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薛平 何德旭
内容提要:面对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条件下的新常态特征,各种隐性风险(如高杠杆和泡沫化)随着条件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虽然从总体上来看这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化解该类风险仍需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本文阐述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分析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影子银行与宏观审慎监管,最后提出我国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现,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速;顺周期;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3-0107-04
DOI:lO.13483/j.enki.kfyj.2015.03.024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12月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中国“新常态”经济的主要九大特征,其中特征之一: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自美国次贷危机提出影子银行概念之后,引起全球金融监管部门及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近些年,我国各地民间借贷跑路事件频频发生,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银监会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主要针对影子银行,更多数据充分暴露了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宏观审慎监管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一)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目前主要是从两个层面对金融宏观审慎监管进行研究:一是从时间维度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研究;二是从跨部门维度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研究。
1.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的风险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但其隐藏在金融体系内的风险,即所谓的时间上的顺周期性。从资本监管方面来看,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敏感性使得顺周期性在其内部存在,但其仅可缓解部分风险而不可彻底消除,银行在利润目标的驱使下,会采取特殊的风险计量方法;由于新资本协议仅将个体风险考虑进去,并未顾及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利益,宏观审慎监管才得以被更多国家关注。经济变动所带来的信用风险无法得到体现,主要是因为贷款损失拨备的计提存在滞后问题,出现下行时多提和上行时少提,因此顺周期性也存在于贷款损失拨备中。所以各国在构建重点机制中会考虑具有动态性和前瞻性的逆周期拨备机制。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剧了资产负债表的波动性,使得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加剧。因此,在不同的金融环境下其表现是不同的。
2.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跨部门维度)
宏观审慎监管跨部门维度强调从系统性风险的角度自上而下衡量每个机构对于系统性风险产生的作用。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使得金融风险更容易传染,进而也产生“大而不倒”的问题。宏观审慎监管的直接目标使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得到有效的限制,国际金融组织(如IMF等)强调对系统性风险进行评估必须运用综合性的测量工具,同时,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综合性框架进行构建。对于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已研究出了指标预警法等,这些方法已转向对各类指标的预测分析。
上述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从监管思路和监管方法上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一些国家也提出了相应的逆周期政策。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金融系统内在的关联性和传染性,也揭示了监管协调的重要性。
(二)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
关于影子银行的监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风险方面:影子银行由于缺乏存款保险和监管,存在有一定的风险,由于该风险基于影子银行负债与资产不相匹配而产生,因此,监管部门需通过降低影子银行杠杆水平和延伸存款保险网络来降低其风险。影子银行高杠杆性和期限错配加剧其体系的脆弱性。影子银行最大的危险不在于其系统自身,而是来自整个金融系统和储蓄系统。(2)监管方面:美国从两个方面对其监管制度进行改革,一是降低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的关联度;二是提高影子银行及其产品的透明度。影子银行应走向阳光,允许申请最后贷款人融资保障。对影子银行采取信息披露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及完善金融立法。影子银行监管的宏观审慎原则:秉承改革原则、全面监管原则、坚持分类原则。最后,提出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理念及框架。
上述关于影子银行监管研究,主要是从影子银行风险的界定与产生的根源进行阐述,提出影子银行监管需立足于客观,从宏观、微观及法律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管的原则。最后提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理念及框架。
二、强化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研究美国金融监管政策目标演变,可以看出,强化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健全审慎监管框架是极其必要的。
(一)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分析美国金融体系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顺周期存在于美国金融部门及其经济周期中,在经济繁荣阶段,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不断放松产生多倍杠杆,导致信贷过度释放,使得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不断催生,产生系统性危机。但是经济紧缩阶段,“惜贷”与流动性不足,恶化流动性紧张,进一步加剧了经济金融风险。因此,宏观政策或监管当局的重大任务则是缓解甚至消除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即金融风险在时间维度上的产生和积累必须通过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来解决,并使得其系统性风险得以解决。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风险性
