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侠笔下的“泰山”

2015-04-29 00:44邵琦
山东画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泰山山水画油画

邵琦

写貌家山,大抵是山水画家得以成就自己的一条快捷方式。如荆浩、范宽笔下的关峡峰岭,董源、巨然描绘的江南山水,米芾的潇湘烟雨,以及黄公望的富春景色、倪瓒的太湖风情、王蒙的青卞隐居,乃至石涛、弘仁的黄山云烟……家山峰峦草木,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最熟悉、也是最眷恋的,因而也是最为情动其中的;这一份熟知,这一份深情,恰是艺术创造的渊源。然而,对于生于泰山、长于泰山、又好画山水的王书侠来说,显然就没有这条快捷方式可走。原因很简单:泰山不甚入画。

尽管,五岳之尊的泰山,不仅是齐鲁大地上最雄伟的自然景观,更是九州岛大地上最崇高的文化景观之一;这里既是历代帝王的封禅之地,也是历代文士的抒怀之处。关于泰山的文化精神意义,历代存留的文献大抵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以至于只要提到“泰山”两字,大凡中国人都知道意味着什么而无需赘言。

因此,有着不言自明的文化和精神的崇高地位之泰山,对于文人骚客来说,是抒怀壮志的理想之地;但是,对于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来说,却是难有所为的遗憾之地。泰山不甚入画是因为泰山太像山了,如此周正、完美,以至于一个象形文字——山,就可以直接概括。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历史上鲜有以泰山为题材的巨制宏构存世。在山水画的历史上,即便是来自青州的北宋山水大家李成,也没有留下有关泰山的片纸残楮。因此,仅从山水画的角度来看,泰山是难副其实的。当然,对于像王书侠这样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水画家而言,有的只是文化和精神上的尊显,在绘画创作上并没有什么丰富的历史支持可以依傍。

所以,王书侠受家学影响,从小喜欢绘画,小时候读了不少线装书。而做私塾先生的爷爷酷爱书画。为了能光大书画艺术、后继有人,他爷爷就让六岁的王书侠临摹芥子园,十天临一页,要求以观摩为主,结合临习书法,体会绘画中的用笔用墨,同时要求脱离画稿,默写其笔意与章法。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后。然而,有着山水画“童子功”的王书侠,却一脚跨境到油画里。“85”新潮以后,美术界受西方美术思潮的影响,油画创作风靡全中国,为了拓展绘画语言的表现空间,王书侠放弃国画,画了五年油画。这期间,他系统地研究过西方油画,从古典至现代,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有过尝试。1989年参加美展的油画《假日》、《黎明》,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然而,这不仅没有给王书侠带来成就的喜悦,相反,这孜孜探究的五年,成了他思想上比较苦闷的五年。虽然五年油画语言的探索丰富了绘画的表现空间,但在西方艺术观念及表现形式的影响下,感觉中国画的形式老套、感染力太弱,根本无法与西画抗衡,而内心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这一丝的不服,是透过视觉表象,来自内心深处的。正是在油画创作上的初见成效,引发了他对曾经日日课练的山水画的反思。像这样一座对中国思想影响很大的历史名山,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形成较有影响的画派与画家?常年的教学生涯,使王书侠拥有了比较扎实的历史和理论基础,上述的疑问,正是他在梳理山水画的历史中引发的。

尽管王书侠常常说,是那次偶然读得的黄宾虹的画论,扭转他艺术道路——重返山水画。而在我看来,王书侠的这种反思和疑问,与其说是来自早年研习山水画的经历,毋宁说是对置身其中的家山的眷念,更何况是一座有着如此厚重丰赡的文化精神意蕴的名山。

转回到中国山水画的研究上来的王书侠,不仅从容了许多,而且更为理智。在重新梳理了画史上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山水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后,重点选择了宋代李唐、元代王蒙、明代文征明、清代朱耷、现代黄宾虹诸家进行分析研究。在对这些画家的代表作品进行观摩的同时,体会笔墨的韵味与画的意境,达到心中有数时再开始临摹,临摹时结合对自然山水的体会与心得去画。然后写生,写生时主要是纪录对自然山水整体精神的感悟,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特定的形象进行较为详尽的描写,以期达到表现物象的整体精神实质为出发点,挖掘其精神内涵。

梳理、观摩、临摹、写生,不仅解决了对历史文脉的认知,锤炼了山水画的经典技法,更重要的是王书侠找到了问题的根由。他认为:中国,自晋代山水画形成至今,山水画名家辈出,太行山、黄山、华山、富春山历史上都形成过有影响的画派与画家,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山水画作品。唯独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泰山,历史上除了明代沈周、文征明、盛茂烨,清代王、王原祁、萧云从、唐岱、罗聘等画家画过泰山之外,其它画家留下的墨迹很少。虽有记载唐代王维、李思训,五代关仝,元代王蒙画过泰山,但只有记载而未见其画。问题是,我们后人所看到的这些古人留下的墨迹,大多都只能算是名家画而已,根本算不上是名画。因为这些画在精神内涵方面是很苍白的,所以在历史上并未产生多大影响,更不要说形成画派了。

虽有名家画过,但不能为天下第一名山留下名画,其根本原因是精神内涵。冷静、理性、客观的认识,是自信的源头,更是成就的基础。

王书侠笔下的泰山能有这样的一份静穆雄浑的气象,正是来自他的清醒的认识,源自幼时庭训积淀而来的功力,当然更是出自他对家山的深厚情怀。

雄浑静穆,是王书侠置身其间的泰山,更是他心灵深处的“家山”。换言之,王书侠要描绘的既是现实中庄重、雄伟的泰山,也是内心里雄浑静穆的家山。基于这个缘故,我们不必去考虑王书侠的作品和过去的历史名家间的高下,因为,他已经清晰地传递出了他对泰山的历史认识和精神体悟。

在王书侠笔下,泰山的雄浑,是通过他恣肆而激越的线条表现出来的。下笔凌厉,运笔迅疾,取大势而舍繁琐,以速度和力量,奠定画面的基调。王书侠非常看重浓墨勾勒的第一遍,浓墨在白纸上留下的第一遍迹痕,既是画面的基调,更是画家的性情。果断,恣肆,以至于不惜狂野,是画家在为泰山立骨,也是画家在为家山塑魂。而泰山的静穆,则是通过他清透而温润的积墨呈现出来的。墨色清透,层次丰富,层层积淀的丰厚,拥裹了恣肆激越的线条,使得画面拥有了一种亦刚亦柔,刚柔并济的有机统一,呈现出一种温柔敦厚的审美意趣。

自魏晋以来,中国画一直遵循着以形写神的原则,王书侠的画面也没有跃出其外。只是在“以形”和“写神”之间,他更倾向了“写神”。这一偏向,使王书侠摆脱了泰山不甚入画的制约,赢得了笔墨施展的天地;进而为于人们提供了一条真切感受泰山的快捷方式。

缘于此,可以说王书侠的绘画作品,与其说是在描绘泰山,毋宁说是在感悟泰山。因此,王书侠笔下的泰山,不是泰山的影像,而是王书侠的心象。

猜你喜欢
泰山山水画油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一张油画
泰山之行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泰山日出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油画《塬下》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油画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