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时空观浅析

2015-04-28 21:54刘冬冬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5期
关键词:转向认识论时间

刘冬冬

摘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认识问题,他发动了一场认识论层面上的哥白尼革命,给人类的认识来了一场翻转。由以往人的主体认识去符合外部世界转变成外部世界符合人的主体认识形式是这场革命的主要内容。为了详细证明这个观点,康德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先验感性论就是康德进行论证的第一步。

关键词:认识论;时间;空间;转向

一、何为先验感性

康德认为人的知识分为感性和知性两个主干,对象通过感性被寄予认知主体,通过知性被认知主体思维。感性,包括时间和空间,在康德这里属于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一种知识以什么方式以及通过什么手段与对象发生关系,它与对象直接发生关系所凭借的以及一切思维当作手段所追求的,就是直观。”感性就是认知主体进行直观的能力,人类凭借感性与认知对象直接发生关系,并且获得表象。这种表象康德称之为显象,以区别于物自体,是物自体刺激感官获得的杂多。康德进一步指出,认知主体被对象所刺激,这种刺激,即对象对于表象能力的作用就叫做感觉。在显象中,与感觉相应的东西叫做显象的质料,整理所获得的杂多的东西叫做显象的形式。这种形式与感觉无关,是先天的给予我们的,是纯形式的,这种形式自身叫做纯直观。

先验感性论就是关于这种纯直观的科学,构成康德关于人的先天认识形式的第一部分。把人的认识中关于思维和经验的部分剔除出去,剩下的纯直观即空间和时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供了两种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论证。一种是形而上学的阐明,一种是先验的阐明。所谓形而上学的阐明是为了证明空间和时间是人的认识的先天形式;所谓先验的阐明则是指将时间和空间作为一种原则,为某种知识提供普遍有效性。简言之,形而上学阐明是为了说明空间和时间本身的定义是什么,而先验的阐明则是说明空间和时间在认识论上的作用,涉及康德的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即空间和时间作为认知主体,对对象的认识的可能性条件是如何起作用的。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康德明确提出了关于“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这一总问题的四个分问题。分别是“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作为人类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以及“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对空间和时间的先验阐明涉及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接下来我们就讨论康德对空间和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分别是什么。

二、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

借助于认知主体的外感官,对象全部在空间之中,且被空间关系所规定,外在于认知主体。那么空间本身究竟是什么呢?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通过对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给出了答案。首先,康德认为空间不是一个从外部经验抽象的来的经验性概念。因为要使认知主体与不同于认知主体的对象产生关系,或者要使认知主体能够把外在物体表象为彼此外在和彼此并列,并且各不相同,在不同地点,这必须已经有空间作为基础。因此,空间不是凭借外部显像的关系得来的。其次,空间是一切外部直观的基础,是外部直观不可或缺的先天表象。因为认知主体可以想象一个空无一物的空间,但是却不能想象任何一个不占据空间的表象。因此,空间概念不是一个依赖于显象的概念,而是使显象被认知主体获取,从而成为可能的条件。再次,空间是一个纯直观,它不是由于事物关系得来的推理概念,也不是一个普遍概念。因为我们无法设想多个空间,当人们设想多个空间时,也是作为一个空间的各个部分。因而,本质上是只有一个空间。最后,空间被表象为一个无限的被给予的大小。没有哪个观念能够被想象为似乎把无限多的表象都包含在自身之内,只有空间能做到。由上述特点,康德得出空间的原始表象是一个先天直观而不是一个概念。

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给出了空间作为认知主体的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的几个特点,证明了空间是人的先天认知形式。康德又进一步提供了空间的先验阐明,论证空间是如何为知识提供普遍必然性的。几何学是一种具有综合内容却又先天普遍必然的知识,其定理无可争辩。例如勾股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这些知识不是通过经验得来,也非根据经验判断推演而来。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康德明确的区分了算数和几何。几何学源于认知主体的空间纯直观,算数和物理学则依赖于认知主体的时间纯直观。在时间中,相继单位相加产生数的概念,位移产生运动的概念。空间针对的是几何学的,时间针对算数和纯粹力学。几何学是一门综合的却又先天的规定空间属性的科学。单从一个概念无法得出超出概念的命题,但几何学确是这样的科学。几何学的定理都是无可争辩的,必须是先天的,是先于一切经验先天的存在人的心灵中的。但几何学的知识又是综合的,如何保障这种知识的先天综合性呢?只有空间——这一优先于客体,又能先天规定客体的外部直观的,认知主体的心灵固有的直观能力能够赋予几何学以先天综合性,进而成其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

三、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

借助于认知主体的内感官,心灵能够直观自己或者自己的内在状态;内感官无法提供关于灵魂的任何直观,但是唯有通过某种确定的形式,在这样一种形式下,关于灵魂的内部状态的直观才有可能。因而,所有属于内部规定的东西都在时间的关系中得以表象出来。康德通过对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展示了时间的具体特征。

首先,时间同空间的第一个特征一样,也不是从经验或者经验对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同时和相继是时间的两大特征,但假如时间不是先天的认识形式,人们根本不可能设想一些东西存在于同一个时间或者不同的时间中,也即同时和相继根本不能进入主体的知觉。其次,时间是一切直观,包括内直观在内的基础,是主体进行直观必不可少的表象。时间本身无法被取消,它是先天被给予的。显象的现实性唯有在时间中才能得以保证。显象可以被取消,但时间无法消失。再次,时间同空间一样,不是推理概念,也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直观的对象是单一的,不同的时间只是同一时间的各个部分。最后,时间具有无限性,一切具有确定长短的流俗时间都是通过对作为基础的唯一的时间的限制得出的。作为源始表象的时间是不受限制的被寄予的。

