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5-04-29 00:44:03孙淑强
成才之路 2015年12期
关键词:工程实践培养机制培养体系

孙淑强

摘 要:针对目前金融危机环境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研究构建一个适用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依托功能齐备的实践、实验教学平台,结合企业工程、岗位技术人员培训,引入市场机制,探索提高人才科技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培养机制,以适应学科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工程实践;培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04-02

.

一、引言

高校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输送应用技术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工程型、创新型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对于推动IT产业的发展,推进“两化融合”进程,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国际上已经有许多国家都在高等教育层面上进行了工程教育环节的改革,逐步创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手段,重视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培养,实现“科学”到“工程”的回归,都已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旨在积极研究构建一个面向21世纪、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电子信息类工程实践体系,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认知、实践专业理论知识,功能齐备的实践、实验教学平台。结合企业工程、岗位技术人员培训,引入市场机制,探索提高人才科技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培养机制,以适应学科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 培养模式定位

一方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性,使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发展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和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要把创新思想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人才。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第二课堂以及课外科技活动有效结合工程实践培训,注重激发学生的科技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2. 构建有针对性的培训硬、软件体系

构建电子信息类工程实践基地技术知识体系,设计制作与电子信息类工程实践基地要求相适应的综合实训装置系统,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认知、实践理论知识,功能齐备的实践、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硬、软件体系。

3.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及能力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培养其科研设计工作的计划性、思路感及方法步骤。同时通过科研工作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教师通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体会,了解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的难点及共性,在教学工作中强化这些知识点的教学。

4. 引入市场机制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不仅应当具有专业技术能力,还应具有学科交叉,社会生活及经验。应届学生同企业的技术人员相处交流可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未出校门便让他们受到社会职业化及工程设计规范化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对企业工程技术及岗位技术工人的培训,了解企业所需工程实践人才的市场化要求;使我们更深了解企业所需。深化和增强电子信息类主题实验室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特色,丰富培养体系。

三、实施方法

1. 建立创新型应用工程人才培养的体系

创新教育要集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理念,倡导实行“边学习、边设计、边实践、边创新”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系统开发、技术研究与认知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1)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通过实训基地把科研引入课堂,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给学生们展开讨论和交流提供机会与场所,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创新技能。利用创新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实验环境。基地实行开放式管理方式,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创新实践环境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基地设计开发小产品、小软件,学习掌握工程系统应用的知识、软件。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教学中,支持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思考提出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强化实践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学习、思考、练习、实践和体会,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强调实践和“师生互动”,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1)整合实验及实践的内容。针对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应用性强、技术更新快等特点,首先整合实验内容,强化课内外一体、校内外结合,通过调整、充实、合并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加大开出综合性、设计性的课程门数,大大加强学生的技能和工程设计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通过提供具体经验、强调程序设计和电子产品设计环节、介绍实验方法等,帮助和引导学生以更理性和正确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开放实践工程基地,使其成为学生提供工程设计、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平台基地。

针对过程自动化主题实验室及该课程特点,设置课程设计环节,设计体现由浅到深,体现单个知识点到系统知识点的小题目。题目不可大和难,重要的是物理概念的理解,成就和兴趣感的建立。

针对自动化知识有较强兴趣,课程成绩良好的学生,利用每年的寒、假,节假日等课余时间,以每个老师带4个或5个学生的方式,通过设计题目步步引导,由浅入深;设计步骤、过程、目标清晰;设计文档的输入、输出规范等,实现工程设计规范化的培养。通过明晰阶段性目标及任务,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的方式,实现工程设计计划性、可控性培养。利用过程自动化主题实验室提供的工程化的实践平台由工程阅历丰富的外聘工程技术人员及指导教师进行辅导,实现工程设计实战性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再去企业实习,可做到有的放矢、效果显著。

此外,加大毕业设计选题与实际科研课题结合的力度,要求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题目尽量与实际课题结合。学生通过实际参加应用系统开发或科研课题的研究,“真刀真枪”去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学到了实际开发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了工程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

