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延勇等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种植园区、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对农业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黔南州气象部门融入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探索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在此对黔南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县级;农气服务;探索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8-167-02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中国气象局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出了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1]。黔南州气象部门按照中央、中国气象局和贵州省气象局的文件精神,结合黔南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快气象为农服务人员培养,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根据新型农业用户和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全方位的气象服务,实现县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气象部门要始终把为农服务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提供优质的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政府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在此对黔南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1农业气象服务变迁
黔南共有荔波、惠水2个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观测站,始建于1978年6月,主要开展水稻、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生长发育期观测工作。为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开展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从当时只有农业气象情报,到20世纪80代服务的产品有农业气象服务旬报、农业气象月报、农作物生育期气候评价;90年代的服务产品增加了粮食产量预报,2000年后增加了年度气候评价产品;到目前,逐步发展到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多样化,满足用户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服务方式,从纸质到短信、到现场服务;传输途径,从纸质到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电脑、电子显示屏、大喇叭、政府协同网、微信、微博、手机APP,逐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加快县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得到黔南州气象局领导的高度重视,组织业务、财务、办公室和相关县局的业务骨干,编制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三农”服务项目可行性报告,积极申报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资金,在省局的关心支持下,黔南州的长顺、惠水、独山申报的2014、2015年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资金项目立项,长顺县获得2015年贵州省唯一“气象为农服务标准示范县”建设项目。各县按照“三农”服务专项实施方案具体实施,以“三农”服务专项重点建设任务和“十有标准”的内涵加快建设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通过建设县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以下目标:
2.1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2.1.1开展“直通式”服务建设。县气象局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了服务协议,明确服务产品、发送方式、渠道和流程等,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直通式”联系,解决了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有针对性、快捷性的农业气象服务,提高了农业气象服务质量。
2.1.2开展农业气象专项服务。针对主要服务作物种类,在省级指导下开发完善该作物生产全过程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预报、防灾等富有特色的精细化专题服务产品。与农业部门专家定期开展农田调查,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和发育进程,联合制作针对性较强的特色作物气象服务产品并及时开展服务。
2.2强化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气象服务
2.2.1开展关键农事气象保障服务。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和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及时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县乡政府及村委会等提供滚动专题气象服务;气象服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查,实地指导农民抓住有利天气开展农业生产工作,保障重要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县气象局在州级指导下,及时发布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对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针对灾害的可能影响提出防御措施,指导农民有效防灾减灾。
2.2.2强化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在发生或即将发生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农业气象灾害时,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评估灾害的可能影响,提出防御措施,指导农民有效防灾减灾。在关键农时季节,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时,气象服务人员及时深入田间地头对苗情、墒情以及农业受灾等情况进行调查,指导农民采取科学补救措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点。
2.3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
县气象局在省局的指导下,每个县局完成了2种以上主要农作物或特色农业的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并将区划成果上报政府及农业生产管理部门,为农业生产服务。
2.4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
2.4.1业务服务平台建设。按照黔东南州施秉县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的模式,建设县级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平台建设实现了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加工制作、信息管理、产品发布一键式功能。力争实现省、地、县三级互联互通的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强化省、地两级对县级产品指导,且将其与县局的综合业务平台有效融合。实现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及手机客户端(APP)与公共气象服务平台链接,更加快捷方便开展气象服务。
2.4.2制订服务方案、建立指标体系。在省局、市(地)气象局的指导下,县气象局制订完善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服务方案、标准和规范,制订完善以旬为时间单位的农业气象工作历,编制该县种植(养殖)结构布局图,建立完善当地主要农作物、特色作物农业气象适宜指标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库和实用专家知识库,基本满足服务需要。
2.4.3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县气象局针对当地主要农作物播种、施肥、喷药、灌溉、收获、晾晒等关键农事活动,细化、订正上级业务单位下发的农用天气预报等产品,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
2.5构建有效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机制
