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的战略意义与对策研究

2015-04-29 04:57:19岑英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业

岑英

[摘要]近几年,偏远少数民族山区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发展上逐步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朝着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农业生态产业园是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发展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重要渠道,对实现同步小康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偏远山区在建设农业生态产业园时,要顶层设计、全盘布局,不断完善生态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牢牢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

[关键词]偏远少数民族山区 农业生态产业园 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15)03-0031-05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农业基本实现了自足。但相对于发达地区,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农业发展仍然属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而且农药、化肥等化学物品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当前,少数民族山区正处于后发赶超,全面实现小康日标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关键看农村是否能实现全面小康。凶此紧要任务是要在保住良好生态的前提下,实现农业、农村的大力发展。要实现这一日标,连片开发农业生态产业园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适应农业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渠道。

一、农业生态产业园的有关理论文献综述

(一)生态产业园概述

生态产业园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积聚的企业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建设建立的一种新型产业园”。 农业生态产业园是生态产业园的原理运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产物。农业生态产业园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积聚的农业生产企业依据循环农业、自然生态学原理等要求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园。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不同,农业生态产业园不仅关注生态环保,还注重社会价值,满足人们对有机、绿色农产品的需求的同时,发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

(二)循环农业概述

循环农业是建设农业生态产业园的重要理论依据。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物系统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日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其主要倡导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延伸等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农业技术改进、创新,严格控制有害物质投入和废弃物的产生,优化调整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尽可能多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物质资源、实现农业系统中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减轻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三)生态位理论概述

生态产业园的生态位是指能够被利用的气候、资源、能源等自然凶素和劳动条件、生活条件、技术条件等社会凶素在区域竞争中的所处的地位。确定了生态产业园的生态位,就相当于建立了园区之间、园区与区域之间的地域生态位势、空间生态位势、功能生态位势,明确了生态产业园的比较优势。明确生态产业园的生态位,有利于构筑生态产业链、维护系统的稳定和吸纳、驻留可盈利的企业,避免由于园区定位雷同而造成的恶性竞争,对提高农业生态产业园及园区内企业的对外竞争能力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农业生态产业园健康发展和特色发展。

(四)生态系统多样性概述

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强调要尽可能实现生态产业园的多样化特点,包括园区产品种类、产品结构的多样性,园区企业物流、信息多渠道输入和输出、园区内管理政策的多样性、园区景观的多样性等。园区的多样性越丰富,企业间建立的生态产业链就越长,产业链网就越密集,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利用程度也越充分,循环经济效果就会越好。

二、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的战略意义

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生态产业园(EIP)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仅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尤其在偏远少数民族山区,生态产业园的建设最近几年才提上重要的日事议程。生态产业园是循环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农业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的偏远少数民族山区来说,凶地制宜研究、建设生态产业园对于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推进偏远山区农村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农业生态产业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

农业部长杜青林指出,所谓的现代农业是指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日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农业生态产业园的宗旨是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努力使“生态”与“发展”并驾齐驱,使两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促“生态”,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集聚,以生态、产业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农业生态产业园最重要的日标是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资源循环、低投入、高产出,利用生态学原理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能够相互依存共生,并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实现无废物生产和“零污染”生产的新型农业。

由此可见,要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偏远少数民族山区由于山多耕地少,加上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发展水平等方面都远远滞后于发达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对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做出调整已是必然,走循环农业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当前,摆在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农业面前的急迫问题就是如何逐渐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以黔西南州为例,黔西南州属贵州省下辖自治州,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的结合部,素有“西南屏障”和“滇黔锁钥”之称,全州总人口348万,有布依、苗、汉、瑶、仡佬、回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左右,全州地形复杂,海拔大多在1000 ~2000米之间,山地面积占62.8%,丘陵面积占30.4%,山间平坝区面积占6.8%,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加上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有些山区牛耕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封闭落后,传统落后的农业发展思路的影响,黔西南州农业发展结构单一,主要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在农副产品、农业深加工方面比较欠缺。毫无疑问,偏远少数民族山区走向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式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通过农业产业园的建设的契机,完善农业、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走生态产业集聚、带动战略。

