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雯倩
“辻花染”是盛行于室町时代的扎染技术,曾一度备受推崇,但随着“友禅染”的出现,逐渐失去了光环。久保田一竹20岁时因着迷于一件“辻花染”的小裂,而产生了复兴这种技术的想法。经过近30年的研究,创作出以富士山、四季、山海、宇宙等为主题的作品,也奠定了“一竹辻花染”的独特基调。
Tsujigahana, a popular tie-dye,was favoured in Japanese Muromachi period. Bu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Yuzen, it lost its crown.Itchiku Kubota was fascinated by the pattern of a Tsujigahana when he was 20, so he intended to revive it. Through 30 years' research and creation, his works, the theme of Mount Fuji and the four seasons made the ItchikuTsujigahana as a unique tone in tie-dye history.
“辻花染”(辻が花染め)泛指用于和服上的一种特殊染色技法,是在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大背景下,传入日本的“绞缬”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本土染色工艺的新拓展。关于名称的由来,目前在日本学术界仍没有定论。但根据研究可知,从室町时代(1336-1573年)到桃山时代(1568-1603年),随着小袖和服(窄袖便服)成为日本社会大众服饰的主要款式,在装饰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至于染色技法则开始大大推进“辻花染”。
依据所设计的图案纹样(菊花、山茶、藤花、丁香等),在“辻花染”中首先用线以各种方式来绑扎布料,从而制成大大小小的“帽子”形状。之后放入染料中,扎紧处会因难以渗入颜色而产生特殊效果,如此在拆除线头后,可发现布料上面,通过染色所形成的各种光圈之间的相互结合,巧妙地再现出花卉形象。除此之外,还需用墨在染好的布料上进行再次描绘,从而使花纹造型愈发突显、细腻。然而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随着“友禅染”技法的流行,其更注重用笔在布料上面直接进行彩绘,由此使图案、色彩更加丰富,染色工艺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加之省去捆扎缝纫这一环节,亦使布料表面不受损伤,丝绸自身的质感便得以完整保留,这种手感细腻,颜色鲜艳华丽的染色方法较之以往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自此“辻花染”逐渐失去了原有光环,并被人所遗忘。
至久保田一竹20岁时,因看到失传的“辻花染”所做的德川家康的小袖,被上面的“小裂”纹样所深深打动,从而产生了复兴这种技术的想法。在近三十年的实验下,他通过绞缬染所形成的复杂分层颜色,以及水墨画、刺绣、金属片之间的相互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一竹辻花染”。
“一竹辻花染”的制作手法极为繁琐,首先需要在一件纯色的和服布料上绘制出简单的图案,比如富士山的轮廓,然后用线沿着图案进行扎、捆、缝、抽等工艺。接着便是分段上色,将需要染色的部分放入水与染料的世界里,来进行自然晕染。在此过程中,用线的粗细、针距的长短、捆扎力度的大小、水温的高低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着色的效果。由此这种手工艺术所带来偶然性,使任何一件作品或图案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另外,染色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洗去多余的颜料,并要将布料放入蒸炉中,通过高温加热来达到固色定型的目的,只有如此反复作业几百次,才能初步染成。接着便是拆开缝线,在布料撑开晾干以后,将其进行各种裁剪、组合与拼缝,并用水墨来描绘细节,加之刺绣、金属片的装饰,使图案更加清晰鲜明,从而创造出具有丰富质感的纹理表面以及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景观。
纵观久保田一竹的和服作品,可分为“光響”、“富士山”系列及其他独立作品。在“光響”系列中,久保田一竹计划完成80幅联作来共同展现四季、山海、宇宙之美,可惜的是在完成了部分作品后,他便离世,卒年85岁。至于“富士山”系列,则表现出处于各种气象变化中的富士山场景,将它们拼在一起,又可以构成一幅变幻莫测的巨大山景。除此之外,久保田一竹还深受大自然景色、各类建筑物的启发,凭借丰沛的想象创作出些许独立作品。无论是表现西伯利亚夕阳的《灿》,亦或是感受巴塞罗那的城市气质后所做的《高迪》,均彰显着他的优雅风格。总体看来,“一竹辻花染”是在不同的布料、花型、颜色之间进行相互混合交织,从而在色彩、肌理、装饰、图形方面产生出一种重构之美。
1、色彩
在久保田一竹的和服作品里,根据所要表现的题材,来决定色调的搭配,从而染出丰富的色彩变化,并形成不同的作品风格。以“光響”系列为例,“宇宙”部分使用撞色来表现熊熊燃烧的感受,色彩通常明亮而华丽;“秋”中运用了同色系表现出一派红色侵染的山景,整体统一和谐;“冬”中则使用灰白黑的色调来表现苍茫雪景,又显得相当素美低调。
2、肌理
由于染色之前用线来进行捆扎缝纫,所以布料上面往往会形成独特的肌理美感,加之后期对布料进行裁剪拼缝,进而再次组合出各种凹凸肌理和纹路,使丝绸在质地与色泽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也造就了“一竹辻花染”的独特视觉感受。《零》中,正是通过这些微妙的褶皱与水墨画般颜色的巧妙结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远处层峦的山峰与近处飘渺的白雪,从而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场景。
3、装饰
“一竹辻花染”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对于刺绣、金属片的运用,如此不仅将大面积缤纷、错杂的画面完美衔接起来,也丰富、充实了光靠染色所无法创作出来的图案内容。由此,和服显得愈发华美,对于多重工艺的交织使用,亦使“一竹辻花染”的魅力更加独特。
4、图形
最后来看“一竹辻花染”的画面,会发现久保田一竹通常是选取几何元素诸如三角形、圆形、弧形等按照一定的形式来进行排列组合,从而来构成画面整体。在《高迪》中,正是通过弧形、椭圆形之间的重复排列,来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感,由此也表现出高迪那奇异而绮丽的建筑风格。
综上所述,在色彩、肌理、装饰、图形四方面的有机统一下,复杂的染色技艺,与水墨画、刺绣、金属片装饰之间得以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表面纹理丰富、写意渲染自然、灿若烟霞的“一竹辻花染”作品。在此,久保田一竹通过一系列的和服作品,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染色工艺,从而也超越了传统手工艺的单一界限。
参考文献:
〔1〕戴尔·卡罗琳·葛拉克曼,《和服的艺术(Kimono as Art)》,泰晤士-赫德森出版社,2008
〔2〕《久保田一竹的和服人生》,《流行色》,2012.07
〔3〕金少萍、许金菁《日本传统绞染工艺的缘起与发展》,《烟台大学学报》第24卷第3期,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