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戈洋
神舟飞船从我的家乡升起,策克口岸架起中蒙友谊的桥梁,千年胡杨更彰显着生命的不屈,这就是我的故乡阿拉善,位于内蒙古最西部。对于这片土地,人们常用“三个最”来概括:这里拥有内蒙古最辽阔的土地;这里是内蒙古人口最少的盟市;这里是内蒙古生态最脆弱的地区。
但这里却被称为苍天圣地阿拉善,说到这里也许你们会好奇,这“三个最”和“苍天圣地”有什么关系?因为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景观。因为特殊的生存环境,铸就了阿拉善特有的风格和品质。也让阿拉善孕育着一个梦想,一个关于生命理想的梦想。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两个故事,两个普通阿拉善人的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医生。生活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腹地——庙海。那是一个只有45人的小嘎查,可是他们却分布在方圆3860平方公里的沙海之中,那里没有稳定的手机信号,想要通话要爬到最高的沙脊上。那里也根本无法修油路,到现在为止,进出的交通工具只能是越野车和骆驼。听嘎查里的老人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牧民们突发个急诊只能往100多公里外的卫生院送,可如果病情危急这100多公里的漫漫沙路就是阻隔生死的奈何桥。当年,嘎查里一个跟医疗队学习过几天的毛头小子,主动承担起了嘎查医生的重担,对于医学知识近乎一张白纸的他,从头学起,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成了嘎查里最早的医生,也是30多年里嘎查唯一的大夫。大漠戈壁里的嘎查医生是个苦差事。巡诊一次短则二十几天,长则三四十天。冬季严寒,夏季酷暑,更不用说春秋四起的风沙。当年的毛头小子,如今已是60多岁的老人,他自己也说不清走过多少路,翻过多少沙山,摔过多少跤,诊治过多少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曾经半个小时就能轻松爬过的沙峰,如今两个小时都难翻过。但他知道,只要病人需要,他就会背起十几斤重的出诊箱风雨无阻、随叫随到。这个始终心系牧民健康的老人就是“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安福久。
他的儿女们想让父亲早点退休到镇里养老,可他觉得不能辜负牧民的期望,还要留一留,这一留又是三五载。从医30多年,安福久自己的老妈妈也已经85岁高龄,因为条件艰苦无法照料,只能送到城里的敬老院,每年都是聚少离多。80多岁的母亲,60多岁的儿。都是双鬓斑白的老人,却远隔千里大漠。每每母子相聚老妈妈的眼眶都会湿润。但为了身上的那份责任,安福久只能把尽孝的时间一推再推,因为那份责任不仅仅只是15户45口人,更是在大漠深处对于生命理想的坚守。
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老人,他的梦想简单却不平凡,说他简单因为他只是种树,说他不平凡是他种活的每一棵树,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去过额济纳旗黑城的人,都会被黑城古遗址的苍凉和孤寂所震撼。就在黑城遗址西北角的沙漠里,一片由梭梭和红柳组成的戈壁绿洲正在逐年扩大。这片23000亩的绿色城墙阻挡了风沙对黑城的侵噬。苏和老人——就是这片绿洲的守护者。一排破旧的小平房是苏和老两口的家,狭小的室内空间、简陋的家具摆设,连照明也经常要用蜡烛。蔬菜和肉食不好存放,他们的一日三餐多是白水煮面。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很难让人联想到苏和曾是阿拉善盟政协主席。退休后他没有选择在城里安享晚年,而是不顾家人的反对,带着老伴儿来到荒无人烟的黑城脚下,扎根荒漠迎酷暑,披冷月,斗风霜,为的只是力退沙荒!10年努力,一行行梭梭在黑城脚下茁壮成长,一点点绿色不断延伸。黑城遗址周边已经形成了长约3公里、宽500米的绿洲,苏和亲手种下的梭梭苗已经达到了3万多棵。
两个普通阿拉善人的故事讲完了。他们都是我曾经采访过的阿拉善人,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有的只是普通阿拉善人的坚守与执着。平凡孕育伟大,简单彰显崇高。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用生命理想的中国梦,铸就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感到庆幸、感到荣耀,因为我可以用镜头和笔触去记录,记录最美乡村医生安福久对生命的守望;记录时代楷模苏和对绿色的执着。
(演讲者单位:阿拉善盟广播电视台)
编辑:赵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