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残疾人的体育社会化

2015-04-29 00:44:03桑国强吴燕丹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残疾人

桑国强 吴燕丹

摘 要:通过对残疾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体育对残疾人社会化的作用的分析,认为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生理我”参与的限制性、“心理我”体验的差异性和“社会我”重塑的艰巨性3个方面;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对制约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因素做进一步探讨,认为制度排斥、资源配置排斥和认知排斥是影响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基于此,从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前提、制度基础、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保障和社会支持力量方面,对促进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路径做深入分析。

关键词: 残疾人;制度排斥;认知排斥;体育社会化;社会化特征;社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8005 文章编号:1009783X(2015)02011605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disabled and the effect of sports on the socialization of the disabled,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ocialization features of sports for the disabled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restriction of physiological participation, the difference of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nd the difficulty of social remodeling.By using the theory of social exclusion,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socialization of sports for the disabled are further analyzed.System exclusion, resource allocation exclusion and cognitive exclus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cialization of sports for the disabled.Based on this, the path promoting the socialization of sports for the disabled is deeply analyzed from the premise, 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 human, financial and material resource guarantee as well as social support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sports for the disabled.

Keywords:the disabled;system exclusion;cognitive exclusion;sports socialization;socialization features;socialization path

收稿日期:20140808

基金项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4—2015招标课题(2014&ZC006);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2013年度委托课题(201301)。

作者简介:桑国强(1978—),男,山东菏泽市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适应体育、运动与健康;吴燕丹(1966—),女,福建福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适应体育。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China. 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它对人的社会化(通常称之为个体的“体育社会化”)的积极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引起了社会学、体育社会学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现在,估计全球超过10亿人或15%的世界人口(2010年全球人口统计)带有某种形式的残疾而生存[1];而2010年我国残疾人已达到8 502万[2],直接影响着近3亿的家庭人口。尽管社会对他们持越来越开放的态度,接纳程度也有所提高,但他们的生活依然常常遭遇物质和社会的阻碍,使他们不能完全参与、融入到社会中去,他们面对的经常是在各方面被隔离、被贬低以及无助与歧视;所以让残疾人回归、融入主流社会,促进其社会化,不仅对改善其自身及家庭基本生活条件、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充分享受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这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试着以残疾人这个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社会背景入手,探讨体育对残疾人社会化的作用、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特征、制约因素及改进路径,期望能进一步丰富体育社会化的理论,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残疾人社会化中的作用。

1 相关概念:“人的社会化”与“体育社会化”

1.1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从只具有“生物属性”、无助的人转变为具有“社会属性”和情感性的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并学习如何思考和行为。人也只有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目前,由于人们所采用的理论角度、学科角度不同,对其的理解也各有侧重,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却普遍认为它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石。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学会了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以至改造社会,而且还各自形成了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风格。其实质“就是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向一个‘社会参与者的人的全面发展过程”[3]。

1.2 体育社会化

现在,随着体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它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并渗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每一个人都已经和体育运动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体育运动的影响,它已成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同时,作为具有能动性的人,他们在受到体育运动影响的同时也塑造着体育运动,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称之为体育社会化。具体来讲就是指“个体通过参与体育融入社会的过程, 即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发展身体素质,培养社会角色,掌握体育的价值规范,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个体社会化过程”[4]。

2 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社会背景分析

残疾人是社会中弱势的、边缘化的群体,与健全人相比,他们在身、心及精神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但他们也拥有与其他人同样的政治、社会权利和人的尊严, 同样具有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独立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不仅是残疾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也是残疾人康复健身、增强体质、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及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5]。最初,体育是作为一种康复手段应用到医疗领域的,随着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这种以医疗导向的体育逐渐转变成了以运动为主的竞技、休闲和健身模式。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科技的极大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残疾人的认识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人们不再把残疾视为“个人悲剧”,而是开始检讨“社会的残疾”,提出了残疾的“社会模式”(social approach)。为此他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残疾人的教育也逐渐由“隔离式”向“全纳式”“融合式”教育方式转变。在世界人权运动推动下,残疾人参与体育的权利也获得了较大的法律保障。同时,为了促进和方便残疾人的体育参与,很多国家在城市、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时也都秉承了“无障碍”的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残疾人仍然是一个弱势的、边缘化的群体。残疾人体育发展及残疾人体育参与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且很多地区依然对残疾人有着极大的歧视和偏见。对待残疾人,负面态度仍然是社会的主流,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其就业、教育、生活等各方面依然面临着很多障碍和困难。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残疾人体育参与的积极性,阻碍了残疾人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3 体育对残疾人社会化的作用

