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四方面对山西中条山东部林区桑黄品种进行划分归类:①阔叶树桑黄主要品种;②针叶树桑黄主要品种;③中条山其他桑黄品种;④中条山未知桑黄品种。综合中条山桑黄的品种类型,按不同菌原分类有20余个,按不同寄主树木有40多个,针对主要品种从其他名称、形态特征、生境分布进行描述,对其余较多品种资源作出简要介绍。
关键词中条山;桑黄;品種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159-04
桑黄在我国的使用从汉朝至今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桑黄,中药名,见《中药大词典》,其实桑黄之名,始见于隋末唐初《药性论》,其后的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桑黄是一种附生在树上的菌,因呈黄色而得名。桑黄是俗称,也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统称,多年生,为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的物种。桑黄是木层孔菌属的野生灵芝,当地群众亦称之为木灵芝。木层孔菌属全球共有描述的分类单位240余个,我国有40种。中条山野生资源,按不同菌原真菌分类有20余种,按不同寄主树木分类有40余品种,这些品种几乎涵盖了我国已发现和流通的所有药用品种。
桑黄是国际上公认的名贵珍稀菌类药物,被誉为“森林黄金”。它在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治疗疾病等方面有着显著效果。2014年考察组共10次进入中条山林区实地考察,调查桑黄物种及其生境分布。2015年继续考察,累积已达8次。
中条山腹地考察点有“华北第一漂”夏县泗交镇架桑村,省级自然保护区夏县泗交太宽河村,黄河岸边山地夏县祁家河乡祁家山。中条山东段考察点有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沁水县下川舜王坪和翼城县大河黑峪沟,历山2个核心保护区垣曲县皇姑曼七十二混沟和阳城云蒙山风景区,另有阳城县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蟒河镇树皮沟村。中条山东部地区是指平陆县峨罗山、侯家岭和夏县军家岭以及盐湖区上月村以东地区。该研究所有考察点均在中条山东部林区。中条山东部林区有华北地区唯一的原始森林,植物区系复杂,品种繁多,不仅是华北植物基因宝库,也是药用真菌基因宝库。截至目前,中条山发现的主要品种有栎树桑黄,黑桦白桦树桑黄,火木层孔菌的杨黄、柳黄,稀硬木层孔菌中的栎树、柳树桑黄,宽棱木层孔菌中的栎树、杨树桑黄,窄盖木层孔菌中的山杨、桦树桑黄,苹果木层孔菌中的梨树桑黄,松木层孔菌的松树桑黄,丁香树上的暴马子桑黄等。
1阔叶树桑黄主要品种
1.1栎树桑黄
1.1.1其他名称。橡子树桑黄、柞树桑黄、青冈树桑黄、火木层孔菌。
1.1.2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无柄,侧生。菌盖扇形至半球形,剖面扁平至马蹄形,深烟色至黑色,有同心环和环棱,初期有微细绒毛,后变光滑,稍龟裂,2~12 cm×3~21 cm,厚1.5~10.0 cm,边缘锐或钝,其下侧无子实层。菌肉深咖啡色、锈褐色或浅咖啡色,硬而木质化。菌管同菌肉色相近,多层,但层次不明显。管孔面锈褐色,管孔圆形。
1.1.3生境分布。栎树是中条山建群树种,此处的栎树桑黄是中条山桑黄第一大种群。中条山寄生板栗树的桑黄菌肉锈褐色,暂且将其归类为栎树桑黄。
