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

2015-04-29 00:44曹惠平
成才之路 2015年11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德育策略

曹惠平

摘 要:目前有些学校,重知识轻德育,学校的德育与学科教育相脱离。学校和教师对德育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没有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德育。文章主要分析目前德育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德育与地理课堂教学的联系性,尝试把德育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17-01

一、课堂中地理教学与德育相脱离

1. 注重知识传授忽视道德品质的提高

目前的高考模式决定了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一是教学时间紧,课时少,一个班一个星期才两节课,不少地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只能在课堂上尽可能把地理学科知识完成,所以在课堂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在备课中也忽略了这一环节。二是地理教师教的班级多,一个教师通常教4到5个班,有的教师教的班更多。由于班级较多,接触的学生多,所以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在课堂上也忽略了德育渗透。三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往往只注重教学质量的考核,因为教学质量是显性的东西,通过考试就能以分数的形式来评判老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德育不是一时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的显性指标。在教学计划中也没有把教师德育素养的提高进行安排和落实,有的地理教师也不知道怎么去渗透德育,有的地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才是最根本的教学。

2. 德育概念不全,教育存在误区

目前,有的教师对于德育概念认识不全,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一些教师认为德育是思想政治课和班会课及班主任的“专利”,忽视了本学科的德育,从而淡化了本学科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义务。其实恰恰相反,地理学科教学本身就包含着许多重要的道德教育的因素。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不利用各科课堂教学进行价值与道德教育就是一个重大损失。所以,要实现教育“育人”这个根本使命,其主阵地应该是课堂。

地理课堂教育的价值目标,归根到底主要有两点:其一,要让学生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从而能积极参与并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因此,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实现地理课堂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具体策略

1. 在合理设计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进行德育渗透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其实很多内容都渗透了德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要只关注那些要考的知识点,不要仅仅关注与知识点有联系的例题。在备课中不要忽略课本上的那些与德育有关的案例或阅读材料。平时听一些地理教师的公开课发现,很多教师都对知识点和高考的热点分析得淋漓尽致,但对课本上提到的与德育有关的案例或阅读材料,往往一笔带过或轻描淡写,这样就达不到德育的目的。在备课中,我们地理教师应该对这部分内容重视起来,应该进行合理设计,有的放矢,把这部分德育内容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整理。

例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有一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提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工业上实施清洁生产,在农业上实施生态农业。在讲述生态农业的时候,专门有一个案例介绍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在平时的讲课中,很多教师都不讲或者一笔带过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一下。我认为可以借这个案例,一是介绍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的措施,例如,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二是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农业的实质: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循环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消除环境污染,达到节约、高效的目的。通过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不铺张浪费,同时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在平时的消费中要健康、有益地适度消费,这样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在现代化的地理课堂教学手段中进行德育渗透

科学技术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可以应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比如把投影教学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视频动画加入地理课堂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现在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微课的引入课堂,也能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与德育相结合。比如视频播放中展现的河流山脉,展现的历史轨迹、风土人情,让教学内容更真实,让学生更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更热爱生活。

比如在学习必修三的“地理信息技术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这一节的遥感技术,可以介绍:1998年夏秋,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受灾比较严重,对于这样大区域洪涝灾害的检测,如果靠人工实测,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某些地区还可能因洪水的阻隔,难以进行实测,也影响抗洪救灾工作的开展和对受灾群众的救援。应用遥感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全面的资料,这样可以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工作。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洪水期之前和洪水期之后的遥感图像,通过卫星图像判读被洪水淹没地区的分布情况,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制作的淹没地区分布图,可以根据各种要求对受灾地区进行快捷且较为准确的统计。试想: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准确的统计和检测,被洪水淹没区有多少人会失去自己的家园,国家将会遭受多大的损失。从而让学生为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3. 在互动交流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的主体不能是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地理课堂进行德育的渗透,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能让教师在讲台上从上课讲到下课,也不能让学生单独地埋头做题。在互动交流中,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才能达成一些共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德育素养。

比如在讲解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时,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互动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如何调节农林牧三者的关系,特别是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如何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这些都是农民十分敏感的事情,因为它涉及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短期的经济损失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交流达成共识:政府要给农民一定的补贴,在此之前,农民一时想不通是必然的,但我们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广大农民明白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的意义。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会增加关注农民生活,关注环境变化,关注国家的德育素养。

4. 在合理创设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一种压抑感,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课堂效率,更不用说去渗透德育。其实,我们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可以把学生快速引入教学内容上来,让学生通过教学内容触景生情,激发自己的情感,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实现了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二学习“交通运输”这一章的时候,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讨论城市的交通问题,让学生讨论当地交通存在的问题。比如讨论自行车、公交车、电瓶车、私家车给城市交通带来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对城市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的道路、混合道路、四车道以上道路、两车道、单行线、交叉路口进行调查,分析道路的利用率情况。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都应该参加调查和讨论,在宽松的讨论氛围中,探讨如何选择城市交通运输工具,如何发展城市交通。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扩展延伸了课堂知识,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总之,高中地理既有理科的性质又有文科的性质,地理是高中学校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学习了地理知识可以了解掌握国家的轮廓和地貌,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在地理课堂上渗透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姜岩.非线性思维视角下的学校道德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11(01).

[2]吴广玉.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J].新作文,2009(04).

[6]梁晶.地理教学是德育的重要阵地[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德育策略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