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芳
初中语文课堂语言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比较常用的语言表达主要体现为适用于抒情文章教学的深情式课堂语言、亦庄亦谐调动课堂气氛的幽默性语言、从细节之处把握教学精髓的引导式课堂语言及助初中语文教学一臂之力的无声肢体语言。语文课堂多种语言的巧妙应用与表达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己的课堂主人公意识,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从而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更加鲜活生动。
一、适用于抒情文章教学的深情式课堂语言
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要求学生掌握必要技能的同时,也要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尤其是抒情文章教学时,要积极做好语言的引导与设计。初中语文课本中抒情性文章占据较大比例,教师在课堂语言运用时可以尝试深情式的课堂语言引导。试想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对课文情感的把握,很难带领学生进入声情并茂的语文学习中。在教学的开头教师可以以深情的语言导入,也可以是自己深有感触的父爱体会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索与感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流露的是亲情的温暖,在以往教学中总感觉学生读得出来父子之情,但却未能真正体会,因为毕竟所处境况不同,所以我苦苦思索如何真正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上课先投影1947年朱自清先生自述写《背影》的原因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然后让学生读父亲来信中的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通过这段饱含真情的开场白,课堂气氛提升到亲情的层次,学生在感悟中拉开新的篇目的学习,在讲述“父亲买橘”这一情节时,我情不自禁讲述自己三年级生病住院,医院离家很远,父亲往返奔波,不辞辛苦照顾我的回忆。讲述这些时,我潸然泪下。我看到学生也泪光晶莹。当他们在聆听我讲父母对我的关爱时,他们也在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回忆自己父母的爱,他们的情感在荡漾。这就是情感式语言教学的优势,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导入,课堂情感色彩将会逊色不少。
二、采用幽默性语言,亦庄亦谐调动课堂气氛
幽默是一门艺术,更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的授受关系让师生很难进入到平等的学与教的境地,幽默则是调动师生课堂情绪,拉近师生距离的调节剂。在课堂中适当地采取幽默式的课堂语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某位教师在讲解《长征》诗歌时,始终感觉学生无法更深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在朗读时总是提不起精神,诗歌的那种豪迈气概很难抒发出来,于是当学生读到“万水千山只等闲”等豪迈诗句时教师忍不住幽默地调侃“听同学们的朗读,我好想说万水千山真的好沉重啊!”学生们马上领悟了教师的用意,在朗读时以更加饱满的情绪朗读。再比如有位教师在教授字音字词时,对于“残骸”的“骸”读音予以强调“hái”,但是在课文讲解时误读为“hé”,本来是很尴尬的一幕,教师灵机一动,笑着说:“你看,老师都忍不住读错了,看来是真的很难区分呢,在这里再强调一遍,是读hái哦。”教师的幽默一方面让老师避免了尴尬,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生对字音本身的认识,达到了一举两用的目的。
三、引导式的课堂语言,从细节之处把握教学精髓
提问与引导是常规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课堂语言,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引导,语文教师在课堂做好语言的引导往往使得教学妙趣横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不知不觉进入到教学的新天地,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采用引导式的教学语言可以做好细节教学,引导点忌大,可以从字词的运用着手,将事件剖析出来。引导式语言教学更适合于初中生的好奇心,在探究与质疑中达到思考与总结的目的。《故乡》是小说中的经典,主题深刻,如何从语言中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情感从而明确主题这对学生来说很困难,那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如文中写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叫道:“老爷!”这里“终于”“老爷”值得咀嚼体会。教师可以引导:如:“终于反映闰土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我叫闰土‘闰土哥,那闰土为什么叫我‘老爷?”在这样的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分析闰土内心的欢喜到凄凉的变化过程,闰土生活贫困,生活重压让他喘不过气来,他精神的麻木,内心有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等,当然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仍需引导,给予学生帮助,补充总结,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这样的细节方面慢慢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
四、无声肢体语言助初中语文教学一臂之力
上述提到的语言都为有声语言,其实有声语言的真实表达离不开无声肢体语言的协助,教师的一个微笑,教师的点头认可都可能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极大的推动促进作用。肢体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声语言的辅助表达,借助肢体语言,语文课堂将更加鲜活丰富。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关键在于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传神地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不舍渲染了出来,增强了全诗的离别气氛,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通过依依不舍的眼神,不忍友人离去的挥别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是肢体语言的主体,学生也可以加入到肢体语言的表达中来,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诗歌所表现的离别之意,让学生在无尽的想象中借助肢体语言巧妙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诗歌学习的目的。
语言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与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往往产生独具的魅力。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更倾向于语言性与情感性,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巧妙地设计教学语言,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选取适当的教学语言,最大限度发挥语言教学的优势,语文课堂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