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怀
摘 要:自制学具的再加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好方法,更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自制学具;再加工;提升;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37-01
众所周知,自制学具不仅是补充学校教具不足、改进传统教具的缺陷、补充实验仪器的空白的主要途径,还是培养师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师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科学教师都积极组织学生自制了学具,在课堂教学中也应用了自制学具,却往往忽视了自制学具的再加工和后期应用。
自制学具的再加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的学识底蕴不同,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自制的学具也就千差万别,学具展示的直观现象也就异彩纷呈。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学生对自己自制学具的操作的简便程度、用料的适合程度、展示现象的明显程度的评价或优或差也就应运而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对自己的自制学具的修改想法,形成了再加工的意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闪动,抓住学生再创新的大好时机,组织学生及时进行自制学具的再加工,能促使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从而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如教学“燃烧与灭火”一课时,自制灭火器时学生用的材料、制作的密封性、操作的简易程度都影响着灭火的效果。同时,学生们自制的成品通过课堂展示达到的效果也千差万别,效果好的同学欢天喜地,现象不明显的同学当时就已经动手再加工了。由于有优秀的成品参考,学生再加工就更胸有成竹,学生的再创新就更有现实性。如有的同学把酸奶瓶换成了透明的矿泉水瓶,增加了可视度;有的同学在自制的灭火器上贴上了自制的标签,标签上不仅列有名称、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还把自己的姓名工工整整地写在制作者的后面,俨然重大科技产品成功问世。显而易见,自制学具的再加工也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体验活动,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
自制学具的再加工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自制学具几乎没有一次制作就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品的过程,大多都是经历了数次的改进。如“纸飞翼”一课,学生们自制的纸飞翼样式虽然繁多,但当他们在课上对比实验后,就有了再加工的想法,并对增大纸飞翼的面积就能增加纸飞翼的飞行时间这一发现进行积极尝试。增加纸飞翼的面积的方法多种多样,加长的,增宽的,锯齿形的、葫芦形的……各种纸飞翼应运而生。每做出一个新花样,学生们都积极地去对比,发现不足马上改进。现象也随之明显,飞行时间在改进中一点点在增加,飞行中的纸飞翼的视觉美观也在一次次的改进中愈加突出。可见,无论是一次成功还是数次改进,学生们的动手动脑一直伴随其中,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就在这一次次的制作中得到了发展。
自制学具的学期展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对于学生的自制学具,教师可采取学期展评的方法进行一次集中展评。因为有了这样的集中展评,学生在课后的再加工活动就会更积极主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学生面对自己作品的自豪感和成功的体验也很好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注入了动力。有的学生还把自己的一件自制学具的一次次的改进的原版都留下来做成一个系列,更能体现出他们的改进过程和心灵闪动。
对自制学具的再加工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过程。学具的再加工中,学生对更换材料都在想当然——动手换——在实验中一次次求实求真,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具创作。如上面提到的灭火器的标签的用料就有3个学生更换了好几次——纸质的灭火后弄湿了就脱落了,甚至字迹不清楚了,于是更换成塑料布的。虽然标签的用料不会因为湿了而脱离,但在阳光下仅仅一个月就脆化了。学生又在楼道里的灭火器上得到启发——铝片易于刻字、易于成型,于是铝制的标签就端端正正地出现在自制的灭火器上了。
自制学具是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通过自制学具,学生认识到一切发明创造都有缺点和不足,自己的取长补短就是创新。学生有了创造的兴趣,在创新的过程中,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对科学的情感,对自己研究的价值都有了新的认识。如在学习“沉与浮”改变物体沉浮状态这一课时,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创作。当学生面对自己的同学操作自己的作品,那种熟练的操作、精准的讲解、发自内心的自豪和溢于言表的成就感都是学生在自制过程中一点点积淀起来的。在这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逐步确立和形成。
总之,学生自制学具的过程不因为下课铃声的响起而结束,自制学具的再加工却是因为课堂上看见同伴的作品或听到教师的建议而继续创新。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就在这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得到逐步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