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
1926年2月15日,上海街头,来往行人从报童手中接过的是一份从未见过的“新奇”刊物。九开本、西历纪元、欧式花边……最惹眼的还是封面:身着传统碎花袍子的女郎手捧一束玫瑰,侧身微笑,看向一边。
封面下题一行小字:“胡蝶恋花图”;封头印着两个美术体大字:“良友”。
胡蝶是谁?1926年的胡蝶,只是由著名戏剧家洪深主持操办的上海中华电影学校中的一名学生,从1925年开始,出演过《战功》《秋扇怨》等几部影片,但除了在学校范围内“最美校花”的名号外,还仍未被更多人所识。
“胡蝶恋花图”是胡蝶第一次成为封面女郎,这天也是《良友》第一期面世。
除了在繁华大街叫卖的报童处,没有任何书店或邮局可以买到这本杂志,它的首期却卖出了7000份——这个数字在当时的出版史上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标记。
“1930年,一个中国的罗曼史。”——在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子夜》原稿中,茅盾拟下了这样的副标题。
这份先于中国的罗曼史而生的《良友》画报,在以后的近20年中,先是以它的精神气质,逐渐成为上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华人界最具影响的刊物代表;后又因战争戛然而止,成为了中国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深远证词。
《良友》女郎:浮华时代的表意符号
胡蝶是谁?在1926年成为《良友》的封面女郎后,答案一再被改写。
登上《良友》画报封面之后,胡蝶的电影银幕生涯开始风生水起。出演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成为当时最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直到在1933年获得“电影皇后”的稱号。
在1944年蝉联了“中国电影皇后竞选”冠军的名号后,胡蝶再登《良友》封面。
不再是初次登临时传统的袍子、温顺的眉眼,此时的胡蝶就是十里洋场的缩影。在这期名为《春郊试马图》的封面上,已具巨星风范的胡蝶穿着干练的黄色短袖衬衫与白色裤子,一手牵着马匹,一手拿着高尔夫球杆,《胡蝶恋花图》时的“新鸳鸯蝴蝶”感已经一扫而空,西式的摩登女郎式性感已经明确地融合进了东方的民族面孔,而像马术与高尔夫这样的绅士阶层生活也与《良友》塑造的都市新女性形象息息相关。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女性身体形象的公众表现一直与色情直接挂钩,不论是首开女性肖像照作为封面的清末名妓小报,还是只有风月场中的女子才能“抛头露面”的社会认知。《良友》画报开创的先端是,不论女影星、女学生或者是社会名流,她们在封面或内文中出现的形象不仅是外貌和性别,那些直视镜头、目光大胆的背后,是女性已经成为城市生活构建者的一部分,那些海派摩登形象与女性自身生活的丰富程度直接挂钩。
她们收紧的旗袍、流行的妆容、都市生活的态度,正是那个时代最传神的表意符号,是中国开始进入城市时代的“现代化”进程本身。
与如今的封面女郎相比,《良友》的封面女郎里,有干练飒爽的胡蝶,有满腹心事的阮玲玉,有宋子文夫人的婉约富贵,有宋庆龄穿洋装的仪容,却没有统一订制的锥子脸和欧式双眼皮,在审美的进程里,这是一场大腿打败媚眼的胜利。
罗曼蒂克消亡史
可惜,战争没有让《良友》的浪漫变成中国人审美的长久指南。
上海“八一三”事变后,《良友》的封面人物一连数期换成国共抗战人物,除了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外,还用过朱德的一帧照片。
复刊后的《良友》始终在寻找政治与审美的平衡点,于是在“新良友”封面女郎的照片上,美人身着戎装,目光坚毅,马匹和高尔夫球杆换成了刺刀,背景是风云翻卷的苍茫大地。
从此以后,中国人的生活志和时尚观一再被改写,《良友》style的矜持和欲语还休一度成为纸醉金迷的符号,它还来不及告别,就说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