体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运动形态,在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海兰考曾说过:“如果把体育运动忽然从世界上和人的意识中消灭掉(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要人的社会化不变,体育运动很快还会诞生,也许还会再造出形式与现在完全一样的体育运动”[6]。对残疾人而言,体育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体育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康复、保健手段,它强化、弥补了残疾人社会化最基本的物质身体条件。参加体育活动或者进行运动康复能在很大程度上矫正、弥补残疾人的身体功能缺陷[7]。

其次,它为残疾人的社会化提供了机会和活动场域。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并没有彻底改变,他们并没有获得同正常人同等的互相学习和交往的机会。而参加体育活动为他们提供了这种机遇,并且体育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多边性、运动环境的开放性为他们接触、熟悉和适应不同的客观环境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客观上对改善社会对待残疾人的负面态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再次,参与体育活动还能帮助残疾人克服或缓解自卑、孤独、抑郁、焦虑、愤怒等不良心理,增强自信心和社交知觉能力,为残疾人的社会化创造了较好的心理条件。Hurzler等的表明身心障碍者在参与运动后,自我观念有显著的正向改变。另外,还有Sherrill的研究表明特殊奥林匹克参赛者比一般非参赛者有较高的体育能力和社会接纳。这种心理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残疾人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促进其社会化。

最后,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形式,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一种规范化、科学化的社会文化。它不仅包括体育各方面的知识、技能,还包括体育情感、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价值及体育制度等这些方面的内容。它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努力拼搏的竞争精神和光明磊落的比赛品德等,都会对残疾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社会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体育在残疾人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促进残疾人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残疾人的体育社会化是其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体育活动相伴随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发生的,其互动、意义、认同在残疾人社会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4 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特征

残疾人的体育社会化除具有健全人的体育社会化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它自身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生理我”参与的限制性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在自然界中,只有人类才能社会化而具有社会属性,动物是不能社会化的。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限制性。如言语交流障碍者,在信息传达、交流思想方面的困难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建立动作表象、形成动作概念及改进技术动作,进而妨碍了他们学习间接知识以及与别人的互动。智力、精神障碍者在这些方面更为困难,特别是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在体育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他们某方面思维能力的缺陷,使他们在接受体育活动信息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难以进行有效的分析判断,难以准确地理解体育活动规范对自己的要求,进而不能形成合理的角色概念和行为方式,极易造成运动伤害及无法从事体育活动的现象。另外,“生理我”的限制性还表现在由于身体功能或感官功能的缺失,诸如肢体残疾人、盲人,由于功能障碍或动作协调性、稳定性差、步态及精细运动技能较差等,这也极大地限制了他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可能性。

4.2 “心理我”体验的差异性

体育活动可以看作是社会化体验的场所,是富有潜力的提供值得记忆的和具有影响力的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体验社会场所。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参加体育运动这一纯粹事实不能告诉太多,更多的应从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时的心理体验来认识。同样是游泳运动,健全人体验的可能只是愉悦感,而对一个四肢残疾的人来讲,他们的情感体验可能就复杂得多,除愉悦感外,他们体验到的可能是自信心的增强、自卑的超越,甚至是生活的勇气,但有时这种体验也可能是消极的,表现为失落与无奈,而于健全人,这种消极体验是较少出现的。另一方面,与健全人相比,这种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残疾人自身对运动的体验方面,还表现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所形成的社会场域对他们的认知差异所导致的不同情感体验。相同级别的比赛,比如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同样获得冠军,媒体的关注度、奖金的分配、社会认同度等是截然不同的,与健全人相比,他们由此而引发的情感体验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且他们对这种体验所赋予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4.3 “社会我”重塑的艰巨性

“社会我”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的自我认知及社会对个人或群体的社会认同。在体育运动中,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关系发生的,体育运动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比赛、团队和组织,他们也是围绕着体育活动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它包括所有与此活动有关的人和关系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是在对“生理我”和“心理我”认知及在处理体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来把握自我的认知形式。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自身的身心缺陷,他们有着较低的社会接纳能力和社交参与意愿,加上一些父母的过度保护、家长多变的社会期望、甚至放任不管等因素,使其体育参与更为困难,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其与社会接触的机会,造成其在健康、体能、体育资源拥有和运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较健全人相对低下。反过来,他们较少的体育参与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社会对其体育参与的认知,使得社会对他们的体育参与表现出较低的社会认同度。这使得他们在体育社会化方面要比健全人更加积极和努力,才能达到健全人社会化的效果,表现为“社会我”重塑的艰巨性。

