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乡愁:清代江苏书院里的自主研读

2015-04-29 00:44:03陆锋磊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35期
关键词:南菁山长学子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主要任务必然指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新一轮课改目标时指出:“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育实践中,我们苦苦寻觅着涵养自主精神、提升自主能力的路径,然而追求应试效益的班级授课制、抱紧了不肯放手的教学习惯、喂久了不会觅食的学习方式,成了禁锢学子自主发展的“紧箍咒”。

“书院之真正的精神惟自修与研究”,胡适曾经这样提炼过书院教育的智慧。现代教育面临的种种烦恼,在传统教育那里也许早就得到化解,然而专注于变革与重建的我们,有多久忘了回顾“乡土”教育智慧的默默启示?

一、传承与改良:清代江苏书院中三个自主研读范例

胡适指出:“书院之真正的精神惟自修与研究,书院里的学生,无一不有自由研究的态度,虽旧有山长,不过学术上之顾问,至于研究发明,仍视平日自修的程度如何。”[1]历代书院的“自修”,有以下共识——其一,以“学规”“会约”作为严格的监督制度。例如朱熹拟定《白鹿洞书院揭示》,详细规定了“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其二,以“会讲”“问难”的方式,张扬学术自由的思想,培养学子的批判精神。书院邀请持不同学术见解的大儒同时讲课,互相辩驳,如朱熹张栻的岳麓会讲,“二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日夜不能合”“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2],可见学术争鸣之激烈。其三,以“学友切磋”“以友辅仁”等学习活动支持自主研习走向持久深入,书院里生徒、师长长期聚居于僻静山乡,便于相互砥砺志向、切磋学问,同归于善。

江苏书院因为能革故鼎新,弘扬时代精神而领风气之先。据《古代书院史资料》记载,清代江苏书院兴复、新建总计达253所,随着赣籍、皖籍学儒大量入苏主掌或执教书院,江苏再次成为全国学术与教育中心,“自修为主、指导为辅”的治学方式,也发生了衍变与创新,其中“日记学习”“月课促读”“课艺点评”等关怀全体、尊重个性的教师指导下的自修方式各有所长,值得细细品味。

1.关注自主研读的过程与心得:苏州紫阳书院的日记学习法

紫阳书院始建于1713年,是晚清四大书院之一,沈德潜、钱大昕、段玉裁等饱学之士齐聚紫阳书院,紫阳书院一时成为乾嘉学派的大本营。

“日记学习法”是紫阳学子最重要的研读方式。书院要求学生每天“记日行何事,接何人,存何念,读何书,吐何论……”以便“查实录,定赏罚,登记考核成绩”。又要求分经、史、古今文、杂著四类记读书日记。例如“读经书类日记”,记“诸生每日看某经某书,自某处起,至某处止,必潜思玩索,身体力行。凡有所得,即记于是日课程之内。”每个学生每天要记两种日记:行事日记和读书日记。行事日记主要记录每天的学业进程,强调学习的自律、自治;读书日记主要记录读书的心得与疑惑,强调学习的自省、自悟。

“日记学习”意义有三:其一,学子通过查看日记,可以对自己的进步与不足、疑虑与收获有过程性的认识,并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熟读精思、切记体察。其二,教师通过批阅学习日记,深入了解学子每天学习的进程、功夫、收效及问题,并据此作出详尽而有针对性的批注。其三,山长或讲席每隔五天与学子作当面交流,针对他们性情、学识的差异来传授法门和路径。龙门书院山长刘熙载每五日批阅、询问,就学习日记“与学生辨析辄至夜分,虽大寒暑,衣冠冲整,无惰容,历十余年如一日。”值得一提的是,师生当面交流读书日记时,均需穿戴严整,神态恭肃,充满了仪式化的肃穆气氛。书院还把读书日记中的心得加以整理,汇编成册,刊印成书,如苏州图书馆藏《学古堂日记》两册,所刊内容便是学生读《尔雅》的心得日记。

