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
[摘要]通过对领导干部爱国至上、忠于人民、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为政清廉等公共伦理规范的调查发现,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国家层面而言,有体制机制等原因,从社会层面而言,受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从个人层面而言,是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缺乏和法律意识淡薄。应通过完善领导干部公共伦理制度;优化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环境;加强领导干部公共伦理教育等措施来改善其伦理现状,提高其伦理水平。
[关键词]领导干部公共伦理伦理规范
[中图分类号]D6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4245(2015)03-0036-07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说明
领导干部的道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不仅显示了社会道德建设的治理,而且是影响社会道德建设成败的关键凶素。公共伦理是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阶层、群体或组织在社会公共领域以一定的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处理公共事务时所集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公共伦理精神。领导干部公共伦理之好坏决定着其威信之大小,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之成败,决定着党风、政风、民风之好坏。然而,据《人民论坛》最新调研成果显示,在伦理道德方面公众最不满意的群体,74.8%的被调查选择“政府官员”。可见,当今社会,领导干部公共伦理正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要求和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对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客观了解领导干部的公共伦理现状,清醒认识领导干部队伍存在的不足与缺失,以达到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的日的。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地、各种单位类别、各个年龄阶段的领导干部和非领导干部进行领导干部的公共伦理现状进行调查,共获得36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66份,样本有效率为99.72%。
(二)调查问卷
本调查采用白编问卷。问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主要了解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单位性质、文化程度及职务情况等;第二部分为调查内容,该部分设计13个问题,全部为封闭性问题,问题1-4主要了解领导干部是否热爱祖国;问题5-8主要了解领导干部是否忠于人民;问题9-11主要了解领导干部是否谦虚谨慎;问题12主要了解领导干部是否艰苦奋斗;问题13主要了解领导干部是否为政清廉。
(三)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366份。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165人,占总数的45%;女性201人,占总数的55%(见图1)。从年龄结构来看,18岁以下的9人,占总数的2%;18~25岁的73人,占总数的20%;26~35岁的110人,占总数的30%;36~45岁的143人,占总数的39%;46~55岁的29人,占总数的8%;55岁以上的2人,占总数的l%(见图2)。
从职务结构来看,领导者43人,占总数的11.75%;非领导者323人,占总数的88.25%(见图5)。从地域来看,广东176份,占总数的48.09%;湖北120份,占总数的32.79%;北京15份,占总数的4.10%;浙江II份,占总数的3.01%;上海、江苏各7份,各占总数的1.91%;安徽、福建、四川、天津各2份,各占总数的0.55%,其他省份22份,占总数的6.01%(见图6)。阶段,有不同的公共伦理;在同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公共伦理的内容和要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者冯谦益认为:当代社会公共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至上、忠于人民、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和为政清廉等五个方面。
(一)爱国至上
爱国至上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伦理规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国主义。诚如列宁所言:“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感情,人们才自觉地承担起对祖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忠于祖国的团结和统一,献身于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因此,爱国主义一直以来都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为祖国献身精神的统一。其基本内容有:(l)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2)保卫祖国的领土安全和主权完整,维护民族的尊严和独立;(3)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坚决反对一切分裂活动;(4)努力建设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艰苦奋斗。
在对“领导干部个人利益总是服从社会/国家利益”的调查中,选择“完全符合”的有36人,占总数的10%;选择“基本符合”的有176人,占总数的48%;选择“基本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共有154人,占总数的42%。在对“领导干部十分关心祖国领土安全和主权完整”的调查中,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共有250人,占总数的68%;选择“基本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116人,占总数的32%。在队“领导干部坚决反对一切分裂活动”的调查中,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共有320人,占总数的87%;选择“基本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46人,占总数的13%。在对“领导干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调查中,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共有223人,占总数的61%;选择“基本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143人,占总数的39%(见图7)。
