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中职体育教师流动的潜在危机及成因分析

2015-04-29 16:14:41梁凤丽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社会流动体育教师

梁凤丽

摘 要: 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社会流动造成了地区、城乡学校之间的师资结构失衡,导致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短缺、整体素质下降。针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社会流动的潜在危机、后果及成因编制调查问卷,对河南省乡镇39所中职学校抽样调查,走访137名流动体育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通过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提出稳定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良性运作机制、建议与对策,促进我国中职学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体育教师; 潜在危机; 社会流动; 后果及成因

中图分类号: G 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5)02-0095-04

中职学校体育骨干教师在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中,职业思想受到冲击,离开教学岗位,流动到行政、企业等其他部门,从而形成人才引进与流失的不平衡现象,这是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种潜在危机。本文以河南省39所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及137名流失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设计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流动情况调查表》,在2013年6月-2014年11月,向39所中职学校校发放体育教师流动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7份,回收率达91.33%,其中有效问卷129份,有效率为94.2%。

一、统计与分析

(一)39所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

1. 人才流动现状分析。人才流动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因人才流动已造成中职学校体育教师严重匮乏,影响了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造成了学生体质逐年下降,有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于人才流动的关注,更多的是探究流动的原因与结果[1]。因此,对于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流动的现象,更应该理清影响体育教师流动的因素和这些因素对中职学校教师流动的作用机制及其后果。政府有关人事部门应制定中职学校教师流动的行为准则,规范引导区域内中职学校教师的良性流动,促进中职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2]。

39所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流动造成了用人荒、用人难、岗位引进逐年减少、人才流失逐年增加等现象(见表1)。

从表1中看出,39所近4年来体育教师呈现出引进与流出很不均衡,并且正在逐年加大流失的力度。4年合计引进101人,流失137人,人才流出大于人才引进。

2. 不同年龄阶段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流动状况分析。河南省乡镇4年来流出人员的年龄主要是骨干教师(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乡镇中职学校中年教师(31~35岁)流动多于青年教师(小于30岁)。因为目前就业难的社会问题,青年教师流动有所缓解,中年教师是骨干教师,事业有成,想换岗位,所以其流动人数大于青年教师。壮年教师流动则多于老年教师36人(大于17人),中壮体育教师改行明显97人(大于47人),大于青、老年。据调查,老年体育教师由于工龄较长,对学校和学生建立了深刻的情感基础,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信念;中、青年体育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尽管他们对体育是有感情的,但由于盼望新的人生仕途,认知尚未稳固,特别是在职业上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而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人对职业产生消极态度,渴望尝试新的职业,想方设法改行[3]。由表2可以看出,老年人除退休、疾病等特殊情况很少出现人才流动的现象,年龄在35岁左右的青年对外部环境的向往和待遇的不公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造成其人才流动,中青年是人才流动的主力军。

(二)39所乡镇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流动现象的分析

1. 乡镇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流动的工作岗位。乡镇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流动后的主要岗位在于企业、非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主要是他们的学历不高造成其流向服务行业等(见表3)。

从调研得知:乡镇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流动后的主要岗位是服务行业,占16.04%;其次是企业和非事业单位,占14.59%;考研占10.59%。现阶段体育教师的大量改行,打破了社会各行业间的就业人数和质量平和,不利于社会流动的顺利进行。此外,存在体育教师依靠社会关系而非工作能力实现职业转换的现象[4]。由此可以判定,现阶段体育教师的改行属于不合理的社会流动,必将产生恶性的循环。

2. 乡镇中职学校体育师资数量流动人数比例过大。以河南省乡镇目前中职学校体育师资数量、培养能力及用人单位的角度看,显性的流动占70.8%(指离开教育工作岗位)人数过多,不利于中职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隐性的流动占29.2%(指教育单位内部流动,仍然从事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转岗人数比例过大,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合理配置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十分不利。对中职学校体育师资配置布局、培训和素质提高都不可估量的损失。可见中职学校教师流失问题严重。

3. 乡镇中职学校体育师资非良性循环速度快。循环速度是个人职业工作时间及其在所在职位在行业中结构、分布等变化频率的体现。对“良性循环”而言,均匀循环,意味着体育教师的职业寿命越长,在行业内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对“非良性循环”而言,循环越快,意味着师资流失的变化频率越高[5]。这种变化频率一旦越出稳定的范畴,就会影响学校体育事业的正常发展。调查资料显示,在流动教师中,4年内改行的人占70.8%,可见非良性循环的流速之快。

4. 乡镇中职学校体育师资流向垂直性。调查显示,目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流向主要是以条件差的村、乡、镇流向条件好的县城或城市的形式形成垂直流动。“垂直”流向(上一级学校)直接影响着不同地区体育师资的数量分布、配置。使垂直单位人满为患和水平学校的师资短缺[6],无法各尽其才,从而阻碍学校体育的发展。

5. 乡镇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流动的效应分析。乡镇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还远未满足学校的基本需求量,尤其是农村中职学校和乡镇一般中职学校,造成严重的空缺。毕业学生不愿到乡镇去,所以招聘不到中职学校体育老师。供不应求仍是体育教师供需的主要矛盾,违背了人才培养的要求,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乡镇体育教师流动的主要成因

经过调研发现:影响乡镇中职学校教师流动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见表4)。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社会地位不高

从社会层面的角度,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相对高中和初中而言,中职学校教师的地位更低。体育课被看作可有可无的课,随意压缩和不上[7]。在晋职、提升、评优等方面不能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对待,使广大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失去了应有的职业尊严,从而产生消极因素[8]。对自己的职业缺乏兴趣,失去向上的动力。这是16.79%中职学校教师流动的首要原因。