1.2黑桦树桑黄
1.2.1其他名称。裂蹄针层孔菌、裂蹄木层孔菌。
1.2.2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扁球形至马蹄形,无柄或稍有极小的柄基。4~21 cm×5~32 cm,厚5~20 cm,木质硬,有明显的皮壳,表面褐黑色、灰褐色,无毛平滑,面上有显著的环沟和棱纹,菌管同菌肉色,管孔口成长期深黄色,成熟期黄褐色,部分菌管层开裂。
1.2.3生境分布。寄生在桦树、栎树上,中条山海拔1 000~1 600 m,黑桦桑黄占80%,白桦桑黄少。黑桦树桑黄和白桦树桑黄在1 600 m以上各占1/2,这2种桑黄是中条山第二大桑黄种群。
1.3白桦树桑黄
1.3.1其他名称。针裂蹄、裂蹄针层孔菌、裂蹄木层孔菌。
1.3.2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生长年限长达20~30年,无柄,菌盖扁球形至马蹄形,菌盖多呈灰色、灰褐色、浅褐色,4~15 cm×6~20 cm,厚6~8 cm,有一层厚的角质皮壳,具同心环纹即明显环带和环棱,边缘钝。菌管多层,各层有时很明显,每层厚0.5~5.0 cm,锈褐色。菌管软木栓质,老的菌管中充满白色菌丝,管孔面成长期深蜜黄色,成熟期黄褐色。
1.3.3生境分布。多生于桦树和栎树立木或倒木上,属极耐寒品种,中条山历山主锋海拔1 800 m以上有大片桦树林带。白桦树野生灵芝有造型美观的极少数菌盖重叠品种和木梯灵芝、长白灵芝,全部归类在木蹄层孔菌中,桦树平盖灵芝是树舌类,同桦菌芝归类到灵芝科。此外有桦树桑黄,特征不同,桦黄为火木层孔菌。桦树上的桦剥管菌、桦树茸、斑褐孔菌为另类多孔菌。桦树窄盖木层孔菌为桑黄的另一类。综合桦树的野生灵芝有12种,品种特多。
1.4火木层孔菌
1.4.1其他名称。柳黄、杨黄、桦黄、栎树桑黄、新疆桑黄(柳黄、杨黄)等。
1.4.2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马蹄形至扁半球形,木质,硬。2~12 cm×3~21 cm,厚1.5~10.0 cm,菌盖初期有细行,浅褐色,以后光滑,变暗灰黑或黑色,老时龟裂。无皮壳,有同形环棱,边缘钝圆,浅咖啡色,下侧无子实层,菌肉深咖啡色,菌管多层,与菌肉同色,老的菌管中充满白色菌丝,管孔面锈褐色,圆形,每毫米4~5个。
1.4.3生境分布。生于柳、杨、桦、栎、花楸、山楂等阔叶树的树桩、树干或倒木上。此外,四照花为山茱萸科梾木属,其上寄生有四照花桑黄,照山白为杜鹃花属,寄生有杜鹃花桑黄,中条山《树木志》里有2个树种。
1.5裂蹄木层孔菌
1.5.1其他名称。裂蹄针层孔菌、针裂蹄。
1.5.2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半圆形至马蹄形,深烟色至黑色,有同心纹和环棱,初期有细绒毛,后变光滑和龟裂,硬而木质化,2~10 cm×4~17 cm,厚1.5~7.0 cm,边缘锐或钝,其下侧无子实层。菌肉锈褐色或浅咖啡色,菌管同菌肉色相似,多层,每层厚2~5 mm,管口同色,圆形,每毫米6~8个。
1.5.3生境分布。生于杨、桦、漆、丁香等树木的枯立木、活立木及树干上。中条山主要品种是桦树桑黄、丁香桑黄,此外近年来已把丁香桑黄归类为鲍氏针层孔菌。
1.6稀硬木层孔菌
1.6.1其他名称。稀针层孔菌、稀针层孔。
1.6.2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略大,菌盖宽马蹄形,木质,硬,菌盖半圆形,宽5~14 cm,表面有稀而宽的同心环棱,灰褐色,后期变褐色龟裂,边缘钝而宽,生长期有细绒毛,褐色,菌肉褐色,蜜黄色,有光泽及同心环带。菌管与菌肉同色,管孔面土黄色至深褐色,圆孔形。
