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

2015-04-29 00:44支英琦
山东画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丰碑工笔山水

支英琦

秋天霜降之后,徂徕山的红叶就渐渐红了。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红叶就像一簇簇爝火,在山坡、崖畔无拘无束地燃烧,直把远山近水都鼓舞起来,映衬得大小峰峦愈发雄奇伟岸,仿佛屹立于天地间的一座座丰碑,无言岁月,啸傲风霜。

徂徕山,位于泰山东南,峰峦嵯峨,沟谷幽深,森林茂密,秀水萦绕。历史上,吴王阖闾、孔子、汉武帝、汉光武帝等都曾登临,唐代诗人李白更是隐居于此,留下“竹溪六逸”的佳话。然而,在当地人眼里,最重要的事件当属徂徕山武装起义:1938年1月1日,在这里,打响了山东抗日第一枪。

时光流转,沧桑变迁,腥风血雨的日子,已经成为镌刻在纪念碑上的记忆,而对于历史的再现,可以让人们更清醒地珍惜今天、面对明天。于是,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画家梁文博和王书侠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在徂徕山。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融入了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笔墨渲染出的就一定是撼人心魄的历史画卷。

你看:近景红叶正艳,蓬蓬勃勃遮蔽了山川。那些繁枝密叶间,好像正有大风吹过,山谷里回荡着绵延不绝的涛喧。中景部分,是松柏环翠的重峦叠嶂,黝黑的山石裸露出坚硬的质感和硕大的体积感,深沉而厚实。就在峰回路转之间,隐现出一支行进中的队伍,他们荷枪疾走,面色凝重,而对于正义的担当和理想的憧憬,又让他们的目光中透着坚韧和自信。在稍高处,率队走在前面的将军目光如炬,屹立远望,他们高大的身躯投映在背后峭立的山岩上,有一种石碑一样的庄严感。

面对这样的画面,观者是不会漠然的,你的目光,不自觉地顺着画家笔墨的引领,深入故事深处,并被深深震撼。

这是一幅丈二尺幅的巨制,高3.6米,宽1.45米。画家采用竖幅作画,在形制上突出纵深感和丰碑感。虽然是合作,写意的山水与工笔的人物,却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王书侠是山东科技大学的教授,是画写意山水的高手,而他的老家,就在与徂徕山隔河相望的村庄,他对于徂徕山的地形地貌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故事非常熟悉。创作时,他先以阔笔浓墨写出山石沟壑,强劲有力,顿挫变化。继而,浓淡相宜地敷写出树木景致,潇洒劲秀,明润丰腴。接着,以粗笔写出错杂的树枝,渲染出层林尽染的红色氛围,为人物的敷设布好场景。最后,画家以巨笔侧锋刷出远山,虽是用的淡墨,却嵯峨绵延,有一种怒发冲冠的气势。创作中,画家刻意突出近景的厚实与沉重,中景的饱满与丰富,远景的峭拔与简略,使画面一唱三叹、呼应有致。

人物,是画面的灵魂和主题。作为闻名遐迩的人物画大家,梁文博先生为完成这幅大画倾尽心智。他是擅长表现恢宏场景的,对于人物在事件中的情态把握殊有心得。然而,在接到王书侠先生画好的山水背景后,他还是面对画面,沉吟一周之久。如何把风起云涌的历史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并且和山水相融、激荡当今很难激动的人心?梁文博日思夜想。动笔后,他感觉文思泉涌,笔墨生风。他先以小写意添加了几棵虬松逸枝,从大写的山水间营造出温润可感的细节场景,同时,以松树的刚直高洁、凛然不可犯进一步强调画面的主题。接下来,与一般战争题材的创作不同,梁文博并没有表现宏大惨烈的场景,而是匠心独运地以工笔摹写出一支行进中的队伍。队伍里的战士行走在山间,安详而从容,有的战士鼻梁上的镜片反射着太阳的光线,在高山密林中甚至有着淡淡的诗情画意。画家通过人物面部特质的精细刻画,把事件中的人物心理惟妙惟肖地体现出来。与行进中的动态相呼应,他刻意突出更上面一层人物的静态,在工笔的精细中融进写意的简略,把人物的豪迈融进山水的壮阔,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人物居高望远、坚忍不拔的历史丰碑感。

两位画家是通过山川层叠的纵深感来结构画面、状写人物的,山的巨大的体积、莫测的深度和无以名状的力量,往往唤起人们内心的敬畏和崇拜。回望中,那些屹立的人物正和屹立的大山一起,横亘绵延,相映生辉,在天地时空间被久久仰望。

好的绘画,是画家的心性与物象相凝。好的绘画,是无须语言、直达内心的。

画作完成,文博先生打来电话,邀请几位好友共同展卷。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山东美协主席张志民先生评价说:“这幅画,山是人,人是山,凸起的是精神的丰碑。而山水、人物的结合也可谓完美,堪称是合作创作的一个范例。”

新的世纪,当人们在歌舞升平中迷惘时,不妨看看这样的画面,激扬内心的波澜;当历史又面临风云际会的时候,希望有这样的丰碑,隆起民族的脊梁。

猜你喜欢
丰碑工笔山水
丰碑
他们,是永远的丰碑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山水》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