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要切实重视养殖环境的控制

2015-04-29 00:44张建国王民敏刘继承
家禽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染源病原畜禽

张建国 王民敏 刘继承

中图分类号:S8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85(2015)04-0003-03

近几年来,国家为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实行了最严格的强制免疫、扑杀等措施,但从防控效果看,情况并不理想,病越防越多,而且有加速蔓延之势,口蹄疫、禽流感、蓝耳病等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和流行,疫情形势变得异常严峻。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经过大量地调查和分析,认为现阶段以强化免疫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有限,已不能完全达到控制疫病的目的,要想控制和消灭重大动物疫病,必须在环境控制上得到重视,加强治理,构筑牢固的环境屏障,阻断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1  目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分析及环境控制的必要性

大家知道,任何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同样预防、控制也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环节进行。我国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行以强制免疫为主,包括扑杀、消毒灭原在内的综合防控策略,一方面通过对病畜的扑杀,消灭传染源,防止病毒的扩散和蔓延;另一方面通过免疫提高动物的特异性免疫力,保护易感动物。这一防控策略曾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时过境迁,随着养殖大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防控效果对环境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强调保护易感动物、消灭传染源的防控方略对疫病的防控已不能完全奏效。原因有:

一是目前条件下无法彻底消灭传染源。我国是一个养殖业大国,但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管理相对落后,大量引种,盲目调运,流动频繁;无害化处理实施不彻底,病死动物随意丢弃现象大量存在;有疫不报,私自治疗,在频死前紧急出售或贩运现象,造成异地传染,另外由于地域面积大,疫病种类多,发病的绝对数量大,受地方财力制约,也不可能全面大量扑杀。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消灭传染源只是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措施之一,对防控社会宏观领域重大动物疫情暴发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个体动物防疫作用有限。

二是生产的无序化,使疫病传播途径更加复杂。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除直接接触传染外,还可以多种方式间接传播,传播途径本来就很复杂,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宿主谱广、危害性大、净化难,但受当前生产无序化影响,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表现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防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防疫法制观念淡薄,“重养轻防”,消毒不严,畜禽粪便随意乱倒,病死动物尸体随意丢弃,或将病死畜禽非法贩运谋取暴利等,人为导致病原扩散和传播;养殖场(户)缺乏规划,随意建场,特别是各地所谓的“专业村”、养殖小区、超大型养殖场,由于养殖密度大,设施设备跟不上,防疫条件不达标,导致疫病大面积快速传播和流行;大量畜禽及其产品长途调运以及候鸟迁徙等因素,加之人流、物流频繁,交易活跃,很可能将病原长距离携带,将疫病传播到各地;经费短缺,监测诊断手段落后,对病原携带者或潜在发病动物不能及时确诊,科学处置,导致病原扩散等。

三是疫苗免疫对保护易感动物作用有限。疫苗免疫是当前国家疫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主要措施,各级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实行了100%的强制免疫,但事与愿违,免疫后发病常常见到,为什么?原因是人们还没有完全树立起“生物安全才是第一道防线,疫苗免疫是最后一道防线”的防控理念,还处在过去“打防疫针”的防控模式上,对环境的控制重视不够。事实上,疫苗免疫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病毒毒力、母源抗体、动物本身的营养、饲养环境、健康状况、免疫程序、疫苗质量等,对动物的群体保护率绝对达不到100%,一般只能达到70%~80%左右,免疫抗体水平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会高低有别,这样在外因的影响下发生“短板效应”,发生疫病,就是免疫抗体合格,抗体滴度较低的畜禽在外界强度的攻击下也会导致免疫失败。因此,政府采取集中免疫注射的方式,只能提高群体的免疫力,减少动物发病,缓解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但对疫病防控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无序化的生产,使得内外养殖环境恶化,大量病原长期存在,形成永久性疫源地,免疫接种,不会杀死病毒,而且频发接种,还会使畜禽生产性能下降,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加速病毒的逃逸变异,形成恶性循环,加之场内隔离不好,消毒不严,饲养密度高,只要有“星星之火”,疫情便可以快速在场内传播,继而向附近扩散。这也就是很多养殖户虽然十分重视免疫接种工作,该免的都免了,该用的都用了,但还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从理论上讲,控制传染病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控制住疫病,但是它们三个之间是互为关系,相互影响的,要想切断任何一方都不是容易的事。环境控制就是在无法彻底消灭传染源、疫苗的免疫保护率达不到100%、病原传播途径更加复杂化、多元化以及各项防控措施失灵的情况下,通过规范化生产、隔离、消毒灭原等措施,全面控制和优化养殖环境,减少病毒存活量,建立环境屏障,杜绝病原传入,来实现疫病控制的。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对当前疫病防控工作很有必要,也是诸多措施中最为关键的和有效的。

2  环境控制的方法、内容和主要措施

养殖环境的控制要本着有疫不扩散、无疫不传入的原则,实现病原的减量化和非传染化。在具体实施中,除做好本单元养殖环境(即小环境)的控制外,要重视整个社会养殖的大环境(即养殖单元外的公共环境),实行“大、小”结合,内外兼顾,综合治理。

