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与规范

2015-04-29 15:20李淑章
新闻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用词创新者语序

记得上师范时,语文老师告诉我,写文章首先要做到规范。而要想如此,就要向优秀文章学习。我曾经问老师:“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合乎规范的文章呢?”老师说:“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等人的文章,还有《人民日报》上的社论以及重要的评论文章,就是规范的文章。”

我是很听话的,为了把文章写通顺,就按照老师的指引去努力了,于是养成了阅读经典作家的作品与《人民日报》上重要文章的习惯,同时也受益匪浅。

可是,近几年来,我有些疑惑了:我发现《人民日报》上的多数重要文章虽然仍然不失规范,但有些文章让人无法恭维。兹以我最近阅读过的3篇评论员文章为例,谈几点意见。

一、用词重复,语义含混

1.先说用词重复。今年1月10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惟创新者强》中,有这样一句话:“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顺便说一句:文中的“作出”,应写成“做出”才对)

这句话就是用词重复的“车轱辘话”,尤其是“战略”一词重复出现,实在啰嗦。

若问:怎么写才不啰嗦呢?笔者冒昧地试改一下:

“党的十八大,审势度势、总揽全局,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这就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再说语义含混。该篇文章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才能给想创新、能创造的人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更充分地激发和释放社会创造力。”

请看,一会儿是创新,一会儿是创业,一会儿是创造,一会儿又是创造力,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恐怕连作者也说不清楚。

请问:难道创业不要创新?难道创新不是创造?难道创造力不就是创新精神?

再请问:想创新的人与能创造的人是什么关系?社会创造力是不是激发出来后还得释放一下才行?体制与机制是什么关系呢?要破除什么体制、什么机制呢?

文章中堆砌了那么多含义不清的词语,读者怎么能领悟作者的意图呢?这段话,笔者也想试改一下,供读者批评:

“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种束缚创新的条条框框,才能为敢于、乐于、善于创新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大的舞台;也才能更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

二、搭配不当,语序颠倒

1.先说搭配不当。今年1月5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严把改革质量关》有这样的句子:“坚持向质量要效果、要效率。”

什么叫效果?效果就是由某种原因造成的结果。什么叫效率?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大家知道,我们说的质量,主要指的是产品的合格度。它本身与效果与效率无直接关系,质量本身既不生产效果,也不生产效率。人家没有的东西,你怎么坚持向人家“要”,人家也没法给你啊!

还有,《人民日报》同一天的另一篇评论文章《绷紧安全这根弦》写道:

“大城市人流密集,庆祝活动多,安全隐患大,容易累积不确定风险。”

从来没听说过,“风险”还能够“累积”!而作者居然硬把它们拉到一起,为自己也弄不清楚的内容服务。

该文中还有一句:

“生命重于泰山”“防患于未然”,也绝不只是一句口号。

“生命重于泰山”是一句口号,“防患于未然”又是一句口号;明明是两句口号,作者硬说是“一句口号”。这是为什么?

说句笑话吧:大概作者是在“拉郎配”,是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啊!

2.再说语序颠倒。以上提到的文章,在语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严把改革质量关》中有这样的话:“使改革有遵循、有标准、有追求。”

不知作者说的“标准”是不是改革的标准,如果不是,那就应先说“有标准”,后说“有遵循”;如果另有遵循的准则、方针、政策等,那就应该明说,否则,先写“遵循”后写“标准”,就不伦不类了。

《惟创新者强》有“硕果累累,群星璀璨”的表述。笔者觉得如果改成“群星璀璨,硕果累累”似乎更好,因为累累的硕果是璀璨的群星创造出来的,不能本末倒置。

此外,上述文章里,有的提法也令人难以接受。比如,“惟创新者强”这个标题。从字面上看,其意思是说除创新者之外再无强者;这种提法有把人划分为创新者与非创新者之嫌。把人分为这样两类,大家恐怕难以接受。

一般说来,谁的文章写出来都希望得到赞扬,这是极正常的。我对上述几篇文章说三道四,着实惹人讨厌。不过,如果作者再看看我开头写的那些话,也许就会了解我的好心了。须知,好多人写文章是以你们为榜样的啊!

作者简介:李淑章,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内蒙古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

编辑:范 永

猜你喜欢
用词创新者语序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苍凉又喧嚣:《我与地坛》中的用词
邓枫:“创新者”和“探险者”
写话妙计之用词准确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守正出奇话创新
是工匠,也是创新者
汪曾祺小说的用词特点赏析
创新者:“孤独的”提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