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国防科工办
“十二五”是湖北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战略机遇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挑战,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强军首责,坚持推进军民融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二五”以来,全省军工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军工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同步改善。2014年,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工单位及民口配套)总产出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2011~2014年,全省国防科技工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3.96%。预计2015年可实现同比增长10%左右,“十二五”期间军工经济年均增长13%左右。实践表明,“十二五”是湖北国防科技工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五年。
“十二五”期间,按照“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的总要求,湖北军工系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精心组织生产、合理安排进度、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了各项军品任务圆满完成。湖北省一批军工单位参与了“嫦娥”落月、“神舟”飞天、“蛟龙”出海、“航母”入列、“大运”首飞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一批单位和个人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2015年,湖北军工共有十多家单位为“抗战阅兵”仪式上多个车辆方阵和空军机型提供了保障服务,向党和国家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十二五”以来,湖北立足于现有基础和条件,把握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大方向,按照推进武器装备体系化、信息化、实战化和国产化的要求,以军工体系化建设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两大工程”,积极谋划和争取了一大批军工投资项目。通过一系列研保条件和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提升了全省军工的总体设计、试验验证和研制配套等核心能力,全省军工资产总规模稳步增长,进一步巩固了湖北军工大省地位。
2014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湖北省委成立了22个专项改革领导小组,其中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专项领导小组由一名省委常委担任组长,省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并明确由湖北省国防科工办作为牵头单位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去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军民结合产业、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等五个方面的专题调研。以高德红外公司、光谷北斗公司等为试点,围绕地方政府对民参军企业的综合管理模式、军民两用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军民两用科教资源和信息共享机制等开展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极推进优势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武汉高德红外公司成为国内首家进入武器系统总体研制领域的民营企业。
近年来,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在军地协同创新机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实践。依托湖北科教资源和军工科技两大优势,面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需求,积极引导和促进协同创新。在校企协同创新方面,依托重点高校,吸纳相关企业参与,成立了“雷达技术军民融合武汉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察系统湖北数据与应用中心”。在军工单位与民口配套单位协同创新方面,积极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制、协作配套等多种方式深化合作。航天三江集团公司采取市场化方式吸纳成熟的民营公司和研发团队加入,组建了湖北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跨行业、跨地区协同创新方面,针对国家海洋资源开发需求,组建了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院士工作中心。
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将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放在推进重点领域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上。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结合湖北实际,重点聚焦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产业、商用航天等四大优势领域,大力谋划和推进重大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作为湖北军工的龙头产业,2011-2014年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累计实现总产出2000多亿元,年均增长13.9%,预计“十二五”期间船舶工业年均增长12.9%。民用航空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4年,全省民用航空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近6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6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全省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的航空产业园及以航空综合体为主要业态的项目14个,航空产业正逐步发展成为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园区创建工作,继襄阳航天航空工业园、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之后,武汉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获得工信部批准授牌,成为我国第五个、内陆第一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基地园区已成为集聚重大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促进军地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据统计,2014年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138亿元,同比增长18%;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12%。
在推进示范园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中船重工相关企事业单位牵头的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已经落户武汉光谷未来城;国家能源核动力平台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已经在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挂牌;中航工业“爱飞客”航空综合体项目已经落户湖北荆门、武汉两地;依托军工集团优势和湖北地方优势谋划的海上浮式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湖北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湖北)新型航天产业基地等20多个重大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正在有序推进。2014年全省军工单位实现民品产出756.2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4倍,“十二五”期间民品产出年均增长达13%左右。
湖北军工系统将科技创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持续不断地实施创新驱动,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可喜成绩和进展。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湖北涌现了一批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水平创新成果。中船重工第712研究所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兆瓦级高温超导电机;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芯片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制出我国首台万瓦光纤激光器。
近年来,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在实施科技创新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十二五”以来,全省国防科技工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共6项,其中特等奖1项;获得有关部委奖近150项。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湖北国防科技工业长期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优先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密切相关。“十二五”期间,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创新团队建设,湖北军工人才队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目前,全系统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以及一批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黄旭华院士被评选为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为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智力支持。
作为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的主管部门,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始终坚持和大力倡导“有为才有位”的工作理念,勇于承担责任,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为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各级部门和领导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许达哲以及中央军委改革调研组等先后到湖北专题调研军民融合工作。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就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作出专门批示,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分管副省长经常深入军工企事业单位调研,协调解决具体问题。5年来,湖北省积极为军工单位协调解决保障问题;省财政加大投入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力支持了军民结合项目,促进了湖北军工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全行业保持安全生产平稳态势,省国防科工办连续10年被评为湖北省安全生产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优秀单位。争创省政府长江质量奖工作取得新突破,2014年,武船在全省军工行业第一个获此殊荣;2015年,三江集团红峰厂再获省政府长江质量奖。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好扬帆正当时。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湖北推进传统产业调整振兴、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系列调结构、转方式发展思路的推进落实,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新任务,全省将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工作安排部署,坚持强军首责,着力强化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着力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着力加强行业监管服务,努力实现全行业平稳较快发展,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和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