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蔚
现场直击
7月3日,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碳纤维分会、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共同承办的2015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碳纤维分会年会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如期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蒋士成,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贺燕丽,工信部消费品司调研员陈新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碳纤维产业链上下游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约15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向东主持。
高勇首先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纺织工业“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在即将迎来“十三五”的关键时刻,本次会议的召开极为重要。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化纤行业的增长速度一直都是两位数,但是世界范围内的增长速度大概仅为3%,整个2014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超过5000万吨,已经取得了世界1/2以上的加工规模和1/3的市场规模。在今后的5~10年,甚至到2030年,行业的发展速度将不再是强项,整个纤维加工行业将处于重大调整期。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化学纤维尤其是高性能纤维将成为非常重要的方面,不容小觑。
“在‘十二五收官之年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不难看到,碳纤维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一些企业在碳纤维方面的研发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是也应该看到,碳纤维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方针政策也将在今后发挥纽带作用,各方的意见和要求也需要整合,希望碳纤维可以在一些重点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碳纤维分会会长张国良说。
在会议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碳纤维分会秘书长王玉萍做了工作报告。
据王玉萍介绍,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碳纤维分会自去年5月成立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善了管理机构与制度,并协助分会成员企业在生产技术、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数据统计、专项申报、奖项评审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整个行业在产学研合作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吉林碳谷碳纤维有限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富瑞达科技有限公司等代表企业都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有着一定的成绩。
“国内的碳纤维行业整个2014年的产量约为3700吨,而碳纤维及其制品的进口量为11726.9吨。由于国内高档碳纤维产品相对较少,因此绝大部分的航空航天、体育用品、工业用高档碳纤维预浸料和碳布还需要由国外进口,且需求量还在不断增长。这其中,日本仍是最大的进口国,从韩国进口的碳纤维及其制品也已经超过台湾地区上升到第二位。从去向上分析,进口碳纤维及其制品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份额逐年扩大,而且未来将是碳纤维应用的主要去向。”王玉萍说。
会上,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徐华做了题为《“十三五”碳纤维行业发展机遇及趋势》的报告。他指出,碳纤维行业的市场需求量在逐年上升,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行业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巨大,在多个应用领域也将有良好的表现。希望业内可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会后,与会代表还实地参观了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了解了碳纤维代表企业生产与发展的最新情况。
高端视点
孙晋良中国工程院院士
复合材料在国内的起步很早,但是碳纤维的起步在国内并不早,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国内才有碳纤维身影的出现。在整个过程中,碳纤维的发展走了很多弯路。但是也应该看到,近两年,一批优秀的碳纤维企业已经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了起来,中复神鹰就是其中一家。希望在今后可以有更多优秀的碳纤维企业不断涌现,也祝愿碳纤维行业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健康发展。
贺燕丽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
碳纤维产业链的上下游其实可以更多地融合在一起,也希望国内做碳纤维的企业可以降低成本、节能降耗。在此呼吁国家支持碳纤维行业的发展和碳纤维应用的创新,把扶持力度做到点上。比如考虑对用国产碳纤维多的企业多给予些补助,对进口的与国产碳纤维质量相当的产品提高关税等。如果国产碳纤维同国外碳纤维在质量、品质、功能上基本一致,希望下游多支持国内碳纤维企业生产的产品。
端小平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