1.6.3生境分布。生于柳、杨、栎、刺槐等树干上。此菌与针层孔菌相近似,主要区别是同心环棱纹稀而宽,裂纹较小,边缘钝而粗,子实层中无刚毛或稀毛。中条山林区栎树稀硬木层孔菌为主要品种,极少量有柄基,其次为柳树稀硬木层孔菌,刺槐稀硬木层孔菌数量少。
1.7宽棱木层孔菌
1.7.1其他名称。宽棱针层孔菌、簇毛木层孔菌、剑皮树菌。
1.7.2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至中等大,木栓质至木质,无柄侧生或半平伏。菌盖扁平,黄褐色至深灰褐色,后期变为灰黑色,有较宽的同心环棱,5~8 cm×7~16 cm,厚8~25 mm,盖边缘钝,反卷。菌肉锈褐色,后期咖啡色,具环纹,厚5~10 mm,菌管多层,与菌肉同色,管口较暗。
1.7.3生境分布。生于杨、栎、樱桃等树干基部或倒立木或枯枝上,杨树宽棱木层孔菌和栎树宽棱木层孔菌有一定数量,但寄生樱桃树上的宽棱木层孔菌目前还没有发现。
1.8窄盖木层孔菌
1.8.1其他名称。山杨窄盖菌、桦树窄盖菌、山杨白腐菌。
1.8.2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木质、坚硬、无柄。菌盖往往背着生于基物上,具有狭窄的菌盖,边缘钝,基部厚,与基物难分离,其形状近似三角形,斜马蹄形,或瘤状或块状,6~8 cm×7~10 cm,边缘色浅,灰白色至栗褐色,具柔滑感。菌肉锈褐色至深栗褐色,老的菌管中常充满灰白色粉状物,菌管每层厚1.5~5.5 mm,菌管面栗褐色、灰褐色或灰白色。
1.8.3生境分布。生于山杨、桦等活立木上。我国分布地区有黑龙江、吉林等,中条山林区有足够多的山杨窄盖菌和桦树窄盖菌,此类药用菌亦为该区桑黄主要品种之一。
1.9苹果木层孔菌
1.9.1其他名称。李针层孔菌。
1.9.2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马蹄形至扁半圆形,有时平伏,偶尔呈覆瓦状,木质。直径2~8 cm,表面初期锈褐色,有细绒毛,渐变光滑,浅粉灰色,深棕色,有时有棱纹,边缘厚。菌肉锈褐色,有时后期菌管内充塞白色菌丝体,管孔面浅茶褐色。
1.9.3生境分布。生于李、野苹果、桃的主枝和树干上,为害李属、桃属、苹果属及梨属的树木,引起心材白色腐朽。此菌与针层孔菌、稀针层孔菌相近似,不同点是稀针层孔菌子实体小,褐色到灰棕色。中条山林区寄生于梨属的梨树桑黄为其主要物种。
43卷29期王军胜等山西中条山东部林区野生桑黄品种介绍
1.10贝状木层孔菌
1.10.1其他名称。针贝层孔菌。
1.10.2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木质坚硬,无菌柄。菌盖平状而反卷,半圆形呈贝壳状,1~8 cm×3~12 cm,厚5~15 mm,咖啡色至酱色,变至近黑色,或褪为深棕灰色,有同心环纹和环棱。菌盖边缘锐,波浪形,有绒毛,菌肉锈褐色,厚1.5~3.0 mm。菌管与菌肉同色,多层但层次不明显。管口圆形,每毫米5~7个。
1.10.3生境分布。生于柳、李、漆等阔叶树腐木上,广布于我国华北、华南、西南地区。中条山林区漆树较多,但漆树桑黄并不多见。柳树桑黄考察结果有2种,体型较大为贝壳状,较小的耳形是火木层孔菌。
1.11暴马丁香桑黄
1.11.1其他名称。暴马子桑黄、丁香层孔菌、鲍氏层孔菌、绒毛菌、鲍姆木层孔菌。
1.11.2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略小,木质,无柄,侧生。菌盖半圆形,贝壳状,4.0~10.0 cm×3.5~15.0 cm,厚2~7 cm,长径最大者可达20 cm,菌盖有明显的龟裂纹,黑褐色至黑色,有环纹,菌肉黄褐色,菌管多层,每层厚3~6 mm,管口面栗褐色或带紫色,管口微小。
