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佼
陶渊明后人
据2007年统计,陶姓在全国有275万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史载,春秋战国时期,陶姓分布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诸省境内。东汉避乱江东,居于丹阳(今安徽当涂)。东晋名将浔阳(今江西九江)陶侃,有曾孙陶渊明,弃官隐居庐山,为世人所称道。经过西晋、唐末、北宋末的几次战乱,北方居民大批南迁,到南宋时,北方陶姓已经非常稀少,而在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浙江、江西诸省发展壮大起来。元末战乱,人口凋零,明初从人口繁盛之域的山西洪洞迁往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河北枣强迁往鲁西,山东枣林庄南下皖北颍州,苏州阊门迁往苏北,江西瓦屑坝移民泛舟鄱阳湖顺长江达安庆、合肥。江西大部分则西迁湖广,进入云南、贵州。湖广麻城孝感西进四川。
民间修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一般的某地家族经过数代之后,人口渐繁,个别精英在现实与历史问为家族编纂族谱。大部分是普通人出身,或迁徙出处不详,参考史籍经典与同姓谱牒编辑本族迁徙经过、为宦过程,为本家族出身树立榜样,为后世立身处世打好基础。陶渊明是陶家出类拔萃的人才,故而为诸陶氏族人所推崇。现存之家谱,绝大部分自称渊明之后。如世居江西境内的彭泽、鄱阳、星子、万年、宜丰、奉新、宜黄、萍乡、乐平等地,都自称渊明之后。
也有少数自立门户,认其他人物为祖宗的,但属少数。如麻城地区认陶谷为祖,陶谷,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本姓唐,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而改姓陶。北宋滕州以经商致富的陶洙,据其出土墓志其先本于范蠡。
陶氏迁徙
明代初年,在全国各地卫所派遣军队驻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军籍移民。在今天的武平中山、锦屏隆里等地,还存在着与当地土著方言习俗上不同的军籍后裔群体。《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一书收录了《武职选簿》,详细地记录了明代军户的原籍及世袭。根据此书统计,陶姓军籍有70族,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元末明初,淮河两岸是农民战争的首义之区。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在其家乡临濠设立中都。洪武七年(1374年),割临淮县地立凤阳县,府治迁于凤阳,改府名为凤阳府。凤阳府辖18个州县,是一个跨淮河两岸的大行政区。明朝建立后,在全国各地派遣军队驻防。他的老乡为了他的统一事业,从安徽凤阳为中心的江淮地区迁往全国各地。六百年过去了,如今在贵州的平坝、安顺、镇宁等地还能看到头包白布帕、上身着蓝色长布衫、腰系狮头青丝带、下装穿黑布裤、脚穿青布鞋的中老年妇女。她们是明代来此安屯设堡的军队后裔,后来的汉人为了区别,称其为屯堡人。
大量保存于民间的陶氏族谱证明,唐代、宋明时期从江西迁来者,系陶渊明后人。官方的明朝武职选簿证明,元代时陶姓分布相当广泛。单一的族源传说,使很多默默无闻的先人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明朝档案让我们看到了丰富的家族来源。陶姓群体的“陶渊明后人”“朱元璋老乡”两种文化现象,是历史赋予的选择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