关于时间的先验阐明,康德在关于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的第三点已经涉及。康德认为时间只有一个维度,不同的时间无法同时,只能是相继的,正如不同的空间无法相继,只能同时存在。这些原理唯有是先于人的经验先天的存在于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中,使得认知主体的经验得以可能的条件。而不可能是源于认知主体的经验。随后康德又援引了变化的概念来进一步说明时间是如何给算数和纯粹力学的科学性提供根据的。“变化的概念亦即随之运动(作为位置的变化)的概念惟有通过并在时间表象之中才是可能的。”在《导论》中,康德指出,算学是在时间里将相继的单位相加起来,产生出数的概念;纯粹力学是在时间里通过位移产生运动的概念。

然而,康德在其1770年的就职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中又对时间空间对力学和数学的关系有了完全不同的表达。他指出纯粹数学通过几何处理空间,时间则对应于纯粹力学。数的概念属于知性概念,但其具体实现则须要借助于感性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唯有这样多个东西才能前后相继或同时共存的被提出;纯粹数学处理的是认知主体全部感性知识的形式,因而,纯粹数学是任何感性的和清楚的知识的工作。其对象不仅仅包括直观的形式原则,还包括本源的直观,因而纯粹数学能够提供出最真实的知识,并且为其他一切知识提供具有最高确定性的模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在此指出几何学对应于空间,纯粹力学对应于时间,而他在处理算数的科学性时,则同时依据了空间和时间。数是“借助于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而“实现”出来的。邓晓芒老师认为,康德在处理数的概念时候,有他的模糊之处。因为无论时间的一维性还是前后相继,都不是算术的规则,而只是时间概念本身的内涵。他认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甚至都没有提供出对时间的直接的先验阐明。而仅仅是将时间“作为使经验成为可能的诸规则而起作用”的功能当作了时间对纯粹数学和纯粹力学的科学性的保障。然后他又指出,康德虽然没有直接谈到时间和数学的先验阐明关系,但毕竟谈到了时间“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连续相加”造成了数的概念。康德对算数的先天有效性未能作出清晰的解释。

四、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得出的结论。

空间和时间作为外感官和内感官,无非是一切直观发生的主观条件,都是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空间是外部经验的先天条件,时间是内部直观的先天条件,外直观最终要通过内直观才能被主体感知。因此,时间具有这样的特殊性——它不仅是内部现象的先天条件,更是全部一般显像的先天条件,进而,也间接是外部显像的先天条件。空间和时间的先验观念性和经验的有效性保障了数学和力学的普遍有效性。所谓先验的观念性指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感性的直观能力,先天的就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所谓空间和时间的经验有效性指的是,物自体刺激感官产生的一切表象都能够被纳入到空间和时间中去。但是空间和时间不能直观物自体,我们不能够对物自体作任何判断。因而我们只能从一个人的立场出发才能够谈论空间和时间,也唯有从一个人的立场出发才能保障知识的普遍有效性。

康德的时空观与以往任何一种时空观都不同,不过他也受到了以往时空观的启发,在对牛顿和莱布尼茨——沃尔夫的时空观批评的基础上,康德进一步证成了自己的时空观。牛顿的时空观认为,空间和时间不是认知主体的先天形式,而是不同于客观事物且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牛顿把空间设想为一个无限的且巨大的箱子,时间则是一条绵延无尽的河流。万事万物都被装进这个箱子和河流中去。事实上,牛顿赋予了空间和时间以“先验的实在性”。康德不同意牛顿的观点,认为“先验的实在性”是无法得到保障的。空间和时间作为主体的先天认知结构,先于人的经验先天的存在于人的心灵中,只具有“先验的观念性”。但对于空间和时间本身是什么,是属于物自体还是独立的存在,我们不得而知,是超出我们经验的范围的。因而“先验的”不具有“实在性”。所以牛顿将空间和时间看作独立于事物的客观存在是错误的观点。不过康德借鉴了牛顿赋予时空观“实在性”的特点,不过这种实在性不能是“先验的”,唯有将空间和时间当作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赋予了它以“观念性”,才能更好地理解空间和时间的“实在性”,从而保障了空间和时间的可理解性。莱布尼茨——沃尔夫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独立于事物的客观存在,而仅仅是事物间的关系。但是这就无法解释数学和力学的普遍必然性问题。感性仅仅是包含属于事物自身的东西的杂乱无序的混乱表象,处于认知主体未借助分辨清楚的标志和分表象的堆积。但是,这种说法歪曲了显像概念和感性概念,使得感性和显像的整个学说毫无用处、空洞无物。莱布尼茨的时空观虽然避免了牛顿时空观隔绝于经验的困境,但是无法为知识提供普遍必然性。莱布尼茨区分了感觉和理智,认为两者都是关于物自体的认识,不过理智比感觉更清晰。康德批评莱布尼茨说,清晰与不清晰的区别仅仅是逻辑上的区别,并无内容上的区别。物自体刺激感官获得的表象叫做感觉,而关于物自体本身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莱布尼茨关于感觉和理智的区别还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区别,并未与时间有所关联。物自体与认识的区别不是逻辑上清晰不清晰的区别,而是先验上的区别。物自体是超越于我们经验之外的,本身是什么我们无法知道。

总之,康德的独特贡献是将空间和时间看作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避免了以往哲学家以杂乱无章的感觉为经验基础的不可靠性。从而通过空间和时间的先验观念性和经验的有效性保证了数学和力学的普遍有效性。

编辑∕高 伟

猜你喜欢
转向认识论时间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时间消灭空间?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