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职改革试验园区的整合提升战略

2015-04-29 00:44:03鲁武霞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33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常州

摘 要 通过国家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整合提升,创新本科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对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常州高职园区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凸现出新的制度性瓶颈,迫切需要整合提升优质资源试点培养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引领全省乃至全国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园区高职院校集群发展的物理形态、产教资源共享联动的政策机制、产学研共建专业群的协同效应、与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经验,为整合提升准备了条件。整合提升的任务是举办应用技术大学,拓展本科以上职业教育,深化高职教育“常州模式”。

关键词 高职园区;整合提升;应用技术大学;常州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3-0033-05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是首批国家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和首批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面对新兴产业发展对教育、技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职教育园区已进入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其在更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逐渐凸现出新的制度性瓶颈,迫切需要整合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试点举办“应用技术大学”,引领全省乃至全国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力争成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试验田。

一、常州高职园区整合提升的主要动因

(一)服务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江苏省“十二五”期间提出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目标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1]。

2014年,江苏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647.746.7[2],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未来江苏产业结构总体变化态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产业规模逐步收缩;第二产业比重及规模相对收缩;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产业规模趋于扩张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求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2014年,江苏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194338[3],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大于GDP比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小于GDP比重。一系列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已使得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紧迫,规格层次需求更加趋高,苏南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据预测,常州市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32%;苏州市“十二五”期间减少100万低端产业工人,增加50万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总体上,江苏三次产业均存在技术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和层次缺位问题,尤其是本科以上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二)服务常州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常州市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目标为: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5%以上;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70%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包括做大做强新能源,调高调优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积极培育物联网等产业[4]。规划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8%以上,形成万亿元以上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必将带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加快发展,常州市广大中小企业将走出产业链低端,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劳动力竞争的主体。根据常州市政府规划,2015年全市人力资源总量将增加80%以上,创新创业类专门人才总量增加10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数达2500人以上;形成5万名创投风投、中介服务和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人才,累计达到50万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到2020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新增1万名;高层次现代服务业人才新增5000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达28万人[5]。

产业链推进人才链、教育链的对应演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常州高职园区整合提升优质资源举办应用技术大学,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本科以上人才,既契合常州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教育与经济、科技联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构建江苏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

江苏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发祥地和职业教育改革先行区。2014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34所;普通本专科招生44.49万人,在校生169.8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0%[6];独立设置高职院校83所,设有19个专业大类、74个专业类,专业点达2697个,基本覆盖江苏省全部产业类别。

江苏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高职教育为之提供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劳动力支持和技术支撑,需要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保障。当前,江苏职教体系的突出问题是高职层次不健全,主要限于专科办学层次,本科以上层次缺位严重,与普通高等教育间也没有形成贯通的制度交流网络。高职学制的不健全制约了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的储备,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7]。

2012-2015年,江苏试点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教育衔接贯通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探索拓宽技能型人才(中职、高职学生)升学通道 [8][9][10][11] 。但是,限于“学校制度”(限于全日制学历教育)和“招生政策”(缺少社会开放性)等因素的制约,高职生升入本科后容易脱离职教体系,致使高职整体类型与层次拓展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对江苏而言,当务之急要在实现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率先建立职业教育“直通车”、创设技术本科教育制度上有所突破。而在国家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园区整合提升优质资源举办应用技术大学,可以从学制结构、招生制度上直接突破高职教育层次束缚,促进江苏职教体系完善,又能有效缓解中高职学生的升学矛盾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四)服务人的职业发展与终身教育需要

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加速了社会职业带的右移(向更高层次演化),提升了职业岗位的技术性和复杂性,更多的劳动者需更换职业岗位甚至改变技能领域,并需要在终身教育中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终身教育已成为人们提升职业能力和终身发展的理性诉求。

江苏省提出,到2015年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12]。常州市的目标则是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教育强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2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5%以上[13]。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业活动的不断深入,人对教育的需要内容和类型将不断丰富,层次也不断提高。因此,高职教育需要树立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思维与职业发展的终身性思维,要以更高层次水平去培养具备多方位职业转换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劳动者,为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提供多次选择机会。在常州高职教育园区试点举办应用技术大学,加快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既能为劳动者职业发展提供成长通道,又能为人的终身发展提供畅通的教育渠道。

二、常州高职园区整合提升的现实条件

(一)高职院校集群发展的物理形态

常州高职园区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群集了全市5所省属高职专科院校(2003年建园时全市共有5所),其中包括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2所,省示范院校3所。园内高职院校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分别在电子信息、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制药、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方面拥有较强的实力和优势。校际之间没有围墙,开放融通、资源共享、彼此依存,建有内含34个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综合性共享实训中心(建筑面积10万M2),高职生均教学设备值达6.2万元。已建成国家级特色品牌专业2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28个;国家教学团队2个,省优秀教学团队12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9个;国家、省精品课程98门;国家、省精品教材62部;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一等奖7项。高职园区优越的院校地理位势和集群发展的空间布局,为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整合提升奠定了难得的物质基础。

