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明:寻找中国艺术品基金发展的契机

2015-04-29 00:44
艺术品鉴 2015年11期
关键词:运作艺术品基金

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普遍规律显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至8000美元,艺术品收藏会出现快速增长期。与最近三年艺术品收藏市场逐渐降温相伴的,是艺术消费和艺术投资市场的抬头,传统意义上艺术投资市场的需求正在快速下沉,更适于普通藏家和艺术消费的青年艺术作品市场价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泽谷·艺术基金是由北京泽谷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与北京颂雅风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同搭建“世纪·学院”平台,进行深度资本运作。平台主要针对有“八大美院”成长背景的中青年艺术家,并对其作品进行推介。其中“八大美院”是指中国八所一流的艺术院校,他们在学术研究、师资配置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在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领域均取得了突出成就,代表了中国学院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在泽谷·艺术基金在运作过程中,会先后推出独立运作项目,投资于有增值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此番,《艺术品鉴》采访了北京颂雅风文化艺术中心执行馆长、国立书画运营总监刘学明,他对整个青年艺术基金的宗旨、计划等一一做了解答。

基金通过各种反馈,再综合市场、学术方面的考量,然后针对有潜力的艺术家进行签约、推广、运作,这需要一个过程。风险与机遇并存。

《艺术品鉴》:最近咱们所做的青年艺术基金已经启动,麻烦您介绍一下这个基金的宗旨和目标。

刘学明:我们这个基金主要的一个宗旨是在传承中国主流学院艺术的基础上,围绕老、中、青三代学院艺术家进行艺术品的投资与运作,力求成为中国最大的学院艺术基金。我们基金主要运作方法就是平台搭建,对于老一代学院艺术家,我们策划了导师工作室项目,结合展览、出版、研讨的项目形式进行运作;对于中青年艺术家,我们会陆续与国内知名策展人、批评家合作推出一系列中青年艺术家的精品展览项目,平台项目的核心都是围绕学院艺术展开的。

《艺术品鉴》:青年艺术基金立足于学院艺术家,请问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刘学明:首先,从学院的历史来看,中国的艺术学院在近三十年中国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与西方学院因“保守”而成为当代艺术所批判的对象不同,中国的学院成为当代艺术的发生地,并不断为中国艺术输出新的力量,活跃在当代中国艺术界的绝大多数艺术家都出自学院。

其次,从市场投资角度来看,如今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中国艺术家, 80%都是来自于学院,这清晰地反映在拍卖市场中。

最后,从社会人文历史来看,尽管很多“非学院”型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也非常精彩,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创造更多地局限在技艺的层面,而欠缺学术上、或者说是精神上的内涵。简单一点说,多一种工匠行为。而学院派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从根上就带有一种文化比较的视野,更深层地说是一种文化责任感;这种文化责任感落实到艺术层面,就是对艺术创作问题的探讨,就是一种自觉地与传统对话,与国际对话的意识,这是中国艺术界所真正需要的。所以我们基金希望选择的艺术家能够具有这种意识与责任感,这也正是学院所要培养的。

《艺术品鉴》:目前,基金的进度和反响是怎样的?

刘学明:由于基金推广、传承的是中国最核心的、主流的艺术价值观,所以从艺术家到学院机构的参与度都非常高,而且学院艺术的很多项目并不是商业项目,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的意义,对艺术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着积极的效应,所以很多艺术家都在主动联系我们,寻求合作发展。从市场的反馈来看,现在很多画廊与机构都希望参与到学院艺术项目中来,因为他们也看好中国新一代学院艺术的发展。自然,受益最大的应是爱好学院艺术的观众,项目全面呈现了学院艺术的价值,包括学院艺术家在关注什么问题,立体地剖析学院艺术观。为此,基金会陆续推出一系列围绕学院艺术的鉴赏讲堂,真正的将学院的精神与文化传播出去。

《艺术品鉴》:目前,基金已经开展了一系列什么样的计划?

刘学明:现在进行的是“学院派”的巡展项目,第一站是在李可染画院举办的,现在是在798艺术中心展出,接下来是在梅兰芳艺术中心;随后,我们会跟罗马美术学院、中国工笔画学会合作,在意大利做一场学院派“工在东方”的项目。

《艺术品鉴》:除了展览,咱们还有一些什么样的计划,比如拍卖等形式?

刘学明:前期是一个平台搭建的工作,将来会配合大型的拍卖,现在已计划在梅兰芳艺术中心与九九八拍卖合作推出小幅精品的专场拍卖,同时也在寻求在国内外建立20多所艺术品销售中心。

《艺术品鉴》:为什么每一次展览都是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而没有着重推出部分艺术家?

