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虹莉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的方方面面。以上海铁艺门扉的样式特点为例,感受独特的海派文化。铁艺的门扉上所呈现的文化特质,见证了上海文化的发展历程。细小的铁艺构件承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质感。
“All rivers run into sea, absorb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Shanghai-style culture, which is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Shanghai. For example, the shanghai-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iron art doors, feel the unique Shanghai-style culture.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rry on iron art doors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culture. The small iron components present the unique texture of Shanghai.
作为建筑局部的门,不论古今中外,都会被精心地规划和设计。门,除了防护、阻隔等功能外,其规模、样式和材料的运用都从一定层面彰显出住宅使用者的身份和观念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就使得门不只是建筑物构造的一部分,同时也体现着等级、观念、审美等层面上的多种文化。街巷里那些样式异样的“脸面”是海派文化特质的体现。不论是被绿萝缠绕的铁艺门扉,还是中西合璧式的石库门,都让人感受到上海的年岁和由这些细节产生出来的城市质感。
(一)中国的门文化
门,是居处与外界之间的出入口,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有房屋建筑就有门。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论语·雍也》)说的就是,门户乃是出入必经之处的道理。门作为出入的门户,也可以叫做“门面”或是“门脸”,这说明,人们对于门的经营十分地关注和用心。门的形态既反映地域文化的特征,又表现着人们的理念和追求,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门可以说是超越了一般的建筑范畴,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具有了伦理象征的意义。门是建筑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象征,门的形制和装饰,也都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等级,折射的礼制制度,并在社会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所谓“门第”观念。而“旌表门闾”的做法,不但可以光耀门庭,而且,还起着倡导世风的作用。而门自身,亦成为人们祭祀的内容,具有扪灾、纳福之功用,并由此而演化出了能够驱邪迎祥的门神,成为一种影响极大、一直延续至今的时岁民俗。
(二)海派文化的特质
上海的门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门,没有青砖黛瓦的大宅门,没有对称飞檐的楼门,也没有贴着门神对联的房屋门。因为上海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到处体现着海派文化的特质。形成的原因是源于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强制性的侵入,然而这种充满矛盾的传统与现代的共存,使得上海成为多种文化汇聚的结合点。海派文化是指在同一场所不同时代特征、不同地理分野、不同审美追求的文化形式融合共存,有“海纳百川”之喻意。上海作为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发祥地,海派文化既有多样又兼容、敏感又合时宜、实效又富于创新的特性,又沿承了吴越文化对生活理解的细腻。它本质上是多样并立、卓尔不群,正如罗小未先生精辟地概括:海派文化的生成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其更深层内涵是它的边缘文化的气质。让行走其中的人们感到这座城市的“海派风情”。
(三)上海铁艺门扉的渊源
在上海的街道中,时常可以见到那些生着铁锈的铁艺栅栏门,有的残缺不全,有的不能开启,也有的已经更换。但还能见到许多存留的庭院门扉与藤萝、爬山虎的枝条盘缠交错在一起,在老式洋房的衬托下,显露着海派文化的质感。铁艺老门较为集中的街道当数复兴中路(原辣斐德路),思南路(原马思南路),南昌路(原环龙路),淮海中路(原霞飞路)等街区。由于当时法租界公董局的规划,只准建造西式房屋,因此形成了百余栋具有各国风格的花园洋房和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交相辉映的异国风情。这些洋房的特点是占地面积较大,绿化面积广,外观效仿欧洲住宅的风格,气派豪华,皆采用铁艺门扉。门扉是洋房的脸面,一个高雅优美的门扉可以为建筑增色,可以引人驻足‘观赏。铁艺大门在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又不影响通透采光,能保持良好的视野。通过装配门扉和围栏又可以划出一个独立的家庭庭院空间,其间的树木花草和园林小品既可供路人观赏,又可以防止外人践踏,起到保护私密性的功能。
后来,由于租界中的“洋华分居”发展到“洋华杂居”,越来越多的国人涌入租界,其中铁艺门扉的美观性和功能性被国人所接纳。中式的纹样也渐渐渗入铁艺门扉的样式中,海派文化特质在铁艺门扉中得到了体现。
(四)上海铁艺门扉的现状考察
由于受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在上海的老街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老门,所处位置与使用场所各有差异,形制多样,种类丰富(如图1,2),破旧程度不尽相同,体现着罗马、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艺术运动等西洋风格式样。
一般的是单门双开,讲究的则是主门和侧门的组合,老门多是通透的,从街上就能看到院里的花木,有些用铁皮封闭多为后来住户所加。门扇的下端有开合的滑轮,有些还可以见到设在地上的轨道。这些铁艺老门的花饰构成变化很多,或是曲线排列,或是直线框架,也有受海派文化的影响,采用中西方纹样结合的样式(如图3)。
上海的老门“脸面”因其建筑的使用功能、街区划分而多样化,但是在统一中努力寻求变化。每个居民小区的门扉样式是不同的(如图4,5);每一栋别墅的门扉造型都各不相同(如图6,7);同一条街,建筑门的造型大致形同;门的风格与建筑的形象协调一致;
因其建筑功能不同,上海老门的“脸面”存在着质量的差别。体现着“门第”的观念。普通民居门扉与高档洋房的门扉是不能相比的。铁艺门扉的颜色多为黑色。特殊的建筑铁艺门扉上会涂以金色,黑色与金色相搭配为建筑平添贵气(如图8)。
上海的门扉刻写着城市的岁月痕迹,积淀了无数故事。那些耐人寻味的门扉式样和洋楼、弄堂、法国梧桐树一道构成了上海城市的记忆和基调,构成了上海城市的质感。
(五)结束语:
一座城市的岁月积淀,不是全纪录在档案的卷宗里。弄堂里传来的叫卖声、街边的梧桐、洋房的门扉,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尚存的细节,显示出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和真实质感,也许就是因为这些琐碎,上海这座城市才有了年长的资格。也许正是由于这“门第”的种种差异,才有上海故事的变化万千,才有现代国际化大都市不可取代的色彩与质感。在国际化、全球化趋于面目相同的今天,我们窥看上海老城里的门扉时,不仅只是为了考证其年岁,在面对这些老旧的门扉和建筑以及由此构成的街道时,应该怎样保持其独特的海派气质并传承下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覃力,说门,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6 ISNB 7-80603-949-X。
〔2〕路云亭,论海派文化.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3)。
〔3〕时影,民国洋房,北京:团结出版社ISBN 7-80130-797-6。
〔4〕陶松龄,陈蔚镇,上海城市形态的演化与文化魅力的探究,城市规划,2001(1)。
〔5〕杨 洋,张悦,“海派文化”特质下的上海建筑美学浅析,四川建筑,2009(6)。
〔6〕上海建筑施工志编委会编写办公室,东方巴黎—近代上海建筑史话,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4) ISBN 7-80511-308-4/I*141。
〔7〕钱军,马学强,阅读思南公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ISNB 978-7-208-109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