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奎
【摘要】歌唱,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对人体发声机能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以沈湘《歌唱学》为代表的研究声与声带,呼与呼吸的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许多观点,本文“吸”、“呼”之所以把它用引号分别引出来,是因笔者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环节,两者缺一不可;吸气是歌唱的准备;呼气是歌唱的进行状态。本文将简单的谈一下“吸”、“呼”在歌唱中的运用,希望对初学声乐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歌唱;呼吸;运用
一、“吸”与“呼”概述
呼吸是人类机体器官的生理本能,在植物性神经的协调下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转。歌唱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也是一种生理活动并与呼吸密切相关,吸与呼是歌唱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歌唱的动力源泉,生活中一刻都离不开呼吸,但我认为歌唱中的呼吸和生活中的自然呼吸是不同的。人在说话时不需要考虑呼吸的时间、方法以及气息的进出量,因为有足够的机会呼吸,没有必要考虑要把气息吸到哪里,也没有必要把气息控制在某个位置,换气的速度也没有限制,总之,是随意和自由的。歌唱时的呼吸则不同,歌唱者要求有意识地去吸气,把所吸入的气息保持住慢慢的呼出,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只能在乐句结束或中间休止时才可以进行换气,总之,是有意识、有准备、有计划的。古人云:“气,音之帅也。”说明了气息在歌唱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古人亦有说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说明气息在歌唱中不但是基础性的,而且处于首要性和优先性的地位,并且必须对气息进行调整,调配并整理后再予以运用。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总体而论,在整个呼吸过程中均包含吸入和呼出两个方面。
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歌唱姿势?在笔者看来,正确的歌唱姿势是: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女生可做丁字步或小八字步),双臂自然下垂,眼要平视正前方,头部应有一种头顶天花板的感觉。不能挺肚子、撅屁股。脸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大方。切忌皱眉、噘嘴、歪头等。重心稍往前倾,把重心放在前脚掌上。其实这是一种很自然舒适的歌唱姿势。但有的学生经过老师的这么强调,自己便感觉不自然了,所以有的老师会说我们就是应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自然的过程。这是一种“自然无意识——自然有意识——自然无意识”的过程。
在此笔者还要强调一下歌唱时的呼吸嘴大部分时间应该比平时张开的大点的,牙关应彻底松开,各个呼吸器官不能有任何紧张的状态,嘴一定不能紧,喉头虽然要往下,但绝对不能压喉头。所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大家不难掌握,难就难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把握这个度,如何恰到好处。
二、歌唱练习中“吸”的方法
“吸”即吸气,在生理上来讲,有两组肌肉在带动吸气的生理活动,最重要的就是管吸气的肌肉群,这组吸气的肌肉群以前胸为起点,延续到两肋和腰部并向后延伸到背部。我们平常呼吸用的最多的器官是鼻腔,但在歌唱中通过鼻腔所吸的空气常常并不够用,这就需要我们使用口腔吸气,此时口腔的肌肉群也应该是放松自然的。与口腔的肌肉群不同我们的吸气肌肉群必须在平时进行严格训练,以寻找并确定正确的方法和状态,尤其是对横膈膜的训练使用。经过训练的肌肉群,可以在我们歌唱的时候尽可能的扩大胸腔,帮助我们吸入更多的空气。
在平常的训练和演出时,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为了吸进够足够多的气以支撑声音,我们总是试图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呼吸,总是想吸的更多,吸的更深,这不仅会有较为明显的吸气动作,显得吸得很猛,有比较大的吸气的声音,而且对歌唱所发出的声音并没有什么益处。这种方法看似吸的多,吸得深。但造成了吸气肌肉群用力过多,肌肉僵持死板,这就不能灵活的调配整理所吸进的空气,吸起气来自然也就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了。用这种方法去吸气,会影响歌唱的正常进行。会气息不通畅,声音紧,喉头硬并带有喉音,高音很不容易唱上去。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吸气时肌肉灵活放松,胸部自然大方,上腹部和后腰自然的向外打开,并自动舒张胸部,使体内空间自然扩大,气息自然也就进去了。这样的吸气既松畅又适度,吸气后人很兴奋,胸很宽敞,没有压迫感。以这种吸气的感觉来唱歌,气息通畅,声音容易做到整体共鸣。
三、歌唱练习中“呼”的方法