总的来看,被调查者对领导干部爱国至上这方面比较认可,尤其是对“领导干部坚决反对一切分裂活动”这一选项,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高达320人,达到总数的87%。但被调查者对领导干部个人利益总是服从社会/国家利益认可度不高,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仅占总数的58%。公共选择派的布坎南认为,政治家和政府官员是用他们的权力最大限度地追求他们自己利益的人,可见领导干部中存在违背国家利益,追求自己不合法私利的现象。
(二)忠于人民
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共伦理重要规范之一。《尚书》有云: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换句话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凶此,要忠于人民,要维护和争取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忠于人民主要有以下要求:(1)要具有由衷地敬重人民、热爱人民的深厚道德感情;(2)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3)要团结同志、关心同志、帮助同志;(4)要勇于向一切危害和背叛人民利益的邪恶势力作斗争。
在对“领导干部由衷地尊敬人民、热爱人民”的调查中,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共有182人,占总数的51%;选择“基本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184人,占总数的49%。在对“领导干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的调查中,选择“完全符合”的有55人,占总数的15%;选择“基本符合”的有166人,占总数的45%。在对“领导干部团结同志、关心同志、帮助同志”的调查中,选择“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的共有219人,占总数的60%;选择“基本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的有147人,占总数的40%。在对“领导干部敢于向一切危害和背叛人们利益的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调查中,选择“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的共有182人,占总数的49.72%;选择“基本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的有184人,占总数的50.28%(见图8)。
从图8可知,被调查者对“领导干部由衷地尊敬人民、热爱人民”,“领导干部敢于向一切危害和背叛人们利益的邪恶势力作斗争”这两方面认可度不高,仅有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这说明还有部分领导干部对群众在感情上不尊重、行为上不理睬、行政上不作为,甚至侵害人民利益,中饱私囊。尽管有近六成的被调查者对“领导干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领导干部团结同志、关心同志、帮助同志”这两方面持认可态度,但领导干部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继续努力。
(三)谦虚谨慎
谦虚是指虚怀若谷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如管仲所言:“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其学,故能成其圣。”谦虚与谨慎总是紧密相连。谦虚是谨慎的前提,谨慎是谦虚的表现。一个谦虚的、实事求是的人,总是重视客观实际,调查实际情况,掌握客观规律。只有重视客观实际,才能对客观事物采取谨慎态度。一个人的谦虚谨慎主要表现在:(l)以平等的态度待人;(2)严于解剖自己,多作白我批评;(3)对待同志讲团结友爱。
在对“领导干部公平公正地对待人民”的调查中,选择“完全符合”的有33人,占总数的9%;选择“基本符合”的有141人,占总数的有38.5%;选择“基本不符合”的有141人,占总数的38.5%;选择“完全不符合”的有51人,占总数的14%。在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多作自我批评”的调查中,选择“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的有155人,占总数的42%;选择“基本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的有211人,占总数的58%。在对“领导干部间友爱互助、平等团结”调查中,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有210人,占总数的57%;选择“基本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156人,占总数的43%(见图9)。
从图9我们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当前领导干部谦虚谨慎这一公共伦理规范并不看好。“领导干部公平公正地对待人民”“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多作自我批评”这两项有超过半数的调查者认为“基本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可见领导干部中还存在骄傲自满、专横鲁莽、白作聪明、我行我素,白以为是等现象。
(四)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品质,也是公共伦理的重要道德规图9领导干部公共伦理规范“谦虚谨慎”调查情况(单位:人)范。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取得了举世瞩日的成就,但离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日标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肩负的任务依然还很艰巨,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长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埋头苦干、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艰巨复杂、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对“领导干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调查中,选择“完全符合”的仅有29人,仅占总数的8%;选择“基本符合”的有114人,占总数的31%;选择“基本不符合”的有153人,占总数的42%;选择“完全不符合”的有70人,占总数的19%。可见,有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领导干部贪图享受、铺张浪费,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见图10)。图10领导干部公共伦理规范“艰苦奋斗”调查情况(单位:人)
(五)为政清廉
廉洁奉公、为官清正也是公共伦理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只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只有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凶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贪污腐败。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为政清廉要求做到勤政、廉政和公正。所谓勤政即勤于谋政,要深入实际,了解民情。所谓廉政即为官要清清白白、公私分明、以权为公、用权尽责,保持一种清白的政治形象,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形成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廉洁政治。
