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静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0)。质性研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使用,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和策略。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研究方法也被逐步引入我国的教育研究中。从研究的实施来看,质性研究方法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研究者要在自然情境下,通过亲身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二是研究方法的开放性,质性研究同时受到多种不同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同时跨越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物理科学,把人种学、民族志、现象学、口述史、话语分析、文艺评论、社会调查、个体生态学、实地研究、调查新闻学等多个不同学科领域的方法都作为研究手段和工具;三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主体间性关系,质性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重视研究者个人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在研究报告中,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角色、个人身份、思想倾向、自己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这些因素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进行反省。
质性研究方法发展的最初阶段始于对以价值中立和大样本收集数据为特征的定量研究方法及研究策略的批判,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具体的认识论、研究设计、研究质量评价和研究领域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人们逐步发现,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具有各自优势和特点,这表现在如下方面:定量研究方法适合在宏观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性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因此,可以将两种研究方法实现有效结合或多元混合使用,且可以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等不同方法,如可以用质性研究发展研究假设,而用定量研究来检验假设,而且质性的研究数据也可以通过编码等不同形式转化成定量数据。
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特有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加重视培养学习者的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不可明确表达的知识类型,并特别强调基于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践培训,而且,观察、模仿、试误等也是职业教育学习者技能习得的重要方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关于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行为的研究非常适合采用以观察和个体追踪为特征的质性研究方法。如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目前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普遍从政策制度建构的角度开展,而关于这一问题的中心—— 学生在校企中感受、收获等的研究甚少,因此,将质性研究的框架和方法引进到职业教育中来,并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有效结合,用于研究和揭示职业教育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应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