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说明性课文。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按照常规,本课可以安排两课时教学来完成。那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读通、整体感知课文外,还应该教给学生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带着这一问题,我再次用心读文本,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所在单元练习2的“处处留心”中的训练要求,即“写出你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一张示意图,要让老师很容易就能找到你的家”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将认识方位词语,并借助方位词语,弄清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物确定为本课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为缓解由课文到单元练习2中“处处留心”的练习难度,我将联系具体环境,学会运用方位词语,确定为第一课时教学的难点之一。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学生是容易读懂的,难的是课文究竟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弄清文章是怎么写是需要一些技巧的,而师生共同融入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后,努力体会、解读这种写法,使阅读内化、迁移、活用。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教学重、难点,我采取了巧妙置换,关注方位词语;学文画图,理解方位词语;就地取材,活用方位词语这样三个步骤,环环紧扣,缓步推进的方法,让学生对“方位”词语不仅有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还能学以致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换词语,引发关注
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在学生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把握文章大概意思的基础上,具体学习课文前一部分。学生读好第一自然段后,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1.明确学习的重点语段。指向文章第二自然段,在朗读以后再出示一段话:“广场那里是天安门。天安门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显得雄伟壮丽。天安门那里是金水桥,河那里横跨着五座汉白玉石桥,这就是金水桥。金水桥那里有一对汉白玉华表,上面雕刻着蟠龙花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
2.比较两个语段的异同。让学生将两段文字对比,请同学们带着3个问号去朗读:两段有什么不同?两段文字能调换吗?为什么?四年级的学生,平时对于方位词语,虽有接触,但大多很少关注这些词语,可以说是熟视无睹。此处教学,首先,我采取“欲擒故纵法”,故意将本段文字中的方位词语如“北端”“前”“上”“两旁”换成“那里”。学生自然产生一种陌生感,疑惑感,给学生以视觉感官的刺激,他们的思维就会不由自主地在此处停留驻足,能换这些词语吗?换了之后表达的效果如何?学生自然会用心朗读、对比思考。其次,我采用“情境探究法”,引导他们走进文本描写的情景之中,围绕其具体对象展开交流,师生、生生之间自然发生真实的语言、思维的碰撞,讨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在一步步深入交流学习中,学生思路变得开阔,思维渐渐明晰:改成“那里”,介绍不清楚,写得模糊,显然不行。文中用了一系列方位词语,就让读者对天安门广场以及金水河等具体的位置有了一目了然的了解。
3.点明方位词语的表达作用。适时点明这些词语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方位词语”,是它们为作者准确地描述天安门以及金水河的位置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明白,介绍一处景点,用上方位词语非常必要。
二、读练结合,思考画图
有了第二自然段的教学铺垫,此时学生对方位词语及其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而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更是充分利用了方位词语,将代表天安门广场的几个建筑物所处的位置介绍得一清二楚。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段落学习和课后练习4结合起来进行。
环节一:出示练习4,“默读课文,把代表天安门广场的几个建筑物的序号分别填入示意图的方格内。”
环节二:围绕要求,找出文章相应的段落,出示第三自然段。认真读一读这一段文字。
环节三:读文抢答。教师读出天安门广场一种建筑的名称,学生抢答读出文中描写这种建筑物所在的句子,同时相机标出其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再读一读这些方位词语。随后便自然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天安门——北端;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中央;毛主席纪念堂——南端;人民大会堂——广场西侧;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场东侧。如果说第一环节中,学生对“方位词语”这一概念的认识还是蜻蜓点水的话,那么第二环节的学习则是让学生进一步动心,让学生看清楚,读进去,想进去,想明白。训练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为了巩固强化,我又采取“合作朗读法”,即教师说出建筑物的名称,学生相机读出表示其方位的词语,让文中这些表示方位的词语在学生自己的寻找、朗读、关注中,慢慢凸显,放大,在记忆里留下烙印,留存在在自己知识的“储蓄库”里。
环节四:根据练习4的提示,在弄清图标,认识方向标之后,放手让学生讨论,指名板演,填写示意图。根据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情况,适时评议。再读本段,感受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观的同时,体会作者准确运用方位词语的重要性以及描述的条理性。此环节中,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说一说中,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实现巧妙沟通,达到左右脑功能的有机融合。
三、就地取材,迁移内化
当方位词语这一概念性知识点在学生心中留下痕迹之后,它还只是一个死的知识,一个僵化的符号。根据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会运用,活学活用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如何让方位词语这一概念性知识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成长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呢?那就必须提供让这一知识点成长的“土壤”“水分”和“营养”。
1.巧用资源,内化方位词语。“生活即语文”。将语文教学的起点前置,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在具体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更能培育学生的灵性。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决定这样引导学生:正是这些不起眼的方位词语,帮了作者的大忙,让他的描述如此清楚明晰。可见,这些方位词语还真不可小觑。我想,它既然能帮作者的大忙,也一定能为我们所用,观察一下所在的教室,老师说一种教室里的摆设,请大家思考并立即说出它在教室里的准确位置。课件出示:多媒体、讲桌、图书角、好朋友的座位。在此基础上,交换角色,学生说出教室里的一种摆设,老师或其他同学立即对应回答出准确的方位词语。此处,教室这一教学资源自然成为迁移活用方位词语的习作素材,成为这一知识点成长的“土壤”,而教师适时的点拨提携则犹如给种子成长必需的“水分”一般。
2.模仿文本,练习有条理地表达。上一环节的学习,虽然都说出了所提的几种摆设的具体准确的方位,但总体还是零散的、没有一定的条理。而文中写的几种建筑物却很有序,井井有条。这时,让学生默读第二、三小节,思考并圈画出关键词语:作者是从天安门广场的哪里开始写起的,也就是,作者写这处景点的中心点在哪里?(以天安门广场作为中心点写起。)并提示:写一处景点,也一定要先确立一个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再按方位顺序有条理地介绍其周围的一些景点或摆设,这样写才会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并以“我们的教室”为例,让学生讨论把教室的哪里作为中心点开始写起。
3.抓住特点,活用方位词语。作者运用方位词语,通过生动的描述,写出了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观。据此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写出“我们的教室”的特点,比如教室的宽敞、明亮、整洁等等。这也正是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此环节中,适时回归文本学习探究,则犹如再次从文本中汲取“养料”,为这一知识点的成长注入盎然的生机和活力。因为深刻地理解、掌握和领悟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但无论是朗读、品赏还是表达,有情有境,有所依凭,学生潜在的习作智慧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高效的教学背后一定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支撑,有着对学生、对教材、对教学的深入探究。遵循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我围绕事先设定的“学习并学会运用方位词语”这一教学目标,通过引发学生关注方位词语,认识方位词语,了解方位词语的用途,然后再充分利用教室这一资源,逐步引领学生学会运用方位词语,训练他们有条理描述所在教室布局的能力。让方位词语这一概念性知识不仅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还活泼泼地生长起来。为本单元练习中“处处留心”一题的教学作好铺垫,更为学生在这方面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春花,宿迁市泗阳众兴实验小学,2237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