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杨
【摘要】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第四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第四部交响曲》就这样通过音乐层面的描述将意义连结至心理。本文从作曲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到作品分析方向来分析《第四交响曲》,让读者能够更深入更细致的去理解作品,从而更能理解作曲家的内涵,以及其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作品背景;曲式结构;悲剧性
一、作曲家生平与作品背景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出生于乌拉尔的沃特金斯克。自幼受到家庭和民间音乐的熏陶,并表现出音乐的才华。前期在彼得堡学校学习法律,后期为新成立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首届学生,最终投身于音乐事业。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柴可夫斯基丰富的情感生活,为其优秀作品奠定了情感的基础。《第四交响曲》与《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共同被命名为“悲剧三部曲”,也同样充满了柴科夫斯基自己内心的情感。写这首作品的时候,柴科夫斯基带着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在他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提到,第一乐章的主题呈现命运阻挡的力量,第二乐章也表现出闷闷不乐的感觉。但是乐章里也有活泼,快乐的元素,来表达最终逃离命运的束缚。在柴科夫斯基开始写作《第四交响曲》这部作品的时候,同时也开始了他那段以悲剧收场短暂婚姻。被称为悲剧三部曲”这三部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作品,每一首都反映出柴科夫斯基创作时的心理与情感,第四交响曲也不例外。柴可夫斯基把这部作品题现给他的朋友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把这部作品并多次提出“我们的交响曲”,借以表示对梅克夫人给他的同情与支持的感谢。纵观柴科夫斯基作品中的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曲创作处于受屈一指的地位。但是这部作品不单单体现出两个人的感情,更着重表现的是俄罗斯平民知识分子的情绪和探求,成为当时社会情绪的反映,从而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二、作品分析
(一)作品的曲式结构示意图
(二) 分析曲目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结构。
1. 呈示部
(1)引子(1-26)调性为降A大调,引子有圆号和大管缓缓的奏出,为以后的主题留下深深的铺垫。而这个主题,也贯穿着整个的乐章。主题自此在曲目中反复出现,成为了交响乐的中心与灵魂,表达了整部交响曲的构思与思想.
(2)主部(27-103)f小调,主部主题为是一种具有柴可夫斯基特点的叹息音型,从内心深处的哀怨,由一系列的半音下行的模进音调来表现。这段趋于下行的叹息音调,力度很弱很轻,.但却又倔强的试图反抗,而短暂的上行,表现的好像在试探命运是否注意到了他的努力,后来的音乐中他大胆起表现出反对命运的安排。弦乐组中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主题。经过句由长笛和大管来缓缓演奏出。在后期主部主题的第二次出现,整个弦乐组开始奏出命运音型。
(3)连接部(104—115):在一连串的音阶的引入,由单簧管缓缓奏出,作品进入了连接部,并伴随着弦乐组的单音演奏。而后作品又进入了齐奏,大管和小提琴进行齐奏,为副部的出现做了铺垫。
(4)副部(115-163)副部第一主题由长笛缓缓奏出。马上和主部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长笛演奏的同时,在第118小节中弦乐组乐器中隐约出现了另一中内含的主题。副部有两个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组缓缓奏出,第二主题有一种悠扬优美圆舞曲性质的与第一主题是交叉出现的。由长笛和弦乐组交替出现,互相交织,有一种缓慢而又令人向往的感觉。互相对比而又互相衬托。而后在第135小节主题的动机的进入。乐队全奏、为结束部得进入而做了充分的铺垫。
(5)结束部(161-192)有一种辉煌的气势。运用了主部的主题材料,由铜管,木管,弦乐队共同奏出,更加加深了主部的感情,也更深的呼应了主部主题。
2.展开部(193—282)
(1)导入(193-217):以引子的材料,由小号吹出了命运的主题。紧跟着长笛进行重复。中间部分长笛又重复出现副部主题的因素,这样的主题,表现出了现实与幻想的矛盾。
(2)中心部分(217-252):由木管组吹奏副部主题。弦乐组互相辉映出现。
(3)先现段(253-282)起到了预示再现的作用,命运主题三次吹奏,使得命运主题贯穿全曲。为再现部的出现做了铺垫。
无连接部。
3.再现部(283-354)
为动力再现。
主部(283-293):由木管组奏出主题,织体加厚,重新再现了呈示部的主题。
副部(294-334):副部与主部主题形成强烈对比。
结束部:部分再现了结束部。
4.尾声(355-422)
尾声较大有总结全曲的作用。
导入部分:号角的进行再次演奏了命运的动机,与引子主题相辉映,各个乐队合奏。
中心部分:这时的命运动机有圆号和小号交替演奏出来。弦乐组在奏出了旋律。
终止部分:又重新出现了主部动机,最后各个乐器合奏,重新展现了作品的力量呼应了全曲。
三、总结
《第四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第四部交响曲》就这样通过音乐层面的描述将意义连结至心理,全曲共经历三个阶段:幻想-现实-幻想,整部作品就是描述这样一种对自我不断“定位”的过程。 在作品中,“自我”所存在的模糊状态在结构、主题构建、调性中存在。他的作品有一种隐秘的悲剧性.那种悲剧性来自于对自我身份回避的失败,悲剧性为柴科夫作品的特点,这部作品的指向不是融合而是分裂,引领作曲家的创作继续向后发展。柴科夫斯基的这部作品是作曲家交响曲的转型之作,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以这部交响曲为界。作品中处处留露出了宿命的强烈意识以及无处不在的“命运动机”而关于作品的最终走向,作曲家做出了如下的解释:“活下去毕竟还是可能的”。因此对于这部作品最后还是表现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第四交响曲》中,柴科夫斯基从个人走向了社会、不在独自承担,而是在人民中间找寻力量。或许这就是“第四交响曲”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