤痛的象征——基弗艺术中的符号“连衣裙”探源[J].美术.2010,(06):121.

[3][4]丁宁.美术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79,89.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荣格.荣格文集: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第5卷)[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04

作者简介:徐春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2013级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猜你喜欢
集体无意识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集体无意识视角下的网民互联网生存
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
《梦》的解析
《野性的呼唤》中的神话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