“呼”即呼气。在生理上来看,呼与吸的肌肉群大部分都是共用的,即管吸气,也管呼气。因为人类的正常呼吸早已进化为自然无意识的的生理过程,而呼气的力度也并不需要很强。所以关于管呼气的肌肉群,无需另外加强训练,保持为自然状态即可,也可以多练习生活中的一些感叹的词语,例如“啊!”“唉!”“咳嗽”、“打喷嚏”等。
虽然呼气肌肉无需加强训练,但呼气的正确状态必须知道。在开始时要缓慢呼气,并试着用收缩腹部肌肉的方法把气体赶出腹腔,当腹腔完全凹进体内时,开始缓慢的收缩肋骨,肋骨收缩时可以将体内剩余的气体赶出胸腔,直到气体呼尽为止。循序渐进之下,再利用横隔膜和腹肌联合控制,在保持吸满气,腹部鼓起的状态下,腹壁逐渐收缩回复原状。同时,借助于腹肌的压力和横隔膜的支撑力,使吸气时下降的横隔膜逐渐抬起回复原位,将气流控制成如同一根自然、平稳、均匀、有节制、通畅地“气柱”呼出。练习到这种程度。呼气的功力也就小有所成了。
与平时日常生活中的呼气不同,平常呼吸只是收缩了吸气肌肉群,凭胸部的自然弹力,即可完成。而发声时的呼气,不但要满足生理需求还要持续的为歌唱供气。这就要求,不但不能放松吸气时收缩的肌肉,相反,还要使所有的吸气肌肉继续收缩用力,在维持胸廓现状的基础上,加以扩大,以求得胸部的支持作用。
对歌唱者来说,唱歌时最好不要把胸廓当作一个气球,而要当作一个能呼能吸的风箱,训练它作有意识的强力呼吸,不论出口大小如何,呼出的气总是稳定而有劲的。不但呼吸能稳劲,在吸气肌肉群不断努力支持胸廓扩大的情形下,喉部只负责发声,不必再兼带管制出气的任务,工作的任务一减轻,喉部和声带自然感到轻松,声音自然能够长久,表情也自然舒服,这就是有控制的呼吸。要达到这一步,必须把胸部的吸气肌肉群练得非常强,动作也要非常稳而有劲。因为在歌唱时从吸气到呼气,这群吸气肌肉是时时刻刻都在用劲的,然而,在平常呼吸状态之下,吸气肌肉群是不需要这样积极用劲的,故训练呼吸的控制,最主要的不在于训练呼气肌肉群,而在于训练吸气肌肉群,包括横膈膜在内。
四、歌唱练习中“吸”、“呼”的结合方法
“吸”、“呼”即歌唱中的呼吸,歌唱的呼吸是一种高技术性的、经过长期艰苦训练的技能。如何将 “吸”与“呼”综合起来?笔者认为,歌唱时所发出的声音与平常一样也是以气体冲击声带才能发出的,但在气息运用上状态上,歌唱与说话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对平常说话而言,因为习惯成自然,我们是在“自然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说话的生理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固然需要气息支持,但对于气息的要求,无论在质或量上都较低。所以说话时如无刻意的变化,一般都音域窄小,音量也比较小。而歌唱则不同,对音域、音量、音色都有很高的要求和相应的高标准,这就对呼于吸的结合提出了高的要求和高的标准。
进行针对歌唱的呼吸技能训练,一般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让学习者在思想上树立“呼气与吸气”这一矛盾是在对抗的运动中统一起来的这一概念。还要让初学者了解气息是歌唱的原动力,没有足够的气息,就不可能产生振动声带发声的气流,同时,只有扩张第六对肋骨以下的全部软肋,扩张横膈膜,才能吸进足够的空气。第二步是训练学习者掌握吸气肌肉群持续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软肋和横膈膜在吸气后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扩张能力,并能抗拒呼气肌肉群强大的收缩压力。如果我们没有这个抗拒能力,扩张了的软肋和横膈膜就会迅速凹陷下去,使喉头和声带失去气息的支持。第三步是怎样控制气息的力度和用什么部位去控制气息的力度的问题。
歌唱的呼吸是呼吸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相互对抗的一种运动形式,运动中呼气肌肉群占据主导地位,但吸气肌肉群也必须保持且战且退、步步为营的姿态,否则,气息就不可产生振动声带发声的动力。不少人常用“吸气的感觉唱歌”这句话来启发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仅用吸气的感觉来启发学生,还不可能使学生有效地控制自己气息的力度,还应让学生从思想上理解,并从技巧上掌握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气息的焦点(或支持点);气息支持点的具体部位;怎样控制气息的支持点。
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对抗的范围比较大,参与对抗运动的肌肉也比较多,但有两个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我们将这两个地方称为气息的焦点(或支持点)。这两个焦点都在腹直肌 部位。具体来讲,在腹直肌与扩张的横膈膜 交汇处形成了上部的气息焦点,亦即针灸穴位说中的腕穴附近,在我国民族声乐理论中称之为中丹田的部位,在腹直肌末梢与腹内斜肌相接处,亦即针灸穴位中所说的关元、气海穴附近,形成了下部的气息焦点,民族声乐理论称之为下丹田部位(注意:下丹田部位是在小腹松弛状态下吸气时最容易凸出来的部位)。加强腹部肌肉,特别是加强腹直肌的训练,既增强了对气息的控制能力,使喉头和声带得最大限度的解放,也避免了小腹部凸出来的毛病。
“吸”与“呼”是声乐训练中的基本功,对初学者来讲十分重要。只要我们初学者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做我相信我们一定能牢固的掌握这一技巧,并且在声乐这条道路上也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宋晓红.试论声乐演唱中科学发声方法的应用[D].吉林艺术学院,2006.
[2]陈红玲.浅谈声乐学习中的呼吸[J].黄河之声,2012.
作者简介:刘洪奎(1958-),男, 就职于信阳市群众艺术馆,研究方向:作曲与民间音乐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