1.11.3生境分布。中条山丁香属树种主要在历山保护区域,暴马子丁香树本身就是一味不错的药材,桑黄药效好。考察第1次发现的暴马子桑黄是寄生在山西省最大华北紫丁香树上,有300年树龄。另外山西农业大学校园有树龄较长的丁香树。
1.12桑树桑黄
1.12.1其他名称。尤地桑黄、桑黄菌、尤地针层孔菌。
1.12.2形态特征。尤地桑黄子实体硬,木质,无柄侧生,菌盖扁半球形至马蹄形,长径3~12 cm,短径2~5 cm,厚1.5~40 cm。黑色菌盖,常龟裂,有同心环棱,边缘有黄色翻边,菌管与菌肉近同色,颜色鲜黄为最大特征,菌面深黄发红,远视如一团燃烧的火焰。
1.12.3生境分布。为珍稀物种,是野生桑黄中的极品,中条山主峰和腹地共发现数次,只寄生在桑树上,目前样品只有30个,最大1个干燥品长径15 cm,非常诱人。
1.13桑莪(當地方言称谓)
1.13.1其他名称。正宗桑树桑黄、桑黄、桑臣、桑耳、桑蛾、猢狲眼、桑黄菇、桑仔菇、桑木层孔菌。
1.13.2形态特征。正宗桑黄子实体木质,耳形或马蹄形,生长于桑树上,长6~15 cm,宽3~5 cm,厚1.5~2.5 cm。菌盖和菌面有明显的龟裂纹,黑褐色或灰褐色,菌肉为黄褐色。
1.13.3生境分布。该物种分布于中条山全境,产品保存较多,采集子实体最长者24 cm,干燥后15 cm。
2针叶树桑黄主要品种
2.1松木层孔菌
2.1.1其他名称。松黄灵芝、黄芝、松针灵芝、松白腐菌、松针层孔菌。
2.1.2形态特征。子实体木质,菌盖呈马蹄形、贝壳形、吊钟形,有的扁平,一般在7 cm×24 cm,有的甚至达23 cm×40 cm,厚2.5 cm×18.0 cm,菌盖一开始会有红褐色的胶状皮壳,逐渐角质化呈灰色至黑色,稍开裂,边缘锐,棱带宽。菌肉的颜色为近白或至淡黄褐色,有环纹。菌肉厚度在0.5~2.0 cm,味微苦。菌管多层,每层厚3~5 mm,淡黄色,管口白色至乳白色。
2.1.3生境分布。在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铁杉等针叶树的树干或朽木上生长,偶尔也生于阔叶树的腐朽木上。考察中偶然发现柏树上有松木层孔菌,非常稀罕。松木层孔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中条山林相特征主要是松栎混交林。松木层孔菌为中条山桑黄一个种群,其主要是松树桑黄,资源较多。另有品种云杉桑黄寄生于光皮云杉(臭松)枯立木树木上,偶见于白松伤节处,子实体中等较小,菌盖黄色扁平,资源稀少。
2.2哈尔蒂木层孔菌
2.2.1其他名称。哈尔蒂针层孔菌,冷杉桑黄、冷杉木层孔菌。
2.2.2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大,木质坚硬,无柄,侧生于基物上。菌盖半球形或马蹄形,4.5~9.5 cm×5.0~14.5 cm,厚4.0~12.5 cm,初土黄色,后变黄褐色、灰黑褐色至深灰黑色,有明显的同心环棱和轮沟,老时龟裂。盖边缘厚而钝,黄褐色,有滑润感。菌肉锈褐色,厚1.0~3.5 mm,木质。菌管层次明显,同菌肉色,长1.2 cm,表面栗褐色,较平整。
2.2.3生境分布。生于冷杉等针叶树活立木及阔叶树倒木上。严重为害冷杉类树木,引起白色腐朽。笔者保存该菌样品有10余个,最大的1个采获时超过1 kg,在柿树上发现。冷杉喜冷湿环境,耐阴,为浅根性树种,易风倒,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北京、河北有零星分布,在山西五台山有少量生长,中条山冷杉贮存数量少,除此品种外,中条山还有沙冷杉、臭冷杉、紫杉等。
3中条山其他桑黄品种
3.1核桃楸桑黄