2.1  对单元养殖场小环境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1  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要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规定进行选址建场,场址应离开交通要道、居民区、医院、屠宰场、垃圾处理场等有可能影响动物防疫因素的地方,山区、沟域等具有自然隔离条件的地方是最理想的场址;场地周围要有隔离区、隔离墙和绿化带;场门口建立消毒池和消毒室;场区的生产区和生活区要隔开;净污道、各功能室分开,形成独立运作的隔离空间,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建立隔离圈舍;畜禽舍要防鼠、防虫、防兽、防鸟;生产场要有完善的垃圾排泄系统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坚决杜绝随便利用自己的方便而不规划、不布局、随意建场的行为。

2.1.2  要贯彻“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方针,避免引进患病和带毒动物  引进种用动物要慎重,绝对不能从有疫情隐患的单位引进种畜禽;新引进的动物要执行严格检疫和隔离观察制度,确属健康的才能混群饲养,避免将疫病带入。

2.1.3  建立和遵守完善的规章制度  要针对防疫工作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隔离制度、采购制度、中转物品隔离、消毒制度等规章制度并认真实施,杜绝人员、车辆、畜禽等的频繁流动,切断一切有可能感染外界病原微生物的环节,实行封闭式生产、标准化管理。

2.1.4  加强消毒灭原和无害化处理  对环境、污物、场地、器具等要运用科学的消毒方法和消毒药物,按照严格的消毒程序和消毒方式,定期不定期消毒,对出猪(禽)台、产房等重污染区,要实行严厉甚至严酷的消毒方法,确保消毒的彻底性。对场内外、圈舍内的污物、粪便以及病死动物进行严格规范的无害化处理,积极开展防鼠、灭蚊蝇工作等,降低病原的存活量和传入机会。

2.1.5  重视动物福利,创造适宜的养殖内环境     要坚持健康养殖、清洁生产的发展理念,重视环境的载畜量和宜居性。保持适度规模,充足空间,降低饲养密度,不可极限饲养;完善设施设备,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生产设备,做好防寒保暖、通风换气、消毒和粪污处理等,减少应激,改善内环境。

2.1.6  加强疫病监测,提高诊治水平  饲养员每天要对畜群的精神状况、粪尿、吃食等情况勤观察、勤检查,对可疑发病畜禽要及时隔离,进一步检查,确诊为重大动物疫病的,要及时上报,及时处置,严禁不报、瞒报和私自治疗。对一般疫病要坚持保健和对症治疗相结合,合理用药、科学用药,提高治愈率。

2.2  对大环境来说,主要是运输流通、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环节的控制和养殖行为的规范化控制。大环境不同于小环境,它不隶属于某一特定个体的环境范围,因其公共属性,没有受到重视,是环境控制的薄弱环节,也是重点环节,这方面主要靠各级政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来推动。

2.2.1  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疫病防控重要性的认识和环境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领导要树立起健康发展理念,抛弃“重发展、轻监管”、忽视自然规律人为盲目发展的不科学行为;对广大群众要树立起“安全关乎你我他”的思想,全民动员,相互监督,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从业人员行为。

2.2.2  进一步完善、细化涉防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根据环境现状,对现行涉防的法律法规在某些方面不明了,操作性不强、不突出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细化、强调,要通过严格环评、重视设施设备的装备、从业者的资质等方面,提高养殖门槛,解决“谁都可以进、谁都可以养”的低门槛问题,明了对违法者加大处罚的明文规定。同时各级防疫监督部门,要切实拿起法律的武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强化监管,从严执法,对违法者从重处罚,违法一起,查出一起,追究一片,进一步提高法律的震慑力,逐步净化社会养殖环境。

2.2.3  加大环保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政府的扶持力度  对一些实用的环保养殖工艺、技术、设施设备要及时推广应用,对一些确实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养殖户,政府应通过信贷、质保、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在资金上重点扶持,应用环保技术组织生产。

2.2.4  加强科研和技术交流  对制约环境控制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和环节,要加大投入,积极研发和技术交流,尽快推出一些实用高效的技术和设备。对无害化处理难的顽疾,要积极探索、试点,建立适合国情的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

3  小结

针对当前养殖生产无序的混乱状态,传染源无法彻底消灭,疫苗免疫不能完全得到保护,加之养殖环境的恶化,传播途径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以强化免疫为主的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已显得力不从心,以治理、改善养殖环境着手,加大环境的控制力度,实现病原的减量化和不传入化,是突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制约瓶颈的重大措施,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加强。当然,环境的控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全社会要加强领导,形成共识,加强合作,积极科研攻关,从细节做起,内外兼治,同时要与消灭传染源、适度免疫接种相结合,突出重点,综合防控,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猜你喜欢
传染源病原畜禽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多胚蛋白酶 高效养畜禽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