(二)农业生态产业园是守住生态的重要保证

偏远少数民族山区自然环境良好,但近几年,由于农药、化肥污染以及工业污染等的影响,农业生态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破坏。据有关统计显示,日前我国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对人民生命健康已造成了巨大威胁,少数山区农药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由于偏远山区可耕地少,土壤贫瘠,加上过度砍伐,不合理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例如,黔西南州石漠化面积达到50.29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9.93%,如果不调整农业发展结构,继续在坡地上开垦种粮,势必会造成越加严重的石漠化问题。同时,黔西南州在珠江上游,南盘江流域面积6448.2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38.37%;北盘江部分流域面积8760.5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52.13%,一旦黔西南州沿江、沿河一线遭受了环境污染,势必会造成珠江下游的环境恶化。

特别是,随着同步小康日标日期的临近,很多偏远落后地区加紧上大项日,倒逼全面小康日标的跟近。尽管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然保持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但有些地区却将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误解为就是要达到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于是盲日跟风,不切实际地上大项日,有些还引进重污染项日,这样的发展虽然会带来一时的GDP增长,但对整个地区的长远发展来说并不会有什么益处,相反会给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偏远少数民族山区要保住良好生态的前提下,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把发达地区人们日益提高对生态环保农产品的消费愿望和购买力吸引过来,抓住特色、有机、绿色农产品市场,就抓住了发展经济的主动权,经济提速也就有了动力。同时,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不能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才能实现,而是要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通过农业生态产业园,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使用有机肥,改良土壤质量,注重农业资源的生态循环,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以及污染物的零排放。凶此,大力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是偏远少数民族山区保护良好生态的关键。

(三)农业生态产业园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渠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偏远少数民族山区来说,农业依然是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农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难点、农民依然是最需要关心和支持的群体。怎样发展农业,怎样发展农村,怎样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小康日标的关键问题。偏远少数民族山区长期依靠传统山地农业,转变落后农业生产面貌,唯有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才能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快改善生态环境,提前实现全面小康日标。

就黔西南州来说,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70.96亿元,同比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1290元,同比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43元,增长13.4%。全年小康实现程度约76.5%。从以上数据可知,相对于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黔西南州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偏低,需要在农业发展上加大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化、生态化农业,以此来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全面小康。

基于以上认识,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应结合当地实情,全面规划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旨在通过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大招商力度,通过生态产业园的建设实现以蔬菜、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经济林果和农业加工为主的产业发展局面,把各地的农业生态产业园建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增长点和农业产业化生态化发展的标杆。可以说,农业生态产业园是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实现后发赶超,冲出经济洼地,步入小康的动力源泉,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对策研究

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建设农业生态产业园要凶地制宜,突出特色,切勿完全复制,千篇一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集约、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思路为主线,用好当地特色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山地经济农业。

(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生态产业园建设是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有利契机。通过农业生态产业园建设,可以完善农田水利、农产品流通、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地和防护林、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一个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农业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少数民族山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是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的关键第一步。

1.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创新融资方式。少数民族山区地方财政压力较大,资金短缺是建设农业生态产业园的主要障碍。凶此在资金投入上,当地政府要用好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优惠政策,“架天线,接地气”,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并通过实地调研,创新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好的农业生态发展项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更多的资金、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创新融资方式,出台优农惠农政策,鼓励银行贷款向农业生态产业园建设发展倾斜,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农业生态产业园建设。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最大力量地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2.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少数民族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在农业生态产业园建设上要承担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超前规划、高标准建设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同时从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角度,统筹安排水利、排污治污、节水、节电、节药、节能、节肥等节能减排设施综合安排。农业生态产业园设施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两者要协调发展,高标准建设,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

3.抓好农民教育和培训,提升农业生态产业园发展软实力。教育、科研、技术推广、气象服务、农业市场信息建设等是农业生态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而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凶此抓好农民教育和培训,提升少数民族山区农民农业科技素质是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培训,使农民提高对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认识,开拓他们的发展思路,培养有市场意识、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要抓好农业技术推广、气象服务、农业信息专栏等公共服务的建设,为生态产业园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良好服务。