刘学明:这也是基金前期运作的一种策略。比如“学院派”有如此多的巡展,艺术家参与数量一百五十多位。其目的就是通过平台来筛选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但这个标准不是我们基金自己认为“好”的,而是通过画廊主、评论家、策展人、观众来共同评判的。基金通过收集大家的各种反馈,再综合市场、学术方面的考量,然后针对有潜力的艺术家进行签约、推广、运作,这需要一个过程。

《艺术品鉴》:作为投资者的话,其实看重还是作品有没有升值潜力,所以咱们做这个青年艺术家,能不能走出来,我觉得风险还是比较大的?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刘学明:风险与机遇并存,但从市场来说,现在青年艺术家的市场价格不高,而且青年艺术家是未来艺术发展的方向,升值空间很大,而且策略地讲现在很多中、老年艺术家价格已经到了“瓶颈”,现在一位知名的中年艺术家的作品是每平尺20万元,市场发展的再好,升到25万元很难,但从20万元降到15万元很容易;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现在是每平尺2000元,市场波动再大,作品价格没有降的风险,因为物价在飞涨,而升值到每平尺1万元的可能性更大,如果足够幸运的话,10年之后这位艺术家成为中流砥柱,那投资的机会价值就更大了,这也是一级艺术市场最基本、最稳定的投资方法。

《艺术品鉴》:你们在选取艺术家的时候,以什么方式选择,有什么样的评判标准,是不是专门请一些美院的教授?

刘学明:我们基金做的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对艺术家的选择不是以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机构的意志为主的,而是交给专家、专业的艺术机构,力求做到最客观。

《艺术品鉴》:基金还有没有一些更加新颖的运作方式?

刘学明:展览、出版、宣传是最基本的,当下艺术的转型很快,我们会陆续跟银行合作推出一些新的模式。

随着“二代群体”价值观的变化,新的收藏系统会慢慢形成,这都将成为中国艺术品基金发展的契机。

《艺术品鉴》:在国外的艺术基金,有很多都比较成熟,但是在中国很多的艺术基金都做失败了,这是什么原因?

刘学明:这跟国情相关。国外多数的艺术基金周期更长,在基金收益方面更多的是作为投资人一种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投资人寻求的是资产配置的合理性,而且国外基金参与者对艺术品是真正的精神需求,并不完全是想从艺术上获得超过股票、房地产的经济收益,出发点不一样。另一方面,国外艺术基金运作是基于文化艺术品税收优惠的政策而发展起来的,这其中伴随着艺术品鉴赏与收藏。中国现在富人很多,但在艺术品投资、收藏上的认识还比较传统,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去发展。中国的艺术基金一般设置是3至5年,而3至5年培养一个收藏阶层是很难的,所以只能寄托于市场的井喷式发展。现在看来,中国已经经历了创富阶段,先富群体对艺术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而随着他们“二代群体”价值观的变化,新的收藏系统会慢慢形成,这将成为中国艺术品基金发展的契机。

《艺术品鉴》:其实,近两年艺术市场不太好,这个时候做艺术基金是一个好的时机吗?

刘学明:两方面看,市场不好的时候,一批基金出去了,一批基金又进来了,有人不看好艺术市场,觉得波动很大。而有人却看好,认为艺术市场的最低谷也是艺术品投资、收藏的价格凹地。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从艺术品的价值来看,市场不好的时候,艺术家就会沉下心来创作,画出来的作品也就没有了“浮躁”之气,出精品的可能性更大;而且,这个时候,我们对艺术家甄选的空间更大,选择也多。

《艺术品鉴》:中国的艺术品,很多都被炒得很高,一幅作品动辄几百万,很多喜欢艺术品的人,永远买不起,其实中间阶层这个需求很大。咱们基金定位的目标人群是怎样的?

刘学明:我们基金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中间阶层,在中国买得起上千万艺术品的人口比例大致占3%。中间阶层中买得起5万元以下的,这部分人群至少有一千万人,市场空间很大。如果基金只来运作两、三幅上千万的作品,风险性会更大,而大众市场则潜力无限。

《艺术品鉴》:对于青年艺术基金,有没有心理预期的一个时间段,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看?

刘学明:现在是做基金最好的一个时期,市场最不好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机会,机遇与风险是共存的。从艺术层面来说,现在是中国艺术的一个交替、调整期,市场缺的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未来十年中国要出现一批新艺术家,或者出现新的艺术走向,这是最大的机遇。从艺术市场的发展来看,自2003-2006年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经历了第一波高峰,2014年是艺术品市场的谷底,回暖后会有一个新的高峰,而青年艺术则是未来新一波艺术高峰的基础,对此,我很有信心。

《艺术品鉴》:现在大家都在提艺术金融,您怎么看?

刘学明:艺术金融是2007年左右的一个提法,随着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大家对艺术金融的理解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之前有很多的漏洞和缺点,现在应该是艺术金融走向规范化运作的时候,因为大家对它的认知有了一个沉淀的过程。

猜你喜欢
运作艺术品基金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从《朗读者》大热看纸媒读书版的运作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
PPP项目运作中的法律保障
让主诊医师负责制健康运作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