3. 校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同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控制系统制造企业,共同建立合作培训关系。及时将其工程范例的模拟软件系统介绍给学生。这种合作培训关系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实训基地可以得到代表最新前沿应用工程技术的应用软系统设备,同时其工程范例的软件系统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建立大工程系统概念。

同企业广泛建立了再教育培训的友好关系,服务当地的经济建设。再教育是企业所需,校企联合承担培养灰领应用人才是再教育发展方向。实训基地通过社会服务再投入,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及时追踪新技术、新知识,使实践教育永远站在科技的最前沿。

4. 强化实践教学多媒体网络的建设

针对电子信息工程IT技术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的问题。我们把优化知识结构、改革课程体系与培训教材及多媒体培训课件、网络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培训教材及多媒体培训课件、网络教学建设应是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教师进一步凝练对专业理论的认识,总结科技应用成果,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5. 组建一支由学校和专职培训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

工程实践实训基地不但具有普及化教育的功能,同时还具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教育内部(高校)同教育外部(如产业、行业或企业)共同参与建设工程实践实训基地,把应届在校毕业生、往届毕业生、企业工程、岗位技术人员等都作为培训服务对象。

任何事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存在、成长,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这一规律就是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责任清晰化。来中心培训的学生及企业工程、岗位技术人员是想来学习真本事,以便能找到好的就业岗位。工程实践与技术培训中心在学员遵循培训中心的培训制度及培训体系后,有责任把他的任务实现。一个已经成型的土砖被送到了培训中心,经过培训中心的培训锻炼,他应当成为一块红砖,去经受市场经济的冲刷。

实践中心的建设主体方是教育内部(高校)同教育外部(如产业、行业或企业),是一个权利及义务责任主体清晰化的市场投资体。必须组建一支由学校教师同市场化专职培训人员共同组成,权利及义务责任主体清晰化的培训师资队伍。实践中心的每位员工所处的位置、责任与权利关系清晰,只要做好自己的那一份本职工作,再加上配套的培训软件体系和硬件体系,就能够为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寓学于研,学以致用,实行“边学习、边设计、边实践、边创新”的教育过程。通过把科研引入课堂,拓宽了学生应用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提出并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创新精神的教育新机制。组建一支权利及义务责任主体清晰化,由学校教师同市场化专职培训人员共同组成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强化培训教材及与实践教学多媒体网络的建设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把优化知识结构、改革课程体系与培训教材及多媒体培训课件、网络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电子信息类工程实践综合实训基地成体系的硬件设施系统项目建设中锻炼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朝气的教师研发队伍。

突破传统学科教学体系,以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为导向构建专业结构,以职业能力需求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教育内部同教育外部(如产业、行业或企业)共同参与建立一个市场化责任、目的和任务明确的工程实践实训基地,提出并构建一个体现整体融合、学科交叉,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工程实践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对工程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参考文献:

[1]胡琴,吴俊.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J].科技广场,2008(11).

[2]缪宪文,左延红.国内外高校工程训练现状及发展途径[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06).

[3]刘霞.高校工科专业提高工程能力方法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20).

[4]张智钧.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与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5(06).

[5]宋兴川,张志华.工科类院校实习基地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6(04).

[6]陈家庆,韩占生,郭亨平.法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及其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4).

[7]刘吉臻.从行业需求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3).

[8]庞永师,林昭雄,陈德豪,等.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2).

[9]李正,林凤.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2).

[10]刘霞.高校工科专业提高工程能力方法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20).

[11]刘德忠,傅水根,郎洪,等.亲历工程能力的项目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5).

[12]赵韩强,赵树凯.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06(03).

[13]贾力.从“卓越计划”思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J].中国电子教育,2012(02).

猜你喜欢
工程实践培养机制培养体系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1:58:03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8:01:14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30:16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 04:42:0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27:31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11:02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六步教学法及翻转课堂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的应用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34:38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52:57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