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中华第一枪“汉阳造”

2015-04-29 22:00:47
新传奇 2015年17期
关键词:枪炮张之洞步枪

一款未成熟的步枪,一位铁肩担道义的文曲星,为了响应东方巨龙强国御侮的召唤,汇聚在龟山脚下。铁血无情,捍卫领土的神圣使命,使他们无法停歇。“帝国龙爪”烽火沧桑六十年,无心插柳地写下中国最长寿步枪的记录。

焦急的张总督

1889年10月15日清晨,羊城的朝阳冉冉升起,街上熙熙攘攘着喝早茶的商旅。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突然收到紫禁城发来的“电圣旨”,令他急赴武汉,调任湖广总督。职业官僚调动,本属自然,但这一次调动来的很不凑巧,让张之洞十分为难。因为他呕心沥血筹办的广州枪炮厂,正在草创的关键时刻,他若离去,遑论被人“摘桃”,继任官也未必如他般认真,枪炮厂很可能会半途而废。

其实,1888年,当张之洞在广州筹办枪炮厂时,中国已建有数家军工厂:1861年,湘军统帅曾国藩在安徽设立安庆内军械所;1862、1863年,李鸿章分别在上海和苏州创建上海洋炮局、苏州洋炮局;1865年李鸿章又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

19世纪60年代,中国大地突然兴起军事工业,均缘于此前与西方打的一场又一场败仗——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860年在北京东郊与英法联军进行的八里桥之战,无不是以完败结束。尤其是八里桥一战,尽管3万清军以无比英勇的精神,以弓箭、火枪和很不像样的火炮奋力冲杀,但终究未能敌过6千敌军的枪林弹雨。

与西方交战的20年,让中国人看到了近代军队与中世纪军队之间的巨大差距。于是中国人刚刚明白,必须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实行军事变革以强兵富国——引发晚清巨变的洋务运动自此开始。故当张之洞投身于军事工业时,开办兵工厂以“自强”,早已蔚然成风。

经过中法战争的洗礼,张之洞对西方先进军火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单响后膛枪,以德国毛瑟最好,取准精确而结实耐用;连响后膛枪,以美国五响黎意为最,射程远,后坐力小。中国应选取单响、连响后膛枪各一种,雇匠购机,设厂自造”。在综合考量中国财力、技术等因素的基础上,张之洞对适合中国仿造的军械,作出了审慎选择。

1888年7月13日,张之洞令清政府驻俄德奥荷四国大使许景澄,与德国力拂厂商定,购买可日产50杆11毫米口径毛瑟1871/84型步枪的机器及附属设备,价值130万德国马克,折合白银43万两。

1900年以前,德国在侵华列强中处于从属地位,因此给中国留下了相对较好的印象。张之洞认为,德国人“性朴而学精”,聘请德国人为技术指导,较为放心。

此后的一个半月中,张之洞与许景澄仅凭数封电报,就把这笔巨额订单敲定。令人大跌眼镜的是,8月31日,张之洞回复订购的电文中,还在询问“连珠几响”?就是说他还不清楚这支枪弹匣的容量,遑论其他的性能!更夸张的是,他手里其实还没有买机器的这笔钱!便只好玩起了“空手道”,把广东文武官绅及盐商捐造兵船的80万两白银,挪作建枪炮厂之用。

追赶不及的武器大跃进

张之洞如此急切,实属无奈。因为中国步枪之落后,已然触目惊心。“鸟枪制作工艺仍为手工打制,枪管壁薄厚不均,有不平滑之处,致使弹道紊乱,射击精度差;而且口径也不一,弹大口小,无法装填,弹小口大,易泄燃气,射程不远”。

正当张大人如火如荼引进新枪时,调令不期而至,才有了前面令他纠结的一幕。果不其然,继任的两广总督李瀚章要求停办枪炮厂,因为他不愿负担前任未结清的尾款以及将来开办后的经常性开支。更隐晦的是,李瀚章为了家族利益,勾结胞弟李鸿章,建议把生产线搬到李鸿章辖下的天津机器局。张之洞不肯辛苦成果半途而废,遂上奏折要求搬至湖北,由自己继续呵护。朝野一番讨论之后,满族亲贵奕寰勉强同意在湖北设厂,决定因素是湖北大冶县产铁,而且湖北深处中国腹地,国防安全性较高,同时有长江联通,水路转运便利。在选址上,张之洞考虑自己就近管理,就在大别山麓龟山脚下的汉阳建厂。经过这番周折,已是1891年,世界军火制造技术日新月异,德军已然换装了新枪。

得知消息后,张之洞立刻致电新任驻德公使许景澄,“西国己全用小口径枪,鄂定枪机犹是旧式,请与该厂商改新式,酌补工费无妨”。

那是1886年,德国的宿敌——法国陆军装备了全新的1886式“勒贝尔步枪”,立即引起了德国军事部门的关注。勒贝尔步枪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无烟发射药的军用步枪,而且,无烟火药的威力大于黑火药,使小口径成为可能。德军一下子发现自己的“毛瑟”过时了!