在今天的校园里,教师苦心孤诣于研究教材、教法,少有精力体察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心得;学生蒙昧灵性地默诵“秘诀”,苦练“真题”,极少反省困惑与收获。“日记学习”提醒教与学都应该越过课堂与课本的边界,确保提供更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细细思悟,确证自己每天的学习成果、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比讲授、训练也许更能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效能感和自我成就感。

2.以考课引领与调控自主研读:江阴南菁书院的月课制度

当考试成了现代教育的常态,应试取向自然就成了教与学的常态:教师教考,学生学考;凡考的必教必学,不考的少教少学甚至不教不学。这是令整个社会头疼的现代教育病。

古时的书院也有考试,但非常讲究考课的频率、方式与命题。“考课”是清代书院通用的方法,不过南菁书院的考课更关注如何为治学、修身服务,对自主研读起着引领与调控的积极作用。从考课频率来看,南菁书院主要采用“月课制”,所谓“日有读书行事之记,月有通经博古之课”“每岁一甄别,而进退之”[3]。值得关注的是,递交的考课文章先是每月两篇,后变为每10天一篇,然而山长发现,一个月要求学生准备三篇文章,就减少了自主阅读与记录日记的时间,最后又减少到每月两篇。再看考查形式,据学生钱崇威的回忆:“课卷(即作文)每月一次,由山长命题,三天内完卷。每个作文题都有指导,促使学生到藏书楼钻研参考书籍,畅思路、助写作。”为激励学生潜心学问,书院还选取学生月课优秀之作刊印成文集,如《南菁讲舍文集》《南菁札记》《南菁文钞》等等,以此宣扬勤奋自励、持志居敬的自学功夫。

书院以月课试题引领学术方向,调控学习策略。例如钱大昕“课经”之题强调读经应当博观约取,读有自悟:“太学石经,昉于汉代,五经、六经、七经,一字三字,说者各殊,能折其中欤?”“课史”之题引导读史要深入探究,独立批判:“史家之有述赞,昉于龙门,而班氏因之,小司马讥述赞为未安,果何所见欤?”南菁书院的兴盛期正是民族蒙受屈辱的时期,书院逐渐引导学子走出逼仄书斋,思考现实问题,寻求救国良方。因此月课大量出现“问抵制洋盐进口之法若何”“各国产煤铁考略”等切中时弊的论题。光绪27年编刊的《南菁文钞》中的选文大多是《外国理财不主节流而主畅流论》《问五口通商以来时局凡几变》一类指陈世务、辞气激宕的文章。

3.强调尊重差异的个别交流:南京钟山书院的课艺点评

学子对考课论题的书面解答,称作课艺。课艺作品彰显了优秀学子自主研修的成果,成为书院学术水准的重要参考。清代书院非常重视课艺集的出版,有《南菁讲舍文集》《南菁文钞》《诂经精舍课艺》《格致书院课艺》等传世。课艺作品由山长、讲席精心批注点评,以此作为启发教学、个别交流的重要方式。

南京钟山书院的课艺点评堪称典范。例如潘宗鼎《君子固穷》所得评点为:“寓牢骚于温厚,托情抱于芳菲。短调长歌,低徊欲绝。然明珠必耀,幽蕙自馨,保此清寒,勿辜吾意。……”杨彦昌《君子固穷》所得点评为:“无一笔不曲,无一语不深,无一字不雅。气味馚馥,深思幽微,直是散体文妙境。此文不特文字好,并见志趣亦好。真能固穷之士也,愿守此终身,不负厚望。切属!切属!”

两则课艺的评点具有以下共性:一是以带有浓重文学色彩、充满深切关爱的笔触,展开真诚的对话;二是重在褒扬课艺习作的文质兼美,热情地激励应坚持的方向;三是强烈体现了道德教化的渗透,反复叮咛,砥砺气节。同时,两则点评又尊重差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潘生写的是韵文,所以教师点评以四六文的骈偶笔法回应,措辞典雅;杨生写的是散文,因此点评骈散结合,用语平易亲切。通过点评文字,我们可以推测潘生有怀才不遇之悲恻,所以师长以“明珠必耀,幽蕙自馨”宽慰,担忧其在逆境中难以坚守初心,所以叮咛“保此清寒,勿辜吾意”;相比之下,杨君志趣高远,意志坚定,因此师长点评重在告诫要“终身践履”,并以“不负厚望”表达期许。

