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一个重温的梦

2015-04-29 18:07姜达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海门市情况家庭

家访,一个似乎很遥远的词语,在来到崇川学校的这一年,它又开始被忆及……

最开始接触家访是在2000年,当时还是学生的我被选派到了崇明岛上的一处农村小学——海永小学参加教改实验。那是李庆明老师“乡村田园教育”的实验基地,地处偏僻,初来时竟发现校园四周无围墙遮掩,均为水田环绕。

来到学校,李庆明老师专门为大家作了一些工作指导,其中一项就是晚上要进行家访。当时的海永原为长江泥沙沉积在江中而形成的荒滩,七十年代才与崇明岛相连,九十年代初才设乡镇。虽属海门市,却与海门市隔江相望;虽位于崇明岛,却与崇明分属不同行政。由于交通不便,一般有能力的学生都转到江北的海门市就读,留下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是父母务农的或是外出打工的。学生的家庭情况复杂,辅导学生能力也有限。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给予孩子最需要的帮助,那是当时二十出头的我们最淳朴的想法。

于是,每每到了放学后,大家匆匆扒完饭,就会打着手电走向家访的路。当时参加教改实验的师范生一共有七人,分属三个班级。由于仅我一个男生,于是每次家访,我都是必备人选。乡间的路窄,不少只是田埂,如遇阴雨更是泥泞不堪。偶尔路遇挂在电线杆的簌簌作响的塑料袋、从草里窜出的猫狗,都会引得大家一片惊呼。

不过,海永乡地方不大,要找个人家,随便一问都知道。经常还会有陌生的热心人一路引领你前往或者推出自行车给你,在感受乡民们淳朴的同时,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些小小的感动。

来到学生家里,每个孩子都显得异常兴奋,或跑前跑后的招呼,或拽着父母的衣角满脸通红地注视着你,每个人那闪光的眼神至今记忆犹新。家长也是异常热情,或泡上一碗红糖水,或到地里摘个西瓜,更有甚者一溜烟到村口买包瓜子,怎么也拽不住。

往往和家长一聊就是个把小时,有时计划一晚跑三家,可一聊,跑了一家就打道回府了。那些家长很多是小学毕业甚至小学也没上完,对于还是学生的我们却莫名的信服——“你们是城里来的,水平高。我孩子不听话,你就给我打,没事的。”这是我们当时听得最多的话。那时,我们聊的除了教育还有家长里短、油盐酱醋,在简陋民房里笑声飘荡。

当时,我们用行动得到了所有家长的信任——“南通来的老师最认真”成了乡间公认的一句话。最后的期末考试,我们几个班的平均分也总会超出平行班级近十分。

2002年,我毕业了,来到了南通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她是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成长地。来到学校,有些莫名的兴奋与激动,一股“干出点成绩”的冲动也在心里跃动。

家访,于是也成了我的最初工作。当时我单独租住在一处公寓,放学后在街边一碗面条或者几个包子果腹后,就会循着家庭信息登记表上的信息,来到学生家里了解情况。由于二附小是名校,当时择校生也多,学生分布较散。就算找到了小区,找楼牌号也要花费一番功夫。来到家里,孩子一般都被关在书房里看书或做作业,我与家长会交流些孩子的在校情况。家长们也很热情,切水果、泡香茗,他们似乎对教育也很有见地,会谈一些他们的教育理念、手段。不知怎的,彼此竟常会有尴尬的沉默。临走时,家长总会向你塞一些东西,或是一盒茶叶,或是一盒月饼,有时百般推辞竟不得,只有在事后买些东西给孩子算是回礼。

每次家访都是这样,自己也觉得很是尴尬,似乎每次上门是去讨东西的。三四次后,干脆就停了下来,有什么情况就在家长接孩子时进行沟通,或者通过手机、家庭留言本来解决。家长也挺主动,没有家访,感觉沟通已经足矣。

渐渐地,家访也似乎成了一个过去式,十余年间也几乎没去过任何一个孩子的家,直到来到了崇川学校。崇川学校是委托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兴办的东校区,但地处城郊结合部。这里以前是农村,五六年前才开始开发建设。从2011年开始建校招生,第一届的学生生源较杂,有来自当地的农村拆迁户,有来自城市的白领家庭,也有相当部分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家长们很少会主动和老师交流。考虑到学生家庭情况的复杂,为了更好地让老师了解学生情况,学校决定让老师们进行家访活动。听说,家访的效果不错,了解了不少复杂的家庭情况

2014年,崇川区进行集团化办学,每位老师都要进行流动,我主动申请来到了崇川学校。到学校的第二周,就接到了家访的任务。第一次家访挺搞笑的,班主任联系了一个孩子的妈妈,说好周五去家访,可父母没有交流好,当天孩子的爸爸又来接孩子了。提到家访的事,孩子的父亲呵呵一笑:“省得你们跑了,我这不都来了,去教室里吧。”于是,第一次“家访”,就在教室里进行了。

第二次的家访,是孩子的奶奶放学后带着我们去的。到家后,家里还都没人,父母加班还没有回来。于是和奶奶聊了起来,了解孩子的一些情况。正聊着,爸爸回来了,于是一起加入。我教的是第一届学生,家长大部分学历不高,有小学有高中,一个班上极少有大学毕业的。他们一般从事着保安、工人、销售等职业,相对工作较忙,对孩子的教育比较滞后。有的家长没有能力教,有的家长没有时间教,甚至还有个别家长持有“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他们比农村的家长多了份精明,却又比城市的家长少了份视野。每次家访,家长也很热情,但听得最多的是“我不懂弄呀”。于是,会一遍遍地提及作业的要求、阅读的重要。家长也总会认真聆听,频频点头,他们很少会打断你,像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在家访中,我们获得了很多信息——家长介绍的,自己观察的。家访后的第二天,每个孩子都会显得异常神气——“老师到我家里来了”,也成了他们课余的炫耀资本。现在,与家长交流的渠道也越来越多,QQ群、微信、手机,但家访仍在每两周一次继续着。

三段家访,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我接触着不同的家长,也有着不一样的感触。也许,家校沟通的方式很多种,但彼此的真诚是最好的桥梁。

(姜达,南通市崇川学校,226014)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海门市情况家庭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吃火锅的发现
家庭“煮”夫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
恋练有词
江苏省海门市如何实现连续4年秸秆焚烧“零火点”?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特殊情况
海门市对招投标规范化建设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