为此,德国匆匆成立了一个“步枪试验委员会”,简称委员会。由于当时毛瑟的盒式弹仓依然没有研制成功,委员会决定自己来设计新的枪和弹——说是设计,其实是把多种现有的先进设计揉合在一起。

所以,后来研制出的新枪,就被世人称为“委员会步枪”。这种新枪和毛瑟毫无关系,可谓“采众家之所长”,或者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杂烩”。1888年11月,这种新式步枪被德军采用,正式命名为1888式(以下简称“88式”)。

与毛瑟毫无关系的88式,在中国却被称为“毛瑟88”!

原來德国的无良军火商摸准了中国人对毛瑟的崇拜,大肆宣传其为毛瑟的新作,不明就里的驻徳公使许景澄果然上当,张大人自然也被蒙在鼓里,为了此项变更,又追加了45万马克。

未来叱咤风云的汉阳造,即是根据德国委员会88式步枪改造而来的。

六十余年的“汉阳造”

说起来,清末洋务派可算是“公忠体国”。虽然湖北枪炮厂称为厂,但张之洞从未想过利润多寡,更不为谋利,而且,清末的兵工厂皆是如此。因为,虽然枪厂设在国内,但是大量零件需要进口,每支枪单价与进口相当,而且,为了装备各地新军,售价还要照进口军火的单价减少一至二成不等,这就完全没有利润空间,仅仅是收回成本而已,有时候,遇到中央无偿调拨,连成本都无法收回。

兵工厂创办的初衷就是“自强”,就是不能在国难当头时被外国军火商掐断喉咙,因此,兵工厂与中央之间,一开始就是种和衷共济的关系。晚清内忧外患,中央早已油尽灯枯,创办工厂的督抚只能四处借钱。

湖北枪炮厂每年的投入中,只有江汉、宜昌两关进口税可以视为中央拨款,而这部分只有15万两白银,仅占湖北枪炮厂常年成本的的11%。

除了缺钱,洋人的技术垄断也是重要原因。

张之洞在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曾致電袁世凯:“今日人才风气,暗多明少,情多勇少,私多公少,若变新法,不访西人,不惟精意全失,恐皮毛亦不能似矣”。这番话道出了张之洞对国内人才的失望,以及不得不倚重洋人的苦衷。

当时,由于国内懂炼钢技术的人员极度缺乏,因此实权主要掌控在洋员手中,而所招募的洋员则又不肯用心办事,因此导致一系列问题发生。没有科研能力,处处受制于人,这种伤痕沉郁在几代爱国学人的心头,挥之不去。

从1896年开始,“汉阳造”武装了无数中国武装力量,晚清新军、北洋军、北伐军、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中央军、各路军阀以及包括游击队在内的各种正规及非正规武装。可以说“汉阳造”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元老。

1938年7月,随着武汉会战的吃紧,国民政府决定把刚从上海迁来的金陵厂与湖北枪炮厂一起内迁重庆,在内迁的同时,湖北枪炮厂将生产步枪的机具移交给21厂(金陵厂改组后的代号),湖北枪炮厂结束历史使命,以后的汉阳造一直由21厂生产。

根据美国武器研究者史宗宾估算,1895年至1944年,汉阳造总共生产了1083480支,其中汉阳厂贡献了876316支,重庆的21厂生产了207164支。这个产量算多还是很少呢?调查显示:德国的88式量产主要来自普鲁士的三大兵工厂,后来并曾在奥地利生产。从1888年初产到1897年停产,德国一共生产了大约1675000支。算一算,我们49年的产量还不及德国9年产能的三分之二。德国淘汰的88式大量流向海外,这就是国内为什么充斥着大量“老套筒”的原因。

21厂的汉阳造持续生产到1944年,厂内机具才完全修改为制造中正式,这时汉阳造方才宣告停产,但由于汉阳造数量庞大且耐用,它的零配件随处可见。因此,汉阳造仍持续在国内各势力间使用,至朝鲜战争时期依然可见汉阳造的踪影。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国获得苏联的武器生产线,汉阳造才退出现役,转为民兵使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地人民武装部仓库中,还有大量的汉阳造。

(《中华遗产》2012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枪炮张之洞步枪
张之洞的“三不争”
做人与处世(2022年4期)2022-05-26 04:43:14
步枪口径之争(下)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凭吊滑铁卢
新年礼炮
AR—7救生步枪现代版
轻兵器(2015年19期)2015-09-10 07:22:44
文化战线上的“枪炮”
对联(2015年7期)2015-05-28 12:04:58
明星画报:枪炮与玫瑰
电影(2015年6期)2015-01-07 01:56:12
张之洞被“教育”
步枪成长相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