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杏花甜,韩复榘那个王八蛋,当了大汉奸;四月里,麦苗飞,毛主席派了洪涛来,组织游击队,拉到徂徕山……”在徂徕山区,至今还流传着的这首歌谣,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时隔多年,梁文博和王书侠合作的历史绘画题材《徂徕烽火》再次重现了徂徕山起义的壮烈风云。
《徂徕烽火》画作整体呈竖幅,有一种纪念碑式的感觉,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这幅作品是由王书侠先画山川、梁文博后画人物组合而成的,整体风格深沉悲壮,磅礴大气,深刻地表现了徂徕山起义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家们的精神面貌。
徂徕山起义在山东抗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号召:“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10月3日,日军攻占德州,战火烧到山东境内。国民党各级官员和地方豪富纷纷偕眷南逃,山东局势日益紧张。11月,山东省委在泰安篦子店召开紧急扩大会议,毅然决定武装起义。1938年1月1日,省委率领共产党员、民先队员约二百人,集聚徂徕山大寺,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任命洪涛为支队长,黎玉为政委。不数日,莱芜、新泰、泗水、宁阳等地抗日武装纷纷携带长矛、大刀、火枪、土炮,会师于徂徕山光华寺,汇集成一支英雄的抗日武装。队伍成立后,初战寺岭,毙伤日军10人,击毁日军汽车1辆,大振军威;再伏四槐树,毁日军汽车两辆,歼敌40余人;继而进占莱芜,攻入博山,抗日烽火在徂徕山越烧越旺。
山东首义发生在这里,绝非偶然。首先,徂徕山北靠泰山,南接蒙山山脉,可以控制西面津浦铁路和南、北面几条公路等交通命脉,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更重要的是,徂徕山地处山东的腹心,在此建立根据地,便于和全省其他根据地进行联系,可雄视山东全境。因此选择这里起义,本身就带有“谋山东全局”的考虑。事实也是如此。在徂徕山起义的强大感召之下,短短数月之间,胶东天福山和蓬、黄、掖起义,鲁东黑铁山起义,湖西起义等相继爆发,气势磅礴的抗日武装斗争遍及全省,直接促成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有战斗,就有牺牲。梁文博作为一个人物画家,对于抗战时的革命先烈怀抱着浓郁的感情,在接触了一些抗日战争的史料和历史后,又对徂徕山起义的仁人志士们抱有崇高的敬仰,而这一切都促成了《徂徕烽火》的诞生。作品由王书侠先完成山川景色创作,借其气势巍峨,梁文博一鼓作气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创作。在画面中,梁文博将主要人物放在山岚的制高点上,让部队行进的路程穿梭于山石云雾之间,再现了当时革命队伍的真实情景。在画这些人物的时候,他参考了许多革命时期的老照片,最大程度地复原了当时起义队伍的情景,精神地描摹了革命志士的人物面貌和精神状态。
王书侠是在泰安长大的,离徂徕山不远,从小就对徂徕山起义的事情耳濡目染。在20世纪80年代初,王书侠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常去徂徕山起义的旧址去写生,描绘壮丽山色风光。徂徕山起义事件也由此更加地深入其心。在画这幅作品的时候,王书侠少年时的情感喷薄而出,夹杂着他浓厚的思想感情。中景式的松树和人物表现着革命者坚定的革命意志,最高处的山峰陡峭,直上直下,有一种怒发冲冠、直上云霄的感觉,强调的是一种纪念碑式的伟岸庄严。那山下的红叶是一种感情的渲染,代表着起义队伍高涨的革命热情,也代表着为了争取自由而牺牲的烈士们的鲜血。
梁文博擅画人物,王书侠擅画山水,两人合作,共同完成了《徂徕烽火》的创作,相得益彰,互为融合,可谓是完璧之作。整幅作品创作历时一个半月,体现的不仅是抗日战争的革命氛围,更体现了山东人不畏牺牲争取自由的个性。而梁文博和王书侠两位画家通过自己的画笔呈现给世人的不仅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更抒发了一种自强自立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