(二)单位住房困难,待遇差

近年来体育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有些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他们的不少实际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应得到的物质待遇得不到,这是他们不得不改行的主要原因,占教师流动原因的15.33%。

(三)职业不吃香、没前途

与其他学科的职业特点不同,体育教师因为身体素质岁年龄的增长不断下滑,在高年龄后不能胜任身体示范等职业要求,不得不转入别的行业,此外,由于观念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普遍在学校中的受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形成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没前途”的观念[9],据调查显示,6.57%的教师因此选择转行。

(四)没有发展机会、对职业缺乏信心

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是“清水衙门”,没有额外收入。其它行业福利高,对于他们具有一定的诱惑力。在提干评先中,没有体育教师的名额。部分青年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得到重视或遇到难题不能及时解决,从而对职业失去了信心。

(五)领导对中职学校不重视、产生厌烦情绪

我国的学校教育要求“德智体”协调发展,而目前的现状则是学校过于重视智育,忽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学校过于学生的课业成绩,不能保障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甚至存在其他课程占用体育课的现象[10]。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见其领导如此不重视体育课程,产生厌烦情绪,使他们思想产生流动的原因。

(六)夫妻分居问题、心理不平衡

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长期夫妻分居,给孩子成长造成了伤害,经常吵架。领导的不管不问,又不能解决分居问题,心理不平衡,为解决这一困难只好改行的占13.14%,这是流失的主要原因。

(七)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

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要组织学生早操、课间操、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代表队的训练等,体育教师一年四季披星戴月,每天工作长达10小时,尤其是运动队训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工作环境恶劣,年年都在超负荷运转,又要担负起学生安全问题,压力很大,而且又不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导致对职业的倦怠而改行,比率占6.57%。

(八)体育教师由于工作需要“改教其他学科”和“担任领导”工作

根据学校的德才录用的原则,体育教师有德有才的得到重用,转入其他岗位。然而,基于体育教师数量无法满足学校体育教学需求的情况,体育教师转岗的现象增加了剩余老师的工作量,从而形成其他老师的工作压力及转岗需求。

(九)职业疾病、身体不佳

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患有多种职业疾病,难以完成示范动作,出于无奈,不得已而改行做其他学科教学或退役。

三、体育教师队伍流失所产生的潜在危机及后果

(一)体育教师缺额的现状

体育教师缺额是困扰学校体育有效开展的重要问题,据统计河南省2014年中职学校体育师资将有较大缺额(见表5)。

尽管体育教师社会流动可以实现行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然而以现行毕业分配制度的“一次到位”的入职方式无法满足行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培训又不能满足需求,引进与流失不能成正比,给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

(二)体育师资的培养量与流失量失衡

近年来,培养、培训了大量体育师资。目前师生比例分别为1:500。据有关条文规定,中职学校体育师生比例1:300,中职学校缺额尚大[11]。目前体育教师流失量过大的现象得不到控制,未能缓解体育师资短缺问题将再次成为困扰中职学校体育的发展。据调查,河南省乡镇中职学校体育师资素质和教学效果进一步下滑,已形成恶性循环。

(三)不利于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

体育教师的社会流动趋势,不仅在流失量上造成对体育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而且这种流动趋势诱发在职体育教师的流动意向,这是造成体育师资队伍不稳的主要因素[12]。体育师资队伍不稳定,学校体育就难以快速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河南省乡镇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流失过重、流速过快的现象,导致引进人才与流失人才失衡,产生比例失调和空巢的后果,不利于体育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中职学校体育师资数量及配比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正常开展需求,部分地区师资短缺,体育师资分布、配置均存在失衡现象。体育师资数量短缺转向体育师资调控、配备及素质组合失衡,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社会流动的潜在危机、后果及成因,应引起教育主管部的高度重视。

(二)建议

(1)从社会层面转变观念,明确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体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2)提高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社会认知度和地位。(3)加大政府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中职体育教学环境。(4)完善体育教师的评价机制,制定中职体育教师的评价指标。(5)通过目标管理,结合教师的特点和专长制定明确的目标,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通过绩效工资考核与发放,提高体育教师待遇,调动教师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韩春利. 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体育教师流动与保留机制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6-119.

[2] 张天雪,朱智刚. 非正式制度规约下教师流动实证分析——以桐庐县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2013(4):15-18.

[3] 李银萍,庞庆军. 山东省高中体育教师流动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4):78-80.

[4] 孙梅. 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2-124.

[5] 刘明辉. 福建省体育教师流动问题的社会学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9(5):11-14.

[6] 周宏. 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流动问题研究.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1):59-60,63.

[7] 杨剑,范影影. 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流动特征探讨.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6):97-99,117.

[8] 覃学健,杨挺. 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流动制度新思考[J]. 当代教育科学,2012(15):17-19.

[9] 薛正斌,刘新科. 中小学教师流动样态及其合理性标准建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1):162-170.

[10]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1] 李斌. 非规约制度下学校体育教师流动研究[D].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12] 张吾龙,董晓艳,余晓辉,等. 北京城乡体育师资状况对比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12(10):111-114.

Abstract: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otential crisis of social mobility, consequences and causes of questionnaire, the villages and towns of henan province and sample survey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visited 137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the head of the department in charge of education, obtain first-hand information through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stable benign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otential crisis; Social mobility; Consequences and causes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社会流动体育教师
基于访谈探讨天津取消小升初择校考试制度的合理性与否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19:40
社会流动视阈下的异地高考
考试周刊(2016年53期)2016-07-15 07:24:59
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流动
乌孜别克乡社会流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商(2016年12期)2016-05-09 15:25:58
社会流动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困境与出路
农民工社会流动对社会整合的挑战
吉林农业(2015年1期)2015-01-28 16:16:07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31
谈体育教师训练观念的转变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