碳纤维行业的梳理非常有必要。首先,碳纤维行业的名义产能和实际产能不相符,水分确实存在,如果不把这些水分挤掉,会迷失自我,希望碳纤维行业可以回归到原本的面目。其次,“十三五”将是行业洗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企业做的好,脱颖而出,也会有企业因为顶不住各方面的压力而出局。但是行业和企业都要有大浪淘沙的气度和胸襟,用信心来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只有经历了这些,这个战略性行业才可以得到健康发展。再次,行业标准在现如今愈发重要,碳纤维行业急需制定整个产业链的标准,要找到上下游之间的结合点。最后,希望政府可以采用类似家电下乡等政策,对碳纤维行业给予一定的采购补贴,支持国产碳纤维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希望适当提高关税。
碳纤维行业的问题和困难确实存在,但是企业不要妄自菲薄。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国的碳纤维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化,已经缩短了与国外约30年的差距,受此影响,国外的碳纤维产品已经大幅度降价。行业的未来是美好的,业界要有信心。
曲美玉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轻工纺织处处长
现如今,国产碳纤维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应该看到,国产碳纤维产品在应用方面的问题比较大。如果下游企业知道国产碳纤维的存在却不使用,那么碳纤维企业应该去反思为何下游企业不选择国产碳纤维产品,并加以新的研发。如果下游企业并不知道国产碳纤维产品的存在,那么就要注重产品的宣传和品牌培育,扩大国产碳纤维的知名度。希望碳纤维的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之间的对接可以更科学、更合理,帮助国产碳纤维走出一条新路径。
主题报告
全球碳纤维产业发展动态
分享人: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定金
目前,在碳纤维产业优势明显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已经用技术创新和持续性的投入,换来了性能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在应用市场的开发和培育方面,这些碳纤维生产企业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碳纤维应用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通过材料、设计和制造工艺领域专家的紧密协作实现材料的应用。
举例而言,日本东丽公司就成功开发了大型民航客机用碳纤维——T800S,现在已经大量应用在B787客机上,此外还开发了可以应用于风力叶片的T620-24K碳纤维。SGL和宝马公司合作开发了汽车用碳纤维,并持续增加产能,开发低成本的汽车用碳纤维。
总而言之,国外已经形成设计、制造、分析及验证立体化系统的复合材料结构技术体系。
国内方面,现如今,T300级碳纤维已经实现千吨级产业化,产品成功应用于航空等领域;T700级碳纤维千吨级生产线已经建成,产品进入应用考核阶段;T800级碳纤维百吨级生产线建成并已经批量生产;高模及高模高强碳纤维的工程化制备关键技术急需突破。企业方面,中复神鹰、江苏恒神、威海拓展、山西钢科这几家企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内碳纤维行业的佼佼者。
但是还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碳纤维实际产量仍然很低,2007~2014年碳纤维累计产量仅为1.23万吨。与之不匹配的是日益增加的碳纤维需求量,2014年我国碳纤维需求总量为10600吨左右。除此之外,行业还缺乏系统而完整的工程设计和分析技术、工艺规范和材料性能数据库以及一套先进的鉴定程序。而且,上游碳纤维产能分散、生产规模小、开车率低、品种单一,生产成本高,全行业呈现略亏损状态;中游复合材料产业薄弱,先进的设备和高端碳纤维的预浸料主要依靠进口;下游市场需求疲软。
根据目前的行业发展现状,建议国内碳纤维的发展要大力支持低成本碳纤维制备技术及复合材料应用研究,促进碳纤维在汽车、风力叶片、航空等领域的大规模使用。为了提高国产碳纤维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建议国家根据生产销售碳纤维的量对生产碳纤维厂家及应用碳纤维的用户进行奖励。对重点碳纤维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小企业的资金压力。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出口审批、退税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先进复合材料应用现状和技术发展态势
分享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总工程师魏化震
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性能与功能的可设计性,正向的复合效应,材料与结构的同一性。正是由于复合材料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可以用于军、民装备,可以显著减轻重量,节约能源,同时可赋予装备及系统部件一些独特的功能特性。
这其中,高性能碳纤维是国防军工、能源和工业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关键材料。作为国防领域最为关键的基础原材料,国家对此极为重视,相关企业更是殚精竭虑。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整体工程化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国家和企业的高投入没能换来自主保障,相关企业处于困难的境地到底原因何在,更是应该深入进行探讨。希望业内可以较快攻克国产碳纤维制备技术,开展不同的应用验证研究。
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复合材料技术发展已经呈现出这几点趋势:一是不断开发和应用更高比强度、比模量的新型纤维;二是纳米材料的应用,进行跨尺度的设计;三是不断向功能化、结构一体化和智能化、仿生化方面发展;四是向低成本化方向发展;五是不断发展材料复合新技术。
希望国内的碳纤维行业可以突破发展的桎梏,壮大碳纤维产品的实力和水平,在能源领域、汽车领域、体育休闲领域、军工领域等方面都能有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