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一
Economic prosperity is fertile breeding ground for artistic development. Economic affluence is the room for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aozhou Woodcarving Art. Combin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marine economy culture is the root reason why Chaozhou Woodcarving Art flourishes and develops in full swing.
经济繁荣是滋生艺术发展的沃土,经济富裕是潮州木雕艺
术得以应用和发展的空间,本土文化和海洋经济文化的结合更是
成就了潮州木雕艺术鼎盛的缘由。
在这一区域中,无论是建筑(祠宇、寺庙、民居)装饰、
家具(桌几、床椅、化妆盒、馔盒、提篮、春篓等)装饰、神器
(神龛、神桥、神座等)装饰,还是厅堂、案头作为纯粹艺术陈
设品等,无不有它的身影。正是这些广阔的生活空间,为潮州木
雕提供了无尽的艺术展示天地。
从潮州木雕的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是它的繁荣鼎盛时
期,本文拟就其缘由作一探讨。
一、经济发展为潮州木雕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潮州木雕在潮州地域得以产生和发展,有着人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因素。正如《简明广东史》里所说的:“宋代人口大量南迁以及迁民中江南籍比重的增大,对广东的开发重大的意义:一是南迁人民‘辟地以种食,尤其是其中富有水田耕作经验的江南人民,是垦辟水乡的生力军;二是江浙闽诸路商人以及某些手工业工匠(如制瓷,冶铸)的迁入,是广东工商业取得进展的一个因素;三是官绅入籍后创办书院,促进了封建文化的发展。”此时的潮州,已“舶通瓯吴及诸蕃国……已故殷甲邻郡。”这说明潮州当时的富足,已经远近闻名。元朝攻占潮州后虽然实行了血腥屠杀和残酷统治,但实际统治潮州不到90年。明朝建立的当年(即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就派兵从福建海路取广东,潮州归附,没有什么战争,生产力没被破坏,从明代开始直至清朝前期,南迁入潮的人更多。
社会稳定繁荣了,是海滨邹鲁、岭海名邦富有人家普遍建设宅第、亭台、精舍。尤其是明代嘉靖以后,官方允许民间独立建宗祠祭拜祖先,各村各姓不但先后建设宗祠,较大的村落甚至分房建祠。这些建设从梁架到装饰,无一不大量使用木雕,各宗祠在木雕装饰上又争奇斗巧,使木雕艺术大大派上用场,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清末。典型建筑有己略黄公祠和从熙公祠(此两处已是“国保”单位)等。而明代潮州府衙的“府楼”栏柱以108只形态各异的木雕猴子作装饰,也是闻名遐迩的佳话。富有人家还从家具,用具上追求精致的木雕装饰,使木雕涵盖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正是经济发展为木雕的繁荣提供的基础。
二、潮州形式多样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动对木雕的影响
正因为潮州地域的现住民来自不同时代各路迁民,这种迁民的多样化使潮州民间的宗教信仰繁多。在潮地的宗教信仰有佛、道这些全国性宗教派别,并且一般民众多数是既崇佛又崇道。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各地所供的神祗除一些公开庙宇及产生于当地的“三山国王”、“雨仙爷”等,几乎各村都有不同的本乡村民心中的“保护神”。因此,除共有神祗有基本固定的民俗活动外,各村的民俗活动都有各自约定俗成的日子。其中虽然不少都相对集中在农历的正、二月,但也有的村延续到“三月三”(古清明)。而且,潮地的村落,有同姓聚族而居,也有多姓村落,除少数有共同日子外,不少也各自选择日子。一些大姓和富有的村落,在庙宇建筑和其它木雕制品中,还互相攀比,争奇斗艳。因此,如果说经济发展为木雕提供了物质基础,那么,这些复杂的,不同时段活动的宗教信仰,也为木雕等地方艺术带来了繁荣发展的机遇。正是在这些机遇的催发下,艺人们有了发挥自己艺术的天地,在相互竞争、争奇斗巧中促进了艺术的进步。
三、海洋文化悠久的历史,对潮州木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成为了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蓝色的海洋文化,也同样对潮州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人认为其影响最少有二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贸易。这些贸易活动包括我国的陶瓷、茶叶,丝绸、铁器以及竹木制品,外国的木材、香料等。
潮地百越的先民,早就掌握了航海的知识,特别是汉代以后,粤东水路的开辟,这种活动更为频繁,自东吴到南朝已有使船、用兵和逃难百姓外迁东南亚等海上活动。《宋史·三佛齐》中也载有“太平兴国五年,三佛齐国蕃李甫海,乘船载香药、犀角、象牙至海口……飘船十六日至潮州”等等。正因为潮州“舶通瓯吴及诸蕃国……以故殷甲邻郡。”明、清两朝的前期,以及明代中期闭倭寇时虽有海禁,但却从未禁绝,产生了历史所说的“禁则盗(很多商人被迫武装贸易),放则商”的说法,一旦海禁解除,通海则便“十倍于前”。这种海洋文化不但促进了潮人观念的改变和开拓精神,从木雕而言,也保证了原材料的来源与产品的输出。
二是外迁民;即后来所称的华侨、华裔等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怀和思乡恋土情结,从另一角度而言,也成为促进潮州木雕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者饶宗颐先生编著的《潮州志》云:“潮人善经商,窭空之子,只身出洋,被枕毡之外无它物,受雇数年,稍稍谋独立之业,再起数年几无不作海外巨商矣”。从这一点,可以说明潮州人的谋生能力和奋斗精神,他们海外谋生是以离乡背井为代价,以勤俭朴素、刻苦自励为动力。一方面他们在海外也营建潮州风格的庙寺、楼堂馆所, 同样使用潮州木雕的装饰,家乡形式的家具,陈设,神龛,神像,神轿,将潮州木雕带到海外,向世人展示,扩大了潮州木雕艺术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内地家乡,思乡恋土,热爱桑梓情结甚深,将辛勤所得寄回家乡,赡养亲人和搞建设,本地有“番畔钱银唐山福”之说。《潮州府志略》潘载和著述:“潮人仰赖批款为生者占全人口十之四五,而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多项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的建祠堂厦屋,更十之八九系出自侨资盖建。潮每年入超甚大,所以能繁荣而不衰落”。很多人不惜巨资追求完美,一方面是追求心灵的慰籍,精神的弘扬,当然,一些也含有炫耀财富、出人头地的表现,《潮州府志略》潘载和云:“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尤加壮丽。”、“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特别是清代,潮州各地,精心营造府第,不惜重金招聘能工巧匠。“雕梁画栋”蔚然成风;故也有“潮州厝,皇宫起”的说法。促进了潮州木雕艺术等工艺发展到炉火纯青以至繁褥的地步。例如潮州己略黄公祠(1887年建成),是黄氏名族的人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崇,筹措巨资、不惜工本,请了二班优秀木雕艺人,以斗艺形式,达到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象里面横截上的狮托都蹲着狮子(寓意为尊师),一只是师傅做的,他把狮尾毛兼伴卷草幻化为神仙、道士,寓意为“师以截道”;另一只是徒弟做的,他在狮尾处换成举子、士大夫,寓意“名师高徒”。这些争奇斗巧形式层出不穷,从造型艺术到艺术表现手法,从创作构图到构图关系,都把潮州木雕艺术发展到极致,也形成了有别于其它木雕派系的不同表现形式——潮州金漆木雕多层次镂空雕和立体镂空雕,成为中国木雕艺苑中的奇葩。
正是上述的种种原因,促成了潮州木雕的鼎盛。
参考文献:
〔1〕阿梁《千古风流在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