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在百度的“孝吧”里,两拨人总是在掐架,畅孝道者和反孝道者打得不亦乐乎。
“百善孝为先”,如果有人表示一点儿嗤之以鼻,便可能招来唾骂:不孝肯定人品有问题。父母生下你,你有什么理由不孝?
另一边,打开电视,“孝”也是一个重要主题,从《常回家看看》到《时间去哪儿了》,从2015羊年春晚到各种综艺节目,你总能看到母慈子孝、合家团圆的美好画面。
声嘶力竭的呼喊、声泪俱下的感动,那画面太“美好”,说实话,让我不太敢看。
总是很难说清子女与父母之间情感的归属,孝吗?若孝是如今这个样子,显然不是。施舍与回报,孝所倡导的无私奉献,恰恰隐含着大量自私的需求:服从以及牺牲。以养育之恩作为“筹码”,以传统道德作为“绳索”,孝以行为方式的规范绑架了下一代的三观。
价值观冲突是两代人之间的常事儿。孩子说:东西不能用了,扔了吧!父母说:旧了还能用,总比花钱好。乍看上去像是节约不节约的小事,但其实不然。孩子希望少量金钱的支出可以换取生活质量,防止将有限的精力纠缠在无意义的生活琐事里,在他们眼中,时间可能更紧要。父母叫嚣着:太浪费了,看不到自己浪费的大把时间,因为在他们眼中,时间不算成本。
大多数子女当然会直接顺从了事,毕竟无伤大雅,纠缠又会继续浪费时间。但到了自我人生的抉择时,不纠缠可行?就看现在关于结不结婚以及生不生娃的讨论热潮以及相关产业的兴起,便知一二。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父母给予了子女生命,单这一件就足以凌驾在所有理由之上,拒绝被反驳。生物为种群的繁衍创造了繁殖,但人们却常常心存希望,子代要付出同样的回报给自己,或者要子代延续下一个自己,或更好的自己时才觉心安。当三观发生冲突时,用亲情绑架彼此几乎成了所有家庭的通病,报答养育之恩左右着大多数子代的人生抉择——
为了陪伴父母,子女牺牲了去遥远国度里更好的生活状态与职业前景,或者行走世界探寻人生的可能,只为了一句“父母在不远游”。
为了回报父母,子女在婚内偷偷算计着如何瞒着对方给自己爸妈一点儿钱,因为爹娘才是“亲生的”。
为了成全父母的期盼,子女拼命挤进大城市,把自己历练成凤凰男、凤凰女,便可以在每年春节回家时包装好自己,給父母长长脸。
……
有多少人笑语盈盈地和父母亲戚交流,然后在内心深深地鄙视?当一切成全、服从与牺牲都是伪装出来的,那无疑很可悲,但更为可怕的是,观念真的在遗传:理所当然地婚内瞒骗只因为父母才是自己人;春节回家甩开膀子花钱只为了证明自己混得不错;不想去得太遥远,因为未知太多,没有父母作为后盾也就没了安全感。
当孝成为“老”与“子”之间唯一的联系点,母慈子孝的背后,全心全意失去自我奉献的父母,难道就不是被绑架者?价值观是自己的选择,谁也别影响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