(二)产教资源共享联动的政策机制

常州高职园区遵循“产教融合”的高职发展规律,突破主体、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统筹配置高职教育要素资源,推进产教资源共享和产教联动发展,全方位创设产教融合的开放办学环境。

省市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区域统筹供给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在政策、制度、资金、服务上全方位主导高职教育各建设要素向高职园区的流向与统一。统筹规划7400亩占地的常州科教城,内含教育园区5200亩、科技园区1600亩和配套生活社区600亩,既是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又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其体制优势在于最大程度实现了教育与科技结合、技术与市场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科技与资本结合。

2003年以来,在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引领、资金扶持下,省市共建融高职园区、科技园区、企业园区三位一体,5所高职、31家科研院所、732家企业、36家服务机构组成的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发布紧缺人才专业目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紧缺职业(工种),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契合度;承担公共设施建设等经费、设立实训耗材补贴等专项,累计投入33.25亿元。高职教育园区借助优质产教资源集聚共存的天然条件,大胆创新“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的高职教育办学体制,形成产教资源高度融合、产教联动共生发展的政策制度优势。

(三)产学研共建专业群的协同效应

高职园区遵循“产业→就业→专业”驱动规律与办学路径,坚持专业链接轨产业链、专业群接轨产业群的专业优化原则,构建起与常州产业集群紧密对接、就业导向充分的专业群结构体系。有面向常州五大产业的专业群31个,与常州市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有219个(专业113个)。

同时,园区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共建专业群的协同发展路径,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政校所企共建产教园4个、工程中心19个、技术服务平台40个、服务机构36家。与1836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联盟,校企共建实验室52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3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00多个。最关键的是,政府通过设立产学研专项经费与项目对接,引导研究院所和企业承担教育功能。研究院所和企业为师生提供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场所,提供兼职教师3112名、项目案例5673个;教师参与所企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校所企联合开发新专业35个,共建专业群17个,共同开发课程1550门、教材440本、实训讲义1722部,实现了校所企全方位协同育人。

(四)与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经验

近年来,常州高职园区与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的应用技术大学及相关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标准,开展师资与技术技能认证培训。其中,依托巴登符腾堡州“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班培训师资近300名;与国际权威性机构“德中教育联合会”合作建立“中德技师学院”,将德国职业技能课程融入园区教学计划;设立“大学预科班”,引入莱茵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士、硕士学位至园区院校;与柏林应用技术大学、德国F+U萨克森职业培训学院、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互派教师和学生,开展技术技能证书认证培训。前期合作所引进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招生方式、课程体系开发与质量评价,以及师资培训框架、技能培训与鉴定等,为常州高职教育整合提升、创办应用技术大学积累了重要的办学经验。

三、常州高职园区整合提升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高职教育园区创新示范

一是政策创新。面对产业升级对教育、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职园区需要从政策层面和制度体系上进一步突破,实现产学研资源的整合优化,需要用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和大教育的战略思维,实现高职专科与技术本科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是组织创新。以高职园区为基本依托推进组织创新,着力探索推进以高职教育试验区为载体实施技术本科试点项目,引领全省乃至全国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示范的新的生长点,在确定高职专科发展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园区5所高职院校为基础打造高职院校联盟,形成整体质量优势,协同开创本科职业教育。

三是模式创新。常州高职园区已形成“资源共享、集约发展、产教联动、院校协同”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高等教育改革最新趋势,迫切需要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专本一体”的思路,推进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探索“应用特色+本科底蕴”的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新途径,大胆探索“中国特色”的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顺势而为举办应用技术大学

产业链引发教育链、专业链的对应演进,在常州市“一核八园”发展格局中(“一核”指常州科教城,“八园”指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风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等八大新兴产业园区),高职教育园区的特有功能是集聚并整合优化常州产学研优质资源,为八大产业园区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劲态势为高职教育整合提升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战略空间,高职园区要顺势而为举办应用技术大学,为新兴产业积累技术技能优势、提升区域实体经济竞争力。外部适应上,要根据社会现实需求和产业潜在需求,选择园区优势专业对应培养本科以上层次职业技术人才,保持专业与产业动态耦合,解决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专业结构不对称问题。内部适应上,要充分吸收园区优质产教资源进行集约发展,优化培养模式与课程结构体系,避免专业设置过于市场刚性。要谋划试办高职本科特色专业群,为未来专业硕士及博士培养奠定基础与条件。

(三)纵向拓展本科以上职业教育

面对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外在调整,面对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完善,常州高职园区必须在新的高等教育框架下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发展,重点创新发展本科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形成稳定的本科以上职业教育制度,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之双重需要。在资源优化上,要全力整合园区高职院校品牌特色专业的优质资源,充分利用常州科教城大院大所和科技企业的优势资源,适时吸纳区域内应用型本科院校、民办学院、独立学院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内涵提升上,要锁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水准,在治理结构、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双师培育制度、中高职衔接等方面积极展开试点。力求从教育类型上先行探索中国高职教育整合提升之路。