新世纪,美国金融市场中杠杆倍率大幅放大,投机交易规模急剧增长与监管当局的“恶意漠视”导致了全球金融体系高度繁荣。影子银行快速扩张并远超于传统商业银行,处于美国最后贷款人保护机制范围之外,不受制于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表现出严重的系统性问题,2007年初现次贷问题,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缺陷在影子银行间爆发,流动性危机产生,且逐步演变成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影子银行体系的特殊性可能会引发系统性危机,本轮危机即为最好的佐证。在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美国金融体系中,影子银行甚至传统的商业银行基于资产贷款的重要性不断降低,而采取杠杆操作的业务,如做市商、自营业务、投资银行与风险管理等却急速发展壮大。在这种特殊的金融体系下,金融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相对有限,仅需留存少量准备金,而其资本运作杠杆率又很高,随之而来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高杠杆率。由于金融创新、杠杆操纵和过度交易等所带来的特点,影子银行将风险分散到各个角落,该体系风险就演变成整个金融体系风险。
应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需要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政策工具。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宏观审慎监管,需要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来维系,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的最佳结合则体现在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方面。一是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框架之外,实行微观审慎监管及其必要,这样才可以将其纳入监管框架之中;二是客观上讲,随着不断扩大的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其市场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所以金融体系中的交易、结算和清算等基础设施及制度的冲击必须考虑,即要考虑该体系与市场和制度的相容性;三是在这个体系中更多的是大型复杂的金融机构,同样具有系统的重要性,需要防范风险的传递性。
(三)金融安全
现代经济社会中,金融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属于要素与资源配置的最基本机制,为此金融是否安全直接影响一国的金融与经济社会的稳定。纵观近些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不难看出对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冲击最大的莫过于系统性危机。因此,从金融安全角度出发,也需要建立健全更加牢固的金融稳定机制。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则是将金融体系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一是防范监管失败、应对顺周期效应带来的风险;二是应对“大而不倒”的系统性冲击,并防范影子银行体系等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三是保障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三、我国金融顺周期性与逆周期性
在经济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相互交织存在。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条件下,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平稳过渡将会受到更多的影响,因此,经济运行中其下行压力会产生。进而从金融的角度可以看出,明显的顺周期行为出现于理性市场主体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将会给稳增长、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等工作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需要客观的对此加以分析,加强管理和调控。
信贷投放的顺周期行为是金融顺周期的主要表现之一。在经济下行过程中,预期到经济不景气,金融机构会对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偿债能力持有怀疑,使得信贷投放趋于保守,出现了一种惜贷的现象,信贷投放规模显著收缩性,使得能够获利且低风险的一些项目也难以得到银行的支持。目前,更多的调查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对贷前调查非常严格,降低了一些主营业务单一的客户授信额度。与此同时,顺周期行为因为金融体系中扭曲的激励机制而进一步加剧。尤其是金融机构内部对贷款实行终身追责机制,而且发生坏账直接上报监管的金融机构。在整个经济环境不好、企业经营状况下滑之时,金融机构除了“惜贷”,更甚者出现“惧贷”。此外,国内金融机构对申贷企业评级主要采用时点评级法,企业短期经营状况采取重点关注,使得部分周期性较长的行业受到了融资需求的影响。金融机构偏向当地政府投资项目,因为项目期限长、有当地政府融资平台支持,有固定的还款来源,认为是安全的投放。对于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机构是一种惜贷态度,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参差不齐,甄别好坏难度大和时间成本高。所以,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金融机构压缩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额度。因此,在信贷结构调整方面,多数金融机构顺势而为,出现明显的“保大压小、保长压短”的倾向。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受产业政策的调整而陷入停滞,出现财务状况恶化,使其短期流动性压力增大。但在现实中,更多金融机构对这样的企业则采取限贷,甚至是停贷政策。顺周期行为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表现:一是为降低不完全信息带来的风险,对新增贷款都是要求有抵押物抵押,而且要求抵押物覆盖贷款金额;并且对抵押物的要求高,一般是房屋抵押居多,不能出现二押状况;有时候还要求强担保公司担保,同时降低信用贷款。二是在企业经营状况出现不良或在其资金链收紧等问题时,金融机构不但不会出现“雪中送炭”,提供及时必要的信贷支持,却会终止对其贷款、压缩贷款,企业只能经营风险进一步急剧。三是贷款到期强制性收贷。有的金融机构让企业提前准备贷款资金打进账户,把账户资金进行冻结;有的金融机构发现问题企业贷款到期续做时,要求企业先还后借,而且续做程序烦琐、周期长。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或者贷款公司等渠道贷款,加重企业成本,导致企业出现资金断链。四是在经济下行的条件下,企业贷款违约率会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剧风险。原本金融机构应增加其资本,应对坏账发生,帮助这些企业以借新还旧来渡过难关。但实际上,金融机构很难以增加资本的方式来解决信贷风险,因此只有收缩信贷规模,从而导致贷款定价提高(如小微企业与三农贷款)。这样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很多企业就会恶性循环,从经营不善到转型艰难,最后出现破产。顺周期行为在贷款定价方面表现为风险溢价,贷款定价的基本规律即为风险溢价,其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首先是其参考的历史数据具有顺周期性,若之前正好处于经济发展顺利阶段,其历史数据相对偏好,风险溢价就不会太高。反之,则会偏高。