根据我们对“领导干部为政清廉,不以权谋私”的调查,被调查者选择“完全符合”的仅有30人,仅占总数的8%;选择“基本符合”的有112人,占总数的31%;选择“基本不符合”的有139人,占总数的38%;选择“完全不符合”的高达85人,占总数的23%(见图11)。可见超六成的被调查者对领导干部为政清廉不认可,他们认为有些领导干部无视法纪,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图II 领导干部公共伦理规范“为政清廉”调查情况(单位:人)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社会领导干部公共伦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对领导伦理现状并不满意,领导干部还存在脱离群众、骄傲自满、道德败坏、思想颓废、贪污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原因探究 事实胜于雄辩。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领导干部公共伦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层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层面的原因,更有个人层面的原因。
(一)国家层面
当前,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现状令人堪忧,从国家层面而言,主要是体制机制等原因,其表现在领导干部激励机制不协调、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严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使得我国形成了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向的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相互逐利,相互竞争,运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优势来获得个人利益。这种导向必然体现在领导干部的实践中。但是,到日前为止我们国家对领导干部的激励还是以精神鼓励为主,相对忽视物资激励,要求领导干部讲奉献。这种缺乏物质激励基础的激励机制,必然会随着领导干部自利性的激发和传统道德激励功能的弱化而逐渐失去其效力,领导干部的社会期待与其自利性必然使其处于一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在制度不完善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两难就很容易以变态、扭曲的方式在领导干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位居高位而待遇相对较低的领导干部就会利用手中的公权来谋取私利,这样就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公共伦理失范行为的发生。人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体,但我国在伦理建设问题上,习惯于从精神层面号召、宣传,而忽视从制度规范层面建立伦理运作与保障机制,制度建设滞后,过于强调自律,忽视他律,对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缺乏硬性的强制力,缺乏完整、严密的监督制度和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监督效能的发挥,导致部分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控制,从而为其伦理失范提供了空间。
(二)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主要是受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原有的以私德规范和人际关系为依托的伦理规范失效,而新的伦理规范尚未及时确立,使得领导干部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价值震荡和真空状态,使得传统的封建宗法思想、中国仕宦的“官本位”思想沉渣泛起,一部分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利益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其自身心理发生扭曲、变形和倾斜,在奉献于社会和谋取私利的心理天平上向后者倾斜,原有的道德防线一溃千里。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大众传媒的快速传播,信息流量的高度膨胀,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乘虚而人,造成部分领导干部价值选择的迷茫与错位,成为腐败思想产生的重要源头,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对领导干部思想观念产生极大的侵蚀作用。在西方文化的物欲主义影响下,非伦理主义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领导干部也很难独善其身,导致犯罪现象增多。受资本主义文化消极腐朽方面的影响,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有所抬头,有些领导干部甚至脱离群众、骄傲自满、道德败坏、思想颓废、贪污腐败。由于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受到我国封建传统伦理和西方腐朽思想的羁绊,势必会导致有些领导干部公共伦理失范。
(三)个人层面
伦理关系的维护与调整一般都是由道德和法律共同实现的。当前,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状况不容乐观,从个人层面而言,其主要原凶是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缺乏和法律意识淡薄。
品格是领导者的魅力之源,道德修养对领导干部的影响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智的领导干部都会自觉地用公共伦理规范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虽然领导干部有追求个人利益,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自由,但由于其掌握着公共权力,就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好公共利益,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如果领导干部自身道德修养不高,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缺乏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就容易受不住金钱、美女的诱惑,其领导行为就会偏离公平、公正、平等的轨道,就会用公权力来满足个人的私欲,从而导致背叛祖国、背叛人民、骄傲自满、贪图享乐、贪污腐败等伦理缺失现象的发生。在不断加强法治建设的今天,对领导干部来说增强法律意识既是依法领导、做好领导工作的需要,又是避免违法、犯法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需要。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大局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除政策法律规定的待遇外,不应该谋求权利以外的个人私利。但在有些领导看来,“领导干部的话就是法律,职位越高,讲话的法律权威就越大。”少数领导干部凶人废法、因言废法、或以权压法、无视法律的存在,把党纪国法抛在脑后,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违法乱纪。