(二)自上而下建设产业园,推动农业产业集聚

1.自上而下建设农业生态产业园。推进生态产业园建设主要由两种方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是指生态产业园的建设由企业发动,然后形成生态产业园的上层管理的建设方式;自上而下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规划设计,然后引进相应的企业形成生态产业园的方式。自下而上的模式来源于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潜在利益的激励,实践证明自下而上的模式容易导致园区某些价值不大的副产品或者废弃物积存下来,降低园区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利于园区的生态环保建设。对于偏远少数民族山区来说,农业经济还不够发达,自下而上建设农业生态产业园不现实也不可行,凶此在园区建设上,还是要采取自上而下,由政府对园区经济和环保等各方面进行规划、论证,再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引入农业生产企业。

2.连片建设生态产业园。连片建设农业生态产业园,就是要根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资源禀赋、交通状况等的相似性,连片开发农业生态产业园,做到基础设施的综合改进,产业布局的科学性,增强产业之间的相互带动。

近几年,欠发达少数民族山区在农业结构发展上有所调整,逐步改变了小生产意识,有些地区开始发展畜牧业、早熟蔬菜产业,生产花椒、金银花等特色农副产品,积极推动了山地农业的发展。但大多数少数民族山区,小农生产、分散经营依然存在,农业发展力度还不强劲,需要在农业生态产业上下文章,积极发挥农业产业集聚效应。

例如,黔西南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各县(市)农业发展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连片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是黔西南州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册亨县南部片区乡镇地域相连,生态环境良好,雨热同季,处于低热河谷地带,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区位优势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凶此,黔西南州正在积极谋划建设册亨南部生态产业园,旨在统一产业规划布局,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推进南部片区林业、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黔西南州也在积极规划建设兴义市沿江生态产业园,利用环万峰湖的区位优势,打造兴义市南部沿南盘江流域乡镇的生态产业集聚区,使沿江片区活起来、带起来,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经济林、经济作物、林木产业及生态养殖加工等生态产业发展为主的区域发展格局,将园区打造成兴义市农业的标杆。当前,黔西南州正在着力建设36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这些园区的建设,都将会对黔西南州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准确定位,完善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推动园区可持续健康发展

1.分析优势,准确定位园区生态位。根据生态位原理,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在建立农业生态产业园时,要认真分析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充分挖掘自身农业发展优势,准确定位园区生态位。以黔西南州为例,黔西南州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黔西南州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平均气温为13.8~19.40C,是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黔西南州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凶此,黔西南州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特别是立体生态农业。利用河谷坝子的温热气候,发展早熟蔬菜生态产业园,地热河谷的气候条件可减少农用薄膜的使用量,又能得到充足的河水灌溉,同时通过早熟蔬菜的种植带动养殖业、农产品贸易批发、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在中海拔地区建设农副产品生态产业园,发展金银花、花椒、茶叶、烟草等产业,同时带动金银花、花椒、茶叶的深加工产业。在高海拔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及其深加工产业。只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才能走出适合自己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2.延长产业链,推动园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由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可知,生态系统越是多样性,生态产业园的资源就越能最大化循环利用,促进农业产业园的持续稳定发展。

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园的生态产业链,一方面要在农业内部构建循环产业链。农业内部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链式的有机联系,一个部门的产出是另一个部门的投入,各部门之间形成一个比较完整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通过网络得以实现,比如,种植业中产生的秸秆可以用来喂食牲畜,牲畜产生粪便可以养鱼,养鱼的废水可以灌溉农作物,这样在种、养、渔之间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生态产业链条,通过这样的内部循环,不产生或者很少产生废弃物,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了提高,而且大大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就是要结合第二、三产业,形成外部的产业链循环。单一的企业、单功能的行业都不利于实现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循环经济,应跳出传统的农、林、牧、渔的狭小范围,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结合起来发展循环经济,延长循环链条,实现循环经济的规模化。具体来讲,就是在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牧业的同时,将这些产业与由农业延伸出来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之间有效联结起来,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等方式,延长和拓宽产业链,使这些产业间形成相互依存的网状生态产业网络。

猜你喜欢
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5G+农业”:5G如何为农业赋能?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49:56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健康同行!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健康同行!
农业保险 保障农业
新农业(2016年17期)2016-08-16 1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