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辉
禹州神垕素有“钧都”之称,清末伊始,其面临庚子新政、新型瓷业公司兴起等诸多近代化革新。加之此后新中国成立,政治、经济形式遽然变化。钧瓷产业面临传统与现代相对接的历史性转型阶段。本文力图廓清钧瓷从清末复烧至当今市场滥觞,这一重要历史变革时期的发展脉络。探讨钧瓷如何逐渐由传统瓷器踏入现代工艺美术品大门,进而思考当下钧瓷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
Yuzhous Shenhou region have been known as “Jun Porcelains Capital”, Beginning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was faced with Late Qing Reforms, and the rise of new porcelain company and so on, a number of modernization innovation. In additio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chang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 The Jun porcelain industry was faced with transformation stage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This paper strived to clean up the developing venation of Jun porcelains transformation stage from renaissance of late Qing dynasty to market expansion in contemporary, discussing how Jun Porcelain accessed gradually the modern crafts gate from traditional porcelain, and then reflecting on the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Jun Porcelain industry development.
“我国佳瓷,北宋初年之钧窑制品,当之无愧”。钧瓷创烧于我国陶瓷发源地之一的河南禹州,始于唐,盛于宋,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后历经金元明清,代有烧造,以致禹州神垕有“钧都”之称。可是,自清末钧瓷复烧,入民国,后经新中国成立,直至当代大量钧瓷工艺品的滥觞,此传承千年之“古钧瓷”面临着向现代工艺美术品转型的时代诉求。
清末复烧的禹州钧瓷,无论从生产模式或销售体系均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以庚子新政为诱因,钧瓷产业逐步走上近代化之路,新型瓷业公司兴起,南京国民政府提倡,钧瓷职业学校建立等,似乎都预示着钧瓷欲摆脱传统瓷器的一贯印象,趋向于现代工艺品属性。
但事实并非如此,清末民初之际,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富商大贾早已来到中国,中外爱好古陶瓷文物的收藏家不一而足,仿古器物因此应运而生,并大量涌现。钧瓷亦是如此,且此种风气一直延续至入民国之后,钧瓷从釉色、器型以追求复古为甚。清末,因为古钧瓷的稀缺性,古董商由四方奔赴而至争相求购,而其在销售或转销过程中以“古钧”名义售出亦是屡见不鲜。钧窑瓷业公司章程更有记载:“如有家藏精美古瓷,愿送至本公司仿造……本公司悉皆加意经理”,可见仿制古瓷器颇为盛行。而在民国时期,钧瓷为“欧人最尚之”,洋人成为禹州钧瓷的主要倾销群体,上海自开埠之后恰恰是当时最大的洋人聚集区,因此无论官方或民间均有瓷商抵沪销售的记录,如河南巡抚陈夔龙委托“上海商务总会”总理严信厚代办禹州钧瓷实务,同时引起大批在沪古董商的疯狂收购。
在此时期,市场对于钧瓷的定性,因禹州地区“烧制的钧瓷与宋代钧瓷接近”,并未将其归为现代工艺品之列,更多视为古钧瓷的“替身”。后由于战乱、灾荒等因素,钧瓷生产走向式微。此种态势直到新中国成立方才出现转捩。
1949年之后,中国百废待兴,重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当时轻工业产品出口成为换取外汇的主要方式,因此促进囊括工艺美术品在内的手工业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的工艺美术品主要分为日用品和特种工艺品两大类,出口以特种工艺品为大宗,钧瓷即为其中之一类。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钧瓷即已运赴日本经销,此后不断发展,成为中原地区屈指可数之外销品。
无可厚非,清末民国时期钧瓷的复苏,从人才培养或技术储备,都为50年代之后钧瓷以现代工艺品形象,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建国后公有制进程完全打破私营民窑的生产方式,一些个体窑主为逃避改造携资产逃往外地,留下产业及工人。因此政府兴建厂房、招纳瓷工,形成统一公有制瓷厂的生产体系。几大钧瓷厂的建立无疑将零散的钧瓷作坊加以整合,从技术研发到资金投入较之从前均得到提高,国家重视加之前期的人才储备,使得钧瓷产业的发展迎来新生。1956年,钧瓷就通过上海、广州、天津等口岸,销往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2000余件。
而钧瓷以工艺美术品的形象被广泛传播,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早已确立党和政府在工艺美术领域的领导地位,此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确立工艺美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重视下,钧瓷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其次,虽然钧瓷历经清末民国时期生长发展,但论其普及性远远亚于50-80年代“共和国官窑时期”。一方面,1949年后中国形势趋于稳定,国家转入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首要目标。中央手工业管理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及全国30多个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建立,均为全国范围的工艺美术发展提供养分。另一方面,1949-1980年我国举办或参与300余场国内外工艺美术展览,如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中国工艺美术巡回展等,上述展览禹州钧瓷均有参加。而其获得的工艺美术奖项更是举不胜举。如此种种,钧瓷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工艺美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