5 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制约因素

人类个体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其个体也会在社会这个大的活动场域中不断寻求社会适应,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屡遭挫折,也会成为影响自身社会化的消极因素;所以,在研究残疾人体育社会化这一问题时,研究者需要反思残疾人在体育参与方面的社会制约因素。

5.1 制度排斥

制度排斥是指“部分社会成员或者组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其被排除在主流群体之外的一种系统性过程,其结果是这一部分群体丧失了参与主流社会的基本权利和社会机会,从而处于一种被孤立、被隔离的状态”[8]。

5.1.1 制度效力削弱

为了保障某项社会事务有效地运作,国家都制定了一定的制度,但有时社会事务的运作好坏,并不是制度本身的原因,而是其制度的执行力不足所造成的。联合国及各个国家为保护残疾人的权利权益,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公约、法律、法规,其中很多都涉及到了残疾人的体育权利权益问题。为此他们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残疾人体育管理组织来指导世界及本国残疾人体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为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但这些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各级残疾人体育管理体系的建立总体上属于顶层设计,只规定残疾人的具体体育权利,指明了大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总体的目标要求,至于各个国家、地区开不开展、重不重视、如何开展、如何评价和监督”等一系列问题,完全由各个国家政府及其地方各权利部门决定。由于各个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喜好、重视程度不同,其执行的力度、监督措施也存在着一定差别,这大大削弱了制度的实施效力,残疾人体育参与权利被不同程度地剥夺了。

5.1.2 制度缺失

制度作为一种“使能结构”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活动框架与策略支持,使社会行为的发生得以可能并获得合法性,帮助社会成员满足其需求。反之,如果制度缺失则会极大限制社会成员做出必要行为的能力,致使其需求难以得到满足[9]。有调查[10]显示我国部分省、市仅有省市一级的残疾人体育协会,县区、街道、社区均未建立。这导致残疾人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模糊不清,没有明确地方政府、体育局、残联及社区各自的具体职责。这种制度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决策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决策主体往往会根据自身利益、偏好或政绩导向来决定残疾人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和结构。这种缺乏制度约束性的决策机制把大部分残疾人排除在体育活动之外,剥夺了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制约了残疾人的体育社会化。

5.1.3 制度遗漏

“由于在制度设计时没能将全部社会成员的需求考虑进去,导致部分社会成员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被遗漏在制度之外”[9],称之为制度遗漏。其产生的根源是对某些社会群体权利的忽视,如很多国家在城市规划、道路、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设计时都没有考虑到残疾人的无障碍化需求,或者是考虑到但未认真具体地执行,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我国,虽然1990年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无障碍建设的具体内容,之后又发布了《关于做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通知》(建规[1998]93号)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设物设计规范》(JGJ 50—1988)等文件,但目前真正实施的却仅限于一些较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配套的监督、维护、评价、惩戒等规范性的制度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即使某些大城市在无障碍设计方面,仍存在着设计不规范、无配套设施、被挤占、损坏等现象,并未产生 “无障碍”的实际效果。这种制度设计的遗漏现象实际上把残疾人排除在了社会主流之外,限制了残疾人的体育参与。

5.2 资源配置排斥

5.2.1 人力资源配置排斥

人力资源是有效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我国健全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仍然是目前发展的重点,残疾人体育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培养制度,在具体培养方式、培训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上还处于摸索阶段。截止到2011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有60多万,但特殊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却不足1%。在特殊体育教师培养上,目前全国也只有7家高等体育院校、系开设了残疾人体育专业课程,每年的毕业生总计只有200人左右。虽然国家已经提出了每年培养3万名残疾人健身指导员的计划及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办残疾人体育专业;但短期内,即使这一计划开展得比较理想,相对于我国8 502万(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残疾人来说,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5.2.2 物力资源配置排斥