二、垂范与影响:书院导师在自主研读中的积极影响

导师是书院的灵魂,课程的品质、品位,教育的气度、高度,都由他们的人格与学养决定。钱穆曾告诫新亚书院的学生:“课程学分是死的,分裂的,师长的人格是活的,完整的。你应该转移自己目光,不要仅注意一门门的课程,应该先注意一个个的师长。”[4]可见师长的影响力之巨。

1.垂范是最经典的教育

历代山长往往终身在书院传道授业,以一辈子的身体力行来身教垂范。姚鼐一生从事书院教育40年,主掌钟山书院26年,他的教育思想是与自身的治学经历是黏连在一起的,“义理、考据、辞章”的融合,既是他治学为文的原则,也是他的教育宗旨。钱大昕任紫阳书院山长达16年,最终卒于书院,以毕生的治学修为,既造就了乾嘉学派的繁盛,也为书院学子立一精神标杆。

如果教师整天考虑的是职位升迁、待遇优劣,焦虑于考核评价、人际关系,奔波于名人课堂、报告演讲,他可能就没有兴趣、精力和学生“厮混”在一起,不可能赢得学生的仰慕与追随,也就永远不可能出现神圣庄严的教育“道场”。

2.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感召学生

古代书院是师生共同的生活场所、精神家园,历代名儒于乡野创办书院,薪火相传,身死无憾;学生因仰慕大儒的人格、学识而终身追随。“道在深山,学在民间”,山野间充满着宗教氛围与精神气质。书院里日常的生活,就是修身治学,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他们朝夕相处,同学习、同游乐、同生活,可谓其乐融融。唐文治回忆南菁书院的生活:“春诵夏弦,读书露坐,讨论经史疑义,滔滔辩论。得一新知,相与欢笑为乐。”吴稚晖在《寒崖诗集序》中回忆入南菁第一天谒见山长黄以周,见其座上铭刻“实事求是,莫作调人”八字,从此成了吴稚晖一生的“信仰”。导师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彰显着学问道德。

治学精神的培养、学习方式的优化,并不是通过课堂里的讲授获得的,只能是在受到教师的思维方式、治学精神的感染、影响,并在长期的模仿与践履中习得、悟得。应试重负下的学习,其积极性容易挫伤,校园应当像书院一样,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充满着展示与分享的快乐,燃烧着互相支持、相互砥砺的温度。

江苏书院对于自主研读传统的承袭与改良,是“乡土”教育的丰厚遗产。传统的力量,就在于她多姿多彩而不定于一尊,值得我们用心聆听、体悟与回应。今天,我们中的很多人言教育必称美欧,在东西方教育文化的搏弈中充满着自卑与拙劣,我们忘了乡土教育的高贵血脉与高远智慧,在求变与重建中找不到安顿身心的根基。不妨站在现代教育的高度,审视“乡土”教育的智慧,正因为有了距离,有了新的视野,必然会有新的体悟与回应。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15.

[2]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953.

[3]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12.

[4]钱穆.新亚遗铎[M].北京:三联书店,2004.2.

(陆锋磊,江苏省天一中学,214101)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南菁山长学子
五育并举理念下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实施研究——以南菁实验学校“学做南菁人”体系为例
青年心理(2021年28期)2021-05-23 13:20:32
苏之韵
无题
Reasons Behind the Destruction of a Woman’s Dream: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Elisa Allen in The Chrysanthemums
杏林组曲·学子赋
黄河之声(2020年22期)2020-03-16 03:41:00
传承传统文化涵养爱国情怀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七届“风筝节”活动掠影
江苏教育(2019年43期)2019-07-15 07:39:32
平江县率先在湖南省全面推行“山长制”
林业与生态(2018年9期)2018-02-20 20:36:02
福安市率先开展一重山森林资源“山长制”绩效管理
福建林业(2017年6期)2017-04-09 06:38:18
今朝学子喜登攀
岭南音乐(2016年5期)2017-01-17 07:44:54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