2.5.1信息反馈和效益评估机制建设。各县开展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的“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需求调研,梳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气象信息,开发用户参与的服务产品,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县气象局与重点服务对象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渠道,进一步明确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和服务重点。每年底完成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工作。
2.5.2农业气象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各县气象局与民政、水利、国土、林业、交通、农业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或联合印发文件等方式开展合作,实现数据资源、人力资源、网络及技术资源、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共享。与涉农部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联合开展农田调查、气象为农服务会商,联合制作、发布气象为农服务产品。成立农业部门为农服务专家库,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农业气象数据库和常规、特色农作物的气象服务指标,更好地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3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规范化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气象部门对外服务的重点工作,关系到农业防灾减灾、粮食安全,关系到国际民生。黔南州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从2014年全面展开,为了搞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黔南州局加大培训力度,实行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农服务业务基础知识;对全州各县业务人员进行了《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和为农服务产品制作及农情调查培训,丰富了农业气象知识,深入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农业生产、农事活动相关知识,提高服务水平。为了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质量,黔南州气象局业务科技科下发《关于规范农业气象服务材料的通知》,对农业气象服务材料的相关内容、时间等进行了规定,要求每个县局按照黔南州气象局业务科技科对为农服务材料的规范要求认真执行。制作的农业气象服务材料实行全州统一模式,有效提升黔南农业气象服务质量。
4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4.1农业气象服务人才缺乏黔南州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气象服务在黔南农业防灾减灾、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级政府、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涉农企业对农业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服务没有针对性,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用户的需求。造成以上问题主要是为农服务人才严重缺乏;目前,黔南州气象系统在职人员171人,农业气象专业人员较少,长期从事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仅有2人。人才缺乏严重影响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4.2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从2014年起,黔南的长顺、惠水、独山县局实施的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项目中,能将气象为农服务业务保障维持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只有长顺县。政府重视气象服务工作,但各地财力有限,资金投入不足,不能保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行,影响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
5解决农业气象服务不足的方法
5.1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的培训
黔南气象系统从事农业气象服务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在开展为农服务工作中,服务材料的业务知识不够,服务质量低,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在此情况下,黔南州气象局从2014年起对各县农业气象服务人员进行农业气象知识培训,从农情调查的图片着手,认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真正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期。以惠水、荔波的农业气象服务材料为蓝本,以黔南州气象局业务科规范服务材料通知要求,严格按照规范的农业气象服务材料开展服务,提高为农服务的内涵和服务质量。从开始的单一服务人员培训,到全员职工轮流培训。通过培训,让每位县级气象职工均成为农业气象服务业务骨干,实现了黔南农业气象服务材料统一模式,提高了黔南农业气象服务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5.2加大人才引进,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农业气象服务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近几年,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快速,各地成立了防灾减灾办公室或人影办,人员列入地方编制。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从各地大学招聘引进农学、果树、植保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6人,充实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引进不同农业类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和优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加大人才的引进,提高了黔南气象系统的为农服务整体服务质量。
5.3创新服务模式
黔南结合实际创新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创了“3+1”为农服务模式,即在每个县的农业园区建设一个标准化炮站或火箭增雨点,建设一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一个气象信息服务站,在县局业务服务平台上建设一个气象为农服务小系统。“3+1”为农服务模式的建立,深入融入社会需求,为各级政府、农口部门、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涉农企业等开展针对性需求服务,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为防灾减灾发挥重要作用。
5.4农业气象服务长效机制建设
5.4.1建立政府主导的气象为农服务组织协调机制[2]。各地加大气象为农服务宣传力度,政府和农业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得到政府和涉农部门对气象为农服务的大力支持,各县政府成立了气象服务工作领导机构,明确了机构各部门的气象服务工作职能;每年政府不定期组织召开气象服务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各部门按照职责搞好“三农”服务工作。
5.4.2建立长效的政府支持机制。推动县级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机制融入式发展,各县局积极争取政府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经费及政策的支持,建立长效的政府支持机制。力争实现将县级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十三五”发展规划、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当地政府责任清单,将气象为农服务经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目前,各地政府将公共气象服务的预警信息费用列入财政预算,保证了工作正常运转。其他项目各地政府在相继落实,真正实现政府气象。
参考文献
[1] 黄敏堂.如何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一些体会[J].贵州气象,2014(3):55-56.
[2] 中国气象局.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重点建设任务[A].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