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对浙江省的调查,“全省省级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只有1处,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有3个,地级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有35处”[11]“且这些场所主要服务于残疾人竞技训练和比赛,各县区、社区、街道均无专门的残疾人体育场馆,已有的体育公共设施也不符合无障碍要求”[10]。一项对山东省的研究[12]也表明,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几乎都是以健全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标准来进行设计的,根本没有从适合、方便残疾人的角度去考虑。另一项针对全国16城市64社区的研究[13]中提到有 88.4%的残疾人都认为社区内适宜于残疾人专用的硬件设施不足,92.2%的残疾人认为缺乏体育设施,86.8%的人认为缺乏残疾人适用的器材,另外,79.6%的残疾人认为缺乏无障碍设施。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一状况更差,根本谈不上有合适的运动场地、设施。即使在有限的残疾人体育器材、场地设施配置方面,也基本都用在了残疾人竞技体育上,漠视了大部分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需求。

5.2.3 财力资源配置排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现在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2位,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支持也在逐年增加。但对待残疾人体育事业的经费支持,一方面表现为投入的总量偏少,经济较发达的几个大的省、市如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每年对残疾人体育的经费投入也只有300万、600万、1 000万。另一方面,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投入的资金主要都用在了残疾人训练、参赛和奖励等方面。有一项全国性的调查[13]显示77.5%以上的市、区残联对社区残疾人体育健身“以奖代补”的经费未能实现。另一些调查[10]也显示,各个社区中尚无专项残疾人体育经费,各社区中残疾人的体育公共服务经费几乎为零,还远远不够维持日常的活动运转。而于我国,大部分残疾人的总体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相当多的残疾人依然处于贫困状态。在此情况下,让他们把更多的钱用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也不现实。国家的投入、自身的经济状况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残疾人的体育参与。

5.3 认知排斥

认知排斥包括个体或群体的自我排斥和社会成员对其的歧视与偏见,且这两种排斥是互为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都受科技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5.3.1 社会认知排斥

在人类社会的无知和迷信时代,残疾人往往处于被抛弃、被隔离的状态,处在社会生活的底层。虽然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残疾人的认识有了较大改观,但直至现在,这种观念仍然没有彻底消除。英文中残疾disability(无能)和汉语中的“残”“废”2字的连用用意最能清晰表明这一点。人们仍是把他们看作需要救助的一个群体,并没有把他们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这种非约束性的残疾人观的现实存在实际上排斥了现代社会所赋予残疾人的各种基本权利,并影响着残疾人的体育行为选择、情感表现及自我评价。

5.3.2 自我认知排斥

社会大环境对残疾人的态度以及残疾人本身对这种态度的自我反思,是形成残疾人自我认知的2个重要方面。残疾人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具体的讲从对各种体育活动的认知中,逐渐认识到,由于自身某些功能或感官缺陷,有些运动项目是他们无法从事的,有些技能动作是他们无法完成的;有些运动场所并没有为他们配备方便的设施、没有相应的运动器材;有时他们的出行可能对别人造成不便,也可能收到别人异样的眼光等,这些因素都会促使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自我。另外,残疾人与健全人群相比,他们有着更低的教育成就[1],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对体育的认知,阻碍了其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社会的偏见与歧视及由此引起的残疾人的自卑感、无用感往往会使他们有意无意地自然规避了很多他们本可以从事的体育活动,这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排斥感。

虽然本文对制约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各种排斥因素单独做了表述,但并不意味着这几种因素是单独起作用的,它们往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种社会排斥往往导致其他的或更多的、更大的社会排斥,并最终形成对其权利权益的持久的、多重的剥夺。在残疾人的体育社会化中更多地表现为残疾人对体育相关活动的自我规避和社会对残疾人体育需求的实际漠视。

6 促进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路径分析

6.1 树立新残疾人观: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前提

残疾人观是特定社会中看待残疾人时所持的一系列的带有普遍性的视角和观念,是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和行为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主导文化观念相一致的,人们往往把它作为依据,来判定什么对残疾人来说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哪些事情是他们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现代社会主导文化认为,残疾人如其他人一样,拥有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权利。为此,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措施,使人们从思想观念上彻底改变对待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看法,树立新残疾人观,使大众认识到残疾人同样享有作为“人”的一切权利、尊严和自由,包括参与体育运动的自由,他们同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首先从思想上彻底消除对他们的歧视与偏见。