亦称胡桃楸桑黄,此真菌是由火木针层孔菌寄生于核桃楸树所得,与其他火木层孔菌有相同的功效,加上其寄主本身具备的药性,效果更值得期待。核桃楸属植物在中条山还有野核桃和家核桃品种,核桃楸桑黄子实体大型,野核桃子实体中等,2种桑黄形态特征略有不同。核桃楸桑黄在全国范围内稀少珍贵,但是中条山资源较多,该菌有时也寄生于楸子树上,叫楸树桑黄。
3.2千金榆桑黄
千金榆又名千金鹅耳枥,金缘榆,为榛科鹅耳枥属,主产于我国北方多省区,山西主要是中条山、太行山,多数天然次生在山坡阴地。笔者采集的千金榆标本与麻栎树皮上的1种淡黄木层孔菌相近似,但千金榆桑黄色泽深黄。
3.3元宝枫桑黄
又名元宝槭桑黄,中条山槭树属主要有五角枫、元宝槭等10个品种,笔者采集的1种元宝槭桑黄中文学名白黄小薄孔菌或硫色小木层孔菌,该森林病原菌通常为腐生菌,但偶尔也侵染活立木,造成边材白色腐朽。其主要性状为子实体平附,孔面初期为白色,后期为棕黄色,干燥后比相同大小的云芝还薄,故称为白黄薄孔菌。硫色小木层孔菌是小木层孔菌属的种类之一,当前在我国小木层孔菌属共有7个品种。
3.4黄刺玫桑黄
黄刺玫又名刺玫花、硬皮刺,落叶灌木,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子实体中等较小,扁平、半圆形,可连续生长2~3年,2~5 cm×3~8 cm,厚1~6 mm,菌盖深褐色至黑色,有环纹,盖边缘薄而锐,菌肉黄色,菌管每层1.0~15 mm,管口黄褐色。在中条山考察中曾多次发现该类桑黄,另外在山西农业大学也有所发现,基源归类为火木层孔菌。
3.5忍冬木层孔菌
忍冬属植物为直立灌木或矮灌木,很少呈小乔木状,有时为缠绕藤本,落叶或常绿。忍冬木层孔菌为湖北省药用桑黄主流品种,是土家族常用药材。由于该种与鲍氏木层孔菌相似,以前该种被包含于鲍氏木层孔菌中作为桑黄应用。子实体中等大,菌盖直径5.0~8.5 cm,厚20~4.5 cm,半圆形,扁平,表面黑褐至黑色,木质化,质地坚实。我国有忍冬属植物98种,广布于全国各省市,中条山有14种。
3.6沙棘木层孔菌
沙棘为蔷薇目胡颓子科沙棘属。子实体通常生于树干或树枝上,无柄,木质,大小为3~7 cm×2~5 cm,厚1.5~4.0 cm,菌盖蹄形至半圆形,后期光滑并有时龟裂,黄褐色至黑褐色,有同心环沟,菌肉灰褐色至深褐色。菌管通常2~7层,与菌肉同色,管口面灰褐色至黑褐色,二系菌丝系统,生殖菌丝无锁状联合。沙棘木层孔菌子实体比稀针层孔菌要小,一般小于10 cm。
3.7齿白木层孔菌
齿白木层孔菌主要为害槭属树种,偶尔也侵染杨树,造成心材白色腐朽,广布在各种天然槭属树种中。白木层孔菌有2种,1种为软白木层孔菌,它与齿白木层孔菌非常相似,但它有菌盖,分布于亚热带及热带,且为绝对腐生菌。笔者在松树上发现的1种层孔菌就是软白木层孔菌,菌肉软,老时易碎,近白色,味甚苦,菌管多层,部分有小的菌盖,会引起寄生树木树干材质褐色块状腐朽。
3.8八角生木層孔菌
别称蛋白针孔菌、黄缘针层孔,生于栎、杨、桃、柳及其阔叶树枯木和枯枝,伐木桩和倒木上。南方地区也生长于栲树之上。子实体较小,平状而反卷,可连续生长2~3年。菌盖常呈覆瓦状,左右相连,深肉桂色至锈褐色,1.5~4.0 cm×2.0~8.0 cm,厚2~8 mm,有同心环纹,有时具辐射状皱纹。盖边缘深蜜黄色,薄而锐,菌肉很薄,深蜜黄色,后变为深肉桂至锈褐色,菌管深蜜黄色,菌管口浅锈黄色至锈褐色。
3.9毛木层孔菌
别名亚针层孔菌,亚针裂蹄,生于柞、槭等树木的立木、枯立木和枯横木上。子实体较小,木质硬,无柄,菌盖半圆形,剖面扁半球形至马蹄形,罕扁平,暗灰至黑色,有同心环棱,老后龟裂,2.0~4.0 cm×3.5~6.5 cm,厚12~3.0 cm。菌肉很薄,深肉桂色至锈褐色,菌管色较浅于菌肉色,茶色至深肉桂色,多层,每层1.5~3.0 mm,管口同色。此外,粗毛纤孔菌是桑黄类真菌中另类木层孔菌,不是毛木层孔菌。
3.10缝裂木层孔菌
