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写作部分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笔者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个活动:①观察生活事物,学习写作知识;②结合课文教材,领悟写作技巧;③联系生活实践,写作训练。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和与课后的学生交流沟通,发现写作指导课不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害怕,反而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想在此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活处处是语文”,但如何用好用透这个“生活”是很有讲究的。大部分老师在写作指导时脱离了生活实际,空空而谈;或架空了生活,高高在上;或抛下刚学过单元里的课文,不知所云。因此设计这节课时,我想应该好好把握“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来进行,充分挖掘生活和课文去指导学生写作,从而实现生活与写作、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如果我们人人都能把握好生活这个写作的源头活水,时时注意学生的读写结合,那么我们的语文写作指导课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事物,寓写作知识于游戏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对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把生活事物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创设带有“悬念”的情境,让学生获得多种情感体验,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更好地完成第一单元写作指导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教学目的。自己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苹果(不美观带麻点的苹果),放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用红布包着,让学生进行“猜东西”游戏,又鼓励学生猜中的有奖,学生猜的是五花八门。这样,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主动性和参与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了,同时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课后写作提供了素材。然后再结合苹果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从形、色、重、味、闻等多角度观察。接下来告诉学生仅仅会观察事物外在的还不是真正会观察,真正会观察还得用绝招——用脑子去想,用心去思考。指导学生从苹果的来历和用处去想,去思考,从而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普通事物都是来之不易的,人不可貌相,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学生的这种内在体验,在习作就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学生习作的精彩更多地呈现于他们内在体验而引发的思考,也真正感受到单元写作的重点所在。
二、结合课文教材,领悟写作技巧
进行教学设计时,自己就一直在追问,怎么样把课文与单元写作结合在一起?因为课文的选择不仅考虑代表作家的经典性,还考虑了单元写作的需要。许多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典范。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课文的某些技巧,就会给我们的写作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我用单元的课文作为生活的例子指导学生观察并感受:
学生们在通过观察分析后,从中感受到了三篇文章的写作结构模式:可以先观察(叙述)生活,后感受生活。这就与单元写作的重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内心感受到写作素材其实就在身边,写作技巧就在眼前。写的东西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题材,可以就是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事物,平常的小事,天天亲密接触的课文。如果老师在單元写作时能经常让学生把课文与写作结合在一起,就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课后交流时,听课老师指出,进行要点的指导时,要从小处突破,要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衔接,不要脱节。要注意分析文中的观察(叙述)生活什么,感受生活什么,“观察(叙述)生活”与“感受生活”是通过哪些描写联系在一起的。以《荷叶 母亲》为例,学生能领悟到作者感受到的母亲的伟大,是作者联系前文的观察“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而发出的。
三、写作训练,感受成功
及时的训练是写作指导的落脚点。那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呢?针对刚上七年级的学生,就选取了学生开学来近一个月的校园生活来进行片段训练。可喜的是全班同学都能说出自己的校园生活,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脸上都露出了“我也行”的欣喜。当然也发现部分学生的感受生活不够深刻,只停留于表面,可能跟学生的生活阅历、人生经历有关,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教学环节设计时考虑到上课时间的问题,只注重了学生说的能力训练,忽视了学生写的能力训练,课后交流时大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写作指导教学难,但只要教师用心地将写作指导系列化,充分利用好“生活处处是语文”。引导学生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注重生活与写作、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写作指导课,不再感觉上写作指导课是纯粹的理论知识,空洞的说教,不再感觉写作时没有素材,很难的,让学生感受到我也可以慢慢地把作文写好。这样的写作指导课,也将会成为教学中的一种生活体验和心灵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