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民
空军杭州疗养院主任医师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已经是生命科学的基本规律。而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在我国已经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被广为运用。《庄子咳0意》中主张“吐故纳新”“熊经乌申”,说的是养生防衰要讲究呼吸运动,不断地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还要做仿生体育锻炼,模拟像熊攀杠悬动,如鸟展翅伸体。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引导术(即保健体操)来防治疾病,创造了有五禽戏(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禽兽动作的体操)、太极拳、八段锦等作为运动方式。我国唐代寿至101岁的大医学家、药王孙思邈认为,运动可使“百病除行,补益延年,眼明轻健,不复疲乏”。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应用,体育作为一种辅助疗法,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体育疗法又称体疗,是一种医疗性的体育活动,通过特定的体育活动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和恢复机体功能,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可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重疾患者早日康复。
首先,体育疗法是一种主动疗法,有利于调动患者治病和康复的积极性。以癌症为典型的有些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患者往往对疾病有一种忧虑恐惧感,甚至有时绝望,对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如果患者主动参与体育疗法,则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能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康复。
体育疗法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作用于全身,通过局部影响全身,通过增强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以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的目的。
其次,体育疗法是一种全身疗法,可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医疗体育疗法是一门科学,它是根据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设计的,因而它同解剖学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体育疗法又牵涉到力量的强弱及变化,因而它又同力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体育疗法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作用于全身,通过局部影响全身,通过增强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的目的。
最后,体育疗法是一种自然疗法,它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方法简单易学,便于推广,属于非特殊场合运动。而且由于运动量较小,只要坚持正确活动,一般不会产生副作用。
体育疗法能够治疗疾病,其基本原理有以下几点:
1.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状态:患者由于疾病,引起血液循环障碍,新陈代谢降低。通过体疗,可以调整人体的神经系统,改善呼吸及血液循环状况,消除局部的血液瘀滞,通过增加血流量,能将局部的代谢产物运送到体外,使患处得到更多的营养,有利于健康的恢复。
2.维持和改善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患者伤病后由于机体某些器官组织长期运动不足,肌肉、关节就会出现退行性变化,如肌肉萎缩、骨质增生、关节粘连等现象,有的还会出现肌肉痉挛、抽搐,或者产生关节活动受限。通过体育疗法,加强机体的功能锻炼,能够维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形态,缓解肌肉痉挛,松解肌肉粘连,松解关节囊和韧带的粘连挛缩,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维持和改善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3.促进和加强机体的代偿功能:疾病和损伤可使身体的功能活动发生障碍,但身体对这种损害的反应绝不是被动的,依靠代偿作用,可以使机体的功能得以恢复。体疗可以促进和加强机体的代偿功能,使残疾人逐渐恢复健康,或减轻残疾的程度,同时能改善人的精神面貌,消除心理障碍。
4.增强内脏器官功能状态,改善机体病理生理过程:体育疗法不仅直接作用于运动器官,同时反射性地影响了内脏器官的功能。正确适量的主动锻炼所引发的神经冲动,可不断向中枢神经传导,这对中枢神经系统是一种良性刺激,起着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同时通过神经、体液传导,神经冲动可以影响内脏器官,改善机体病理生理过程,提高器官的功能。
5.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运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性刺激,可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活跃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适量的运动也活跃了内分泌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提高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提高身体抵抗外邪侵袭的能力和内因的干扰,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重症疾病中,尤其是癌症患者,在经过多种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后,一般身体都比较虚弱,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还并发有各种后遗症。想要尽快地促使患者恢复健康,除了加强营养等治疗外,坚持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疗法非常重要。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观察资料表明,我国古人创造的多种运动方式如传统的导引,以及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操、体操、慢跑等在癌症患者的防癌保健过程中,能使患者对生活充满信心,使原先的症状得到缓解,而且,还能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延长,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体育疗法的对象为躯体或身心功能上有缺陷的人,包括慢性疾病患者、老年患者、残疾和疾病恢复期患者等,实施体育疗法不仅要适合患者的病情,而且应和患者体力相结合,要注意以下禁忌症:
1.各种传染病或疾病急性期。
2.高热、体质虚弱、脏器功能失代偿期。
3.骨折及脱位未固定复位或创伤后局部有出血倾向者。
4.创伤后血管和(或)神经附近有金属或骨片等异物者。
5.巨大动脉瘤或血管内栓子有脱落危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