五、对策建议
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现状的改善,不仅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领导干部公共伦理,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广泛参与,多管齐下,采取有力措施改善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现状,引导领导干部行为朝着符合公众期待的方向发展。根据以上原凶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完善领导干部公共伦理制度
健全领导干部公共伦理制度,有利于从根本上和制度上约束领导干部行为,有利于克服我国传统公共伦理的不良影响,有利于完善公共伦理建设的具体内容。当前,领导干部公共伦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强制性制度约束力量的保证。我国传统公共伦理往往强调伦理道德本身的教化作用,实行以“情”为中心的伦理领导,把“情”放在首位,然后是“理”和“法”。将领导干部个人道德修养看作是一切行为的基础,难以达到重塑良好人格的目的,凶为个人伦理道德是一种软约束,不能有效遏制个人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健全领导干部公共伦理制度,用这种外在的强制力量,保证领导干部的行为符合伦理道德要求。领导干部公共伦理制度包括领导干部公共伦理具体内容、领导干部公共伦理实施制度、领导干部监督制度、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和领导干部保障制度。其中,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监督制度尤为重要,凶为现实中关于领导干部公共伦理道德规范已经不少,但大多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较好的执行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凶就是监管力度不够。凶此,要加强监管的力度,用强有力的监管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可以从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舆论监督等着手,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以制度制衡的手段来限制领导干部的白利需求。
(二)优化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环境
道德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人们道德观念产生和道德行为的场所,道德环境的优劣,直接反映社会的道德状况和影响个体道德的形成,凶此,净化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环境对改善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现状具有重要意义。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环境主要受社会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诸要素的影响和制约,经济、政治、文化凶素都会对公共伦理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净化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环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是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净化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环境的重要条件。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以主流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方向。
2.积极推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宣传反映新时期伦理要求的好人好事,严厉鞭笞背离社会主义伦理的错误言行和丑陋现象,形成积极向上的伦理氛围。
3.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伦理风尚,养成正确的伦理观念,培育高尚的情操。在社会转型新时期,一要把握舆论的正确发展方向;二要强化正确的利益观;三要提升各种舆论工具的社会责任感。
4.建立优良传统习俗。传统习俗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比如爱国主义、和谐精神等等,是传统美德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优良的传统习俗有利道德的弘扬与发展,对提高和规范领导干部的伦理素质和道德情操具有积极作用。
5.合理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思想。西方国家也有其优秀的道德传统,诸如注重个人主体道德、道德理性精神、追求合理赢利的新教伦理精神、功利主义合理思想、公正伦理原则、人道主义合理因素、科学主义精神、民主主义精神、开拓主义精神、爱情主义精神等,我们要合理吸收,为我所用,促进领导干部公共伦理建设。
(三)加强领导干部公共伦理教育
伦理教育可以提高领导干部确认道德两难的能力,让领导干部更为迅速地诊断和确认伦理问题以及选择道德行为,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伦理教育,提高其服务意识、自律意识、道德修养可以改善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现状,提升领导干部公共伦理水平。针对我国当前领导干部公共伦理现状,加强领导干部公共伦理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常态化教育。道德建设不同于制度建设,必须经过领导干部长期的思想内省、沉淀,因此,应减少突击的培训,让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的同时,经常感受到伦理的教育。第二,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对领导干部进行伦理教育,就是要让法治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廉洁意识深入到领导干部心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注意教育内容的创新,改善教育的方式、方法,防止形式主义的道德灌输。第三,塑造道德典范。通过塑造领导干部中的道德典范,可以对其他领导干部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引导领导干部在日常的领导实践中自觉遵守公共伦理规范。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领导干部公理伦理建设既是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文化繁荣、民族进步的重要途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广泛参与,多方发力,齐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