别称缝褐层孔菌。生于杨、柳树干上,坚硬木质,部分有长的柄基,子实体中等至较大,半球体,宽马蹄形。菌盖直径6~15 cm,该区发现特大者有40~60 cm。菌盖黑色,初有细绒毛,后变光滑、龟裂,边缘锐或钝,其下侧无子实层。菌肉锈褐色或淡咖啡色,菌管多层,与菌肉同色,管孔面与菌肉同色,孔小而圆,每毫米6~8个。
3.11淡黄木层孔菌
别称粗皮针层孔,寄生于柳、栎、女贞等阔叶树及柳杉等针叶树的腐木上,常在木耳段木上出现,被视为“杂菌”。子实体中等大,木栓质,菌盖平状而反卷,半圆形,覆瓦状。盖面锈褐色,浅朽叶色至浅栗色,无环带,有粗毛或粗糙,菌盖边缘薄锐,常呈黄色。菌肉浅锈黄色至锈褐色,管口咖啡色至浅烟色。
3.12黑盖木层孔菌
亦称密集木层孔菌,子实体中等至较大,木质,硬,无柄。菌盖半圆形或贝壳状,黄褐色至近黑色,菌肉浅褐色,菌管多层,层次不甚明显,管口黄褐色。该菌生于榆、栎等树木上,栎树多见,榆树稀少,榆树黑盖木层孔菌仅保留有1个大的样品,另有1个特大品已交付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做分析。
3.13锈色木层孔菌
子实体平伏贴身于基物上,并沿着表面扩展,黄褐色至锈褐色,管面粗糙,凹凸不平,边缘色浅,微浅黄褐色,较薄,菌肉松软近棉絮状。该菌生于阔叶树腐木上,属木腐菌。另外有沙氏木層孔菌、微黄木层孔菌、红色木层孔菌、全色木层孔菌、紫褐木层孔菌、斑状木层孔菌,均引起树木白色腐朽。
4中条山未知桑黄品种
4.1落叶松桑黄
落叶松木层孔菌只为害落叶松,最开始报道于蒙古国北部的落叶松上,中条山地区目前仍未发现有落叶松桑黄。中条山主要有2种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为华北地区高山针叶林带中的主要造林品种,日本落叶松生在海拔1 600 m左右,亦为人工栽培林。
4.2北韩杨黄
别称杨黄,瓦尼木层孔菌。在我国东北主要寄生于山杨树,产于吉林长白山一带。目前市场上流通量很大,是与韩国栽培的菌种最接近的品种。瓦尼木层孔菌为森林山杨树的病原菌,只为害杨树。中条山林区有较多山杨树,为该区13种杨树品种之一,当前仍然没有较肯定地确认出该物种。
4.3橡胶木层孔菌
橡胶树是亚热带植物,山西属于温带地区,无法种植。橡胶木层孔菌生态习性是生于橡胶及其他阔叶树的腐木和树木的基部,子实体大小2.0~6.5(16.0)cm×4.0~8.5(20.0)cm,厚6~12(30)mm。考察得知,子实体较大而薄的桑黄曾在阔叶树上发现多次,而品种一直不能够归类,只对样品做了保存,是否是橡胶木层孔菌,需有关专家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小青,戴玉成.中国真菌志:第29卷,锈革孔菌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戴玉成.中国林木病源腐朽菌图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李书春,连运甫.中条山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 潘学仁,邹利,户岩岩,等.东亚地区桑黄物种问题探讨[J].中国食用菌,2008,27(1):63-64,67.
[5] 卯晓岚.中国药用菌物概述[C]//首届药用真菌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通:中国菌物学会,2005:47-50.
[6] 陈康林,卯晓岚,黄明达.中国抗肿瘤大型药用真菌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7] 周迎.运城地产中草药[M].山西省内部图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