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2015-04-29 13:25胡娟娟
大观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化馆服务体系全省

胡娟娟

摘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出发,分析了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在此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个重大课题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核心竞争力,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文明社会风尚、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举足轻重。要加强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通过立法引导、规范、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文明河南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一、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加强

全省目前有119个博物馆(纪念馆)、142个公共图书馆、201个文化馆(群艺馆)、226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其中,省辖市级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新建、改扩建项目11个,新建、改扩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24个。6个综合博物馆和4个专题博物馆建成开放。以省、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乡镇文化中心(文化站),农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区文化大院、文化室为骨干,省、市、县(区)、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省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员共50852人,涵盖了艺术创作、文物保护、群众文化等各个文化服务门类。整体上看,全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已成为当地开展各类重要文化活动、打造和展示文化品牌的中心舞台,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轴心作用、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二)公共文化服務标准化、均等化逐步推进

自2011年开始,省委、政府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正式列入“十项民生工程”,推动全省各级公办图书馆、群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免费开放。2014年,省财政对省级三馆投入免费开放资金781万,其中省美术馆113万、省图书馆480万,省群众艺术馆188万。同时,投入免费开放奖励资金660万,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全省40个公共图书馆、36个文化馆、69个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等免费开放工作考核先进单位进行资金支持。根据文化部相关要求,自今年下半年至2015年底,全省相关地市及单位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及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三项试点工作。其中,郑州市、洛阳市两地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平顶山市、濮阳市、焦作市、济源市4地将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洛阳市群众艺术馆、义马市文化馆、修武县文化馆、信阳市图书馆、漯河市图书馆、永城市图书馆、河南博物院、洛阳市古代艺术博物馆、郑州美术馆等9家单位将开展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

(三)文化先进单位及示范区(项目)创建卓有成效

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河南省文化先进县、河南省先进文化乡镇、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河南省示范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文化站评比命名工作。目前全省现有22个县(市、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单位),70个县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洛阳市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信阳市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漯河市“幸福漯河健康舞”等项目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4年7月,组织开展了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申报工作。全省共确定两批共12个示范区,12个示范项目。全省上下呈现出政府支持、多方参与、合力共建的局面。

(四)重大数字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全省158个县(市、区)都按标准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全省4.7万多个行政村建成了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形成了省、市、县、乡、村的五级联动网络格局。2013年10月,在郑州市上街区召开了全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现场会,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共建共享。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及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配备工作。河南省数字图书馆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共建成电子阅览室3191个,初步完成了省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实现了省、市图书馆的互联互通,并向社会公众开放。

(五)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全省各级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立足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节庆活动、艺术赛事活动及文化下乡活动,打造出了“春满中原”、“欢乐中原”、“一元剧场”、“文化茶馆”、“周末公益小舞台”、“放歌如意湖”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持续开展了“舞台艺术送农民”、“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省文化厅自2006年起,连续每年在全省组织“春满中原”春节系列文化活动。2014年春节期间,各地开展县级以上(包括部分乡镇)活动达到1822项,乡、村级春节文化活动群众参与人数超过千万人次。

(六)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一级培训一级”的原则,组织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培训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举办各类专业培训500余次;全省文化馆共举办培训共600余次;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共举办培训1.3万场次。基层文化专干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制约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主要表现为基层文化设施网络还不完善,上等级图书馆、文化馆比例不高,个别省辖市两馆设施建设仍是空白,县级两馆建设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度不均衡,部分村、社区没有文化中心,基层文化活动不少还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基层文化阵地的文化服务作用未能得到全面发挥。不少地方文化建设存在重建设、轻投入的现象,一些新建场馆中设备、软件建设严重滞后,一些地方“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地方配套资金不能落实。

(二)文化产品的城乡差别依然存在。现有文化设施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就近、便利、有选择地参与文化服务的要求。城乡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质和量上存在着不均衡现象。

(三)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文化专业人才短缺,文化馆站业务骨干严重不足。基层文化机构人员构成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能打破旧有机制制约,真正的专业人才难以进入。基层文化管理体制未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专干不属于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管理,存在基层文化“专干不专、专干不干”现象。工资待遇较低,基层文化机构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四)公共文化产品与群众的需求存在差距。在各类社会文化活动中存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等现象,文化活动服务群众、娱乐群众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群众文化需求已经由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变为既强调个体文化享受,又要求提高文化素养;既追求大众文化,又崇尚高雅文化;既积极参与,又广泛展示的文化需求。同时,存在着文化产品提供者与服务对象的信息不对称,沟通管道不畅等现象。

(五)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激励机制尚需健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方面的配套政策不完善,社会捐赠激励机制、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尚不健全,造成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的动力不足。

三、加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投入,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持续性。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业务经费,切实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日常活动的正常开展。积极争取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中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比例,加大中央、省、市重大公共文化项目配套资金比例,适当减少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比例。继续加大“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古籍保护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拓展基层文化服务领域、健全基层文化服务组织等多种手段,向全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整合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性。文化部门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要更紧密联系发展改革、财政、社保、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在政府主导前提下,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形成社会文化社会办的良好局面,使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三)突破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样性。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现有场地设施,在继续做好传统文化服务的同时,改变传统服务的单一模式,拓展现代服务的全新领域。如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不断创新基层文化服务的工作方法和实现方式,推动城乡基层文化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和普遍共享,推进城乡文化服务经常化、多样化、一体化、均等化进程,实现城乡文化服务的同网覆盖,同步服务,同质享有。要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有利契机,采取以点带面方式,加强全省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要鼓励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备开展展览、放映、讲座等活动。鼓励各级文化机构建立网站和现代化展厅进行网络和多媒体宣传互动活动,不断增强基层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深化改革,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的广泛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传统文化机构岗位设置,努力形成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提高文化服务效率、提升文化服务水平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加大基层文化领域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按照“提高素质、层层培训、形成常态”的原则,逐步打造一批较高水平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充分发挥文化类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强文化类社会团体培训和管理,形成基层文化机构的有益补充。继续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将更多青年纳入到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志愿者队伍中来,增强文化活动在青年人中的吸引力。

(五)完善供给,实现文化产品目录制及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建立公共文化产品目录制是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沟通的重要管道。通过建立公共文化产品目录制,让公众对文化产品具有选择性,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同时,可以根据公共文化产品的受欢迎度,适时了解公众的需求动态,及时改进服务内容,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公共文化产品评估体系是地方政府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综合绩效评价,是衡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满足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总的输出程度和效果。通过建立科学的公共文化产品评估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最大化和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高福安,刘 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2011(06)

[2]谷健全,衛绍生.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猜你喜欢
文化馆服务体系全省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