四、我国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特征:一是参与的主体比较多、隐蔽性强,从而使得监管力度加大;二是期限错配存在较高流动性风险。从近几年统计数据分析,大量的新增融资贷款是由影子银行在其中所创造,其对金融体系造成一定的冲击:
(一)冲击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由于企业可通过各种途径或者金融创新方式获得可贷资金,因此,信用创造力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产生,在一定范围内已经威胁到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其影响我国传统信贷投放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弱化传统信贷渠道和信用生成。而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不可能有效的得到控制,它会对政府货币政策有着误导性。因为它不受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约束,可以任意放大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对市场合理性产生严重误导作用,不利于我们对货币供给量的定义、计量;同时,不利于传统金融机构对信贷投放规模的预测。因此,使得我国货币政策中的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控与数量化调控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使金融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冲击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首先,由于较高的杠杆效应,影子银行通过在市场进行短期融资,再投放到股票、信贷、各类收益权的市场中。期限无法匹配,现金流稳定性较差,影子银行的重点在于它如何把握现金流的稳定性。其次,影子银行体系中的部分业务,如近几年兴起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其操作具有复杂性,且具有较长的产业链,仅从表面上分析,该业务操作中的风险可以通过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其进行风险分散。但实际上,在高杠杆率和无限延长的链条中其风险得以不断增加,且隐蔽性与强度被进一步增强,使得该风险无法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得到识别和应对,很好的掩盖了实际状况下的金融风险。此外,还有形式多样的影子银行的发展,如私募基金、大型国企的委托贷款以及地下钱庄等。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影子银行进一步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因经济政策的改变或受外部环境的冲击而产生的负影响,通过资产负债等途径与之有关的部分风险将会迅速地向金融体系中扩散,最终爆发金融危机。由于以上风险隐患的存在,使得影子银行处境艰难,而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仍游离于正规监管之外,所以对其加强监管指日可待。
(三)存在较高的系统性风险
目前,从业务界限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已远超于其传统业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盛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在其业务经营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影子银行业务,如信托公司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开启了风险交叉传染通道。由于完善的防火墙机制没有被建立,所以即使该资产和运作游离于表外业务,但是其开户、结算等业务仍属于正规金融业务,所以存在隐性担保、声誉风险等问题。事实上,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一旦影子银行出现问题,传统银行也在所难免。
五、相关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经济增速下行以及审慎监管的逆周期性,笔者提出针对影子银行审慎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并行
通过放松管制,遵循金融市场发展规律,提高市场参与者的积极主动性。只有当市场参与者真正成为独立经营、风险自担的市场化主体时,金融创新才会重新回归至提高资源配置的功能上来,才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的基本功能。但是放松管制并不等于是放松了监管,而恰好是要求在管制放松的过程中,监管部门必须针对新的金融业态进一步来完善金融监管框架、不断根据市场来调整和完善监管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加强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分析及其影响路径,最终提出应对的策略,从而降低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二)明确监管重点,加强监管协调
监管重点需要明确,根据影子银行风险特征科学规范地建立健全对其监管的指标体系,针对影子银行机构的期限错配、杠杆率及流动性等引起的风险进行加强监管;针对在系统中具有重要性的影子银行风险进行加强监管;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针对影子银行中隐性担保、误导性销售等非规范性操作业务所带来的风险要加大处罚力度;针对影子银行所涉及的交叉风险,由于其跨领域的特征,所以需各部门间加强政策协调。
(三)完善法律框架,统一监管规则
首先,针对同类金融业务与产品的法律属性和监管规则,加快制定高于部门规章、全面统一的法律体系,以解决由于法律缺失或模糊、政出多门而导致的风险累积和扩散;其次,针对资产证券化等业务的风险监控要点,加紧完善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体系,以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规范发展;再次,针对民间融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尽快梳理民间借贷法律法规并出台《放贷人条款》,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保护其权益;最后,针对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缺失现状,在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同时,还应对其加强风险教育,以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