6.2 完善残疾人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制度基础

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概念,研究的是这个系统当中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14]。对于残疾人体育的发展,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考虑,而应从整体出发,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根本的制度上去设计,才能有效解决残疾人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残疾人体育不仅涉及到体育有关部门,还涉及到城市规划,体育场馆、设施的设计与改造、残疾人体育立法、各级社团组织等一系列因素。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保障制度的设计、残疾人竞技体育和群众健身发展失衡、建立健全各级残疾人体育组织、有关部门的有效协调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从制度层面,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加以逐步完善。

6.3 加强残疾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人力资源保障

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强研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人体育人才培养制度。一方面,现阶段要制定一定的倾斜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院校设置开办残疾人体育专业,注重体育师资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加强特殊体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编制、教材编写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把体育指导员、教练员培训纳入培养计划,完善其制度,形成布局合理的残疾人体育人才培训网络。

6.4 研制、设计适宜残疾人的运动项目、场地、器材: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针对各类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对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场地器材加以适宜的改造,使残疾人既能方便参与,又能增加他们的兴趣。如球的颜色、大小多样化、修改规则、网的高度适度降低、场地适当缩小、使用器材的设计个人化、对场馆进行无障碍化改造等,另外,在积极推广现有的适合残疾人健身的项目、健身方法,加强残疾人课程设计、运动干预研究以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类别残疾人群的需求,本着以人为本、有效促进残疾人身体机能、培养和激发兴趣的原则,创设一些适于他们参与的项目。

6.5 加大财政投入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财政保障

适量的财政经费支持是残疾人体育活动和相关服务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首先要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设立专项发展资金,保证残疾人体育各级服务组织的正常运转,改善残疾人体育活动的基础设施,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其次,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最后,还要发挥残疾人体育组织自身的造血功能。

6.6 逐步培育残疾人体育志愿者队伍: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重要支持力量

残疾人志愿者是残疾人体育活动的辅助者和参与者,其助残志愿服务是健全人了解残疾人,促进残健融合的必要途径。首先,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包括媒体、发放各种宣传材料、举办残疾人体育活动周、悬挂标语、实施残健融合活动等手段,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其次,建立以残疾人运动会、体育活动周为中心,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中小学生为辅、社会爱心人士为补充的志愿者组织制度,形成“倡导爱心接力”的长效机制,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发展。最后,要建立以精神奖励为主、兼顾就业、升学的有效激励机制,保障队伍的稳定性。

7 结束语

本文只对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总体状况做了一般性的探讨,初步总结了残疾人体育社会化的一般特征及其制约因素。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致残原因、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残疾人的体育社会化并未做深入具体的研究,这些问题应该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另外,体育活动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客观地讲,体育活动在残疾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是很有限的,这是残疾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现阶段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所以,既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也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而应积极研究,合理组织,充分发挥体育在残疾人的社会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世界残疾报告[EB/OL].[20141230].http://www.who.int/disabilities/world_report/2011/report/zh/.

[2] 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20141230].http://www.cdpf.org.cn/sytj/content/201206/26/content_30399867.htm.

[3] 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9.

[4]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4.

[5] 中国残联,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民政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期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S].[20100119]

[6] 鲍冠文.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78.

[7] Claudine S.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Recreation and Sport[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1:5.

[8] 杨大梅,韩国明.草根组织制度排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6567.

[9] 贾玉娇,走向全纳:残疾人无障碍理念的新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154.

[10] 肖丽琴.公共供求理论视域下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3):22.

[11] 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教统计司.中国社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336.

[12] 于军,李永献,孙闽君.山东省残疾人群众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8):6572.

[13] 尹军,兰保森,吕青,等.我国城市社区残疾人体育健身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8):14721478.

[14] 中国组织人事报.制度顶层设计是系统设计[EB/OL].[20130703].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3/0703/c11709222066791.html.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15.02.005

猜你喜欢
残疾人
残疾人发展权的演进:历程与趋势
残疾人研究(2022年1期)2022-08-30 07:03:04
浅析残疾人就业对策
辽宁经济(2017年3期)2017-05-04 07:13:39
残疾人艺术家尽显才华
关爱残疾人
我骄傲
环球时报(2016-07-12)2016-07-12 07:24:56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18
便于残疾人进行登机的Skycare轮椅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17
让残疾人过上幸福生活——首个全国性残疾人专项福利补贴制度出台
福利中国(2015年5期)2015-01-03 08:42:08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2
西湖区:力促残疾人意外险“全覆盖”
浙江人大(2013年9期)2013-08-15 00: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