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春
摘 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担负增强学生体质的重任,同样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任务。通过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高中体育;心理;输导
中图分类号:G447;G633.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21-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生活压力在增大,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化,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在随着这些因素日趋紧张与增加。所以,在学生阶段,就要对学生多进行心理教育,让他们有更多的心理压力承受能力。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非常紧张,他们面临高考的严峻考验,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可能存在更多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在高中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学。高中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学,有着很好的优势。体育教学要求学生身体的参与,这样会使学生的交流更加频繁,心理教育也更为方便。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顺畅,对学生进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养成效率就会比较高。下面,我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进行探索。
一、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良好审美的心理品质
体育的性质是要求学生以身体参与为前提,通过多次练习以达到自动化的目的。身体的参与不仅仅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在生理上不断提高,而且还要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也有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给他们创设一定的艰苦情境,让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成教学目标,甚至流汗。通过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与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品质。比如耐久跑就是一项很好的意志力养成项目,特别是在冬季,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耐久跑训练。再如体操、球类等项目也是运动量很大的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学生有果断、易于配合合作的精神。在这些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紧张的气氛,不断让学生参与进来,锻炼他们遇到很难决断的事情时要冷静思考果断处理,形成做事干净利落的个性心理品质。体育活动具有即时性,就是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看到结果,无论是胜与负都可以很快地知道。如果失败了,鼓励学生不要气馁;如果成功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和“收益感”的同时,要教育学生不要骄傲,而要继续努力去争取再一次的胜利。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多思考并运用巧妙的方法进行练习,既利于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形成丰富的想象力,还能对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与思维的提高起到改善作用。
二、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成功观念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自信,他就会不惧怕,做事情也不会缩手缩脚,更容易达到成功。而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成功观念。在体育活动中,能很快地暴露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一个果断的突破、一个漂亮的传球,都能体现出学生的优秀品质。但也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活动中却不是那么自信,跳山羊时不敢起跳,在篮球比赛中喜欢单打独斗,没有配合意识。如跳高是一项高难度的活动,当高度在不断提高的时候,都会面对一个新的挑战。再如支撑跳跃是高中女生较难的项目,第一次能跳过去是一个成功,再完成一个新的难度动作时又是一个成功,学生能否超越都体现了她们的性格、品质。成功与失败很容易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当成功时,学生的喜悦便写在脸上,当失败时,能看到他们的气馁与沮丧,甚至是不再喜欢体育。也有的学生再次遇到这个项目时可能就会紧张、胆怯,甚至产生自卑心理。体育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抓住有利教育时机,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成功与失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激励他们勇于调整自己的心态来战胜困难,把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清除掉,树立起自信心。
三、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养成较强的集体凝聚力
学生的心理有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却时时能想到别人。这些表现是集体观念的范畴。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运用体育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活动中,学生之间要多交流、多合作、多竞争,遇到问题时也要多切磋。本身体育课堂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交流就体现出这个小社会是一个小集体,在这其中每个人的利益是一样的,如大家都学习努力,这个班的整个成绩就好,并影响到所有的同学都去努力学习。如果这个集体的氛围好,那么我们就可以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形成一个积极上进的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运用集体项目来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如篮球、拔河、定向运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每个人的力量都是不可少的。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运用体育的优势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增强其体质的同时,培养其健康的人格,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邵华.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初探[J].教育艺术,2009(09).
[2]袁正刚,封小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体育教学心理的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3]李卫东,王力男,韩龙.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功能探讨[J].中国教师,2007(05).
[4]李小敏.运用体育教学促进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