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来自城市空间各个方面的屏蔽却规制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这两个异质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于是,取决于广泛的群际之间交往状况的社会整合就受到极大挑战。笔者以美国社会学家布劳的社会交往理论为依据,探讨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会对中国社会的整合提出怎样的挑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流动; 隔离; 社会交往; 社会整合
中图分类号: D41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1.023
1社会流动:城市空间之外到城市空间之中
社会流动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之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农民工走出农村,进入远离乡土情境的城市空间,这样的地理空间的移动实质也体现了上述的社会流动过程。这不仅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给整个城市空间都带来改变。当数目巨大的农民工群体从城市空间之外进入城市空间之中时,他们的行为和互动必然给城市带来一定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布劳认为,“流动的人们不仅在各个群体之间建起了交往渠道,而且也有助于在他们之间建立其他直接的交往渠道。”于是,在继续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流动的农民工群体会与城市居民建立交往渠道。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其社会生活毫无疑问的要受到他们的农村背景和现在所处城市环境的双重影响。
2空间隔离:阻碍社会交往的格局
在中国目前的城市空间内,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群体隔离而居已成为社会事实。农民工群体聚集在城市空间的某个角落而形成“城中村”。“由此形成了农民工在居住和活动空间上与城市居民之间形成的区隔,这种区隔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而且又是一种层次上的对照,比如不同的地段、不同的社区环境等。”在城市空间内,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区隔而居已成为严重阻碍二者之间社会交往的屏蔽。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群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影响了他们之间的社会接触机会并因此也会影响交往的可能性。非常大的空间距离使社会交往不大可能而不是不可能,这一点在流动性大的农民工中能够得以证实。
同时,布劳还认识到,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隔离会削弱这些阶层相互之间结成社会关系的机会,进而增强不平等对不同阶层的人们的交往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这样,隔离便会在无形中加固内群体纽带,但是这种加固是以减少社区或社会中整合性的群际交往为代价的。如今已经被“边缘化”的农民工群体在与城市居民区隔而居,缺乏与他们的交往的情况下,只能进一步加固与农民工内群体的联系纽带,作为在城市空间中求得生存的理性选择。这样,内群体联系纽带越来越牢固,而群际之间的社会交往却越来越薄弱,在布劳看来,这种情形下的社会整合是举步维艰的。
3异质性增加:社会交往的催化剂
异质性是指人们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布,异质性越大,不同群体的成员之间发生偶然的社会接触的机会就越多。众多的异质性在一起,会削弱抑制与外群体成员进行社会交往的内群体压力,由此便减少了对外群体的歧视。
在城市空间里,由于农民工的迁入,城市空间便出现了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两个不同的群体。而在此之前,城市空间里完全是城市居民群体。尽管处于不同的阶层与地位,但对于农民工,大家都属于同一个群体——城市居民。这样,从大的群体属性而言,城市空间里也只存在着这两个异质群体。仅有的异质性力量薄弱,不足以发挥增进群际之间社会交往的功能。农民工在城市空间中,通过加固以初级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民工内群体的联系纽带。“城中村”的隔离格局与社交圈,不仅减少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交往的广度,而且降低了其沟通与交流的深度。因此,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异质性实质上是加深了。而内群体交往的强化将进一步削弱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群际之间社会交往的动力。
4群际交往:社会整合的媒介
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内群体的联系纽带是强有力的,它会限制个人的自由与流动,而且维持着人们的顽固与偏执。在城市空间里,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群体隔离而居:城市居民居住在环境幽雅舒适的市里,农民工只能生活在边缘角落。这样的空间距离不仅不利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交往,而且加剧了二者的社会距离,使得原本就薄弱的群际交往更是雪上加霜。农民工疏于与城市居民交往,日复一日,隔阂越来越深,群际交往越来越不容易实现。
同时,来自乡土社会的农民工的“村民心态”使他们很难融入到城市社会当中,很难产生对城市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城市空间中的种种屏蔽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群际交往成为不可能。群际交往的不可能,使得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矛盾、冲突与对立更加难以调整,给整个社会的整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5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积极组织农民工群体进行职业再培训,向他们灌输先进意识,教育他们如何真正融入城市之中。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其次,加强社会整合,必须使农民工群体真正融入城市,因此需要代际传递来实现。而代际的实现,理想的路径选择就是针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安排。再次,实现社会整合,必须逐步消除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逐步改正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看法,改变二者隔离而居的格局。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努力,逐步缩短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促进二者的社会交往,进而调整他们之间的矛盾、对立与冲突,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最终达到实现社会整合的目的。
作者简介:李雪,硕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