(四)衔接贯通地方普通高等教育

现代高职教育发展必须兼具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思维与职业发展的终身性思维,常州高职园区整合提升的重要目标是形成现代职业技术教育高地和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优势,这意味着既要拓展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丰富高职教育类型内涵,又要建立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衔接贯通的制度交流网络。

目前,园区内部正在试点高职院校(2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常州大学)的“3+2”分段培养项目,探索积累培养经验,为打造职业教育成长阶梯、架构高等教育立交桥作积极的准备。下一步的重要任务就是构建虚实结合的“应用技术大学”,从学制结构、招生制度等方面,突破高职教育内部的纵向层次束缚,拓宽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衔接通道,从而缓解中高职升学矛盾和就业压力,并为人的多样化学习与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

(五)深化高职教育的“常州模式”

一要深化“统筹集约、产教融合”的区域高职发展理念。通过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统筹配置和有效管理,促进财政、政策、信息资源向高职领域有序流动;通过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破解分而治之的行业体制壁垒。

二是开辟“吸附催化、共赢共生”的资源共享新路径。以提升教学资源禀赋和资源效益为目标,突破单一的学校资源依赖,运用市场手段吸附社会资源,保持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新鲜。针对产学研的不同运行规律,为校所企提供资源共享的大平台,加快资源催化反应,产生教学资源的核聚变和核裂变。以需求共振促进彼此能量循环,以利益镶嵌达到彼此协同进化,使其从静态的“空间共处”走向动态的“利益共赢”,实现彼此“共生发展”。

三是建立“同频对话、供需依存”的协同育人新机制。通过刚性制度和柔性政策保障,明确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的责权利关系,依托科教城平台开展同频对话,实施能力导向的协同教育模式,共同维护区域高职教育质量。通过优惠政策、财政支持、项目牵引以及缔结协议等,形成目标交集,产生利益共振,结成相互信赖依存关系;建立基于差异化需求和优势互补的目标衔接机制和紧密的供需机制,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衔接。

四、常州高职园区整合提升的预期突破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在构建“应用技术大学”的顶层设计上,可分阶段确立一些跨学校的区域标准,共同走向一体化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园区整合提升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第一步,就是在高职教育园区专科学历层次的基础上,选择基础条件好、社会急需的专业或专业群,整合各校优质资源,通过合作提升举办本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颁发学士学位文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和办学积累,可以考虑未来举办专业硕士教育(如工程硕士等),逐步形成包括中等专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科、研究生)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除此之外,通过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整合提升而构建的应用技术大学,有望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上取得历史性的创新和突破:一是整合园区内高职专科院校的强势专业和常州大学本科院校的学科优势、常州科教城的技术优势,实现高职教育园区内部“资源共享、集约发展、产教联动、院校协同”的整合提升效应;二是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外合作”的“1总校+N分校”应用技术大学组织构架和办学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三是教育管理权从政府高重心向应用技术大学(总校)低重心转移,从“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相统一”向“政府、非政府组织联办,总校管理、分校办学相分离”转变。

参 考 文 献

[1]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苏政发[2011]22号.

[2][3][6]江苏省统计局.2014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http://www.jssb.gov.cn/tjxxgk/xwyfb/tjgbfb/sjgb/201502/t20150217_254151.html.

[4][5]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常政发[2011]18号.

[7]鲁武霞.职业教育的阶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4.

[8]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Z].苏教高[2012]5号.

[9]江苏省教育厅.公布2013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Z].苏教职[2013]20号.

[10]江苏省教育厅.公布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Z].苏教职[2014]20号.

[11]江苏省教育厅.公布2015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Z].苏教职[2015]23号.

[12]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苏发[2010]11号.

[13]中共常州市委.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常发[2011]4号.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y integrating and enhancing the experimental areas of state-owne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ng the mod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A new institutional bottleneck appears in cultivation of technicians with high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Park in Changzhou. Therefore, it is of necessity to cultiv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by integrating and enhancing excellent resource pilot so as to lead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Jiangsu Province, even all over the country. Such premises for integration and enhancement as follows have been made: the physical mode of cluster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Park, the policy mechanism of shared linkage of industry-education resources ,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cooperation specialized group, the experience of co-operation with European applied technical universities. The task of integration and enhancement is to open Applied Technical University, to exp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s and to deepen Changzhou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park; integration and enhancement; applied technical University

Author Lu Wuxia,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of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of 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常州
常州的早晨
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3:52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8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7:54:07
探究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模式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未来规划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08:40:14
应用技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践体系改革
科技视界(2016年4期)2016-02-22 12:12:18
“数字常州”架起“瞭望塔”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