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少鲜
今年9月9日,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造访波音公司并参加DARPA举办的“未来技术论坛”,强调其为维持美国军事技术优势“开门搞创新”的工作理念。此前卡特已两次访问硅谷,希望建立和巩固国防部与硅谷之间的合作关系并在多种场合强调希望利用商业技术创新服务国防的理念。美国国防部为加速与工业界和学术界合作创新都做了哪些努力?其大力推动“开门搞创新”的原因何在?对我国国防科技创新又有哪些启示?
开启 “国防科技创新之旅”。卡特上任国防部部长不到一年两次造访硅谷,希望继续建立并巩固与私营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提升美国国防创新能力。今年7月,卡特出席太阳谷高科技商业领袖交流会,表示要搭建起五角大楼和技术公司之间的桥梁。9月卡特参加了DARPA未来技术大会时强调,“为维持美国军事技术优势,国防部不仅需要传统大型供应商的创新技术,也需要其他各个渠道的创新技术。”此外,国防部常务副部长沃克与负责采办、技术和后勤的副部长肯德尔的诸多言论与卡特的相呼应。8月沃克和肯德尔会见国防创新实验单元(DIUx)主任杜查克以及海军少将亨德里克森,讨论新兴商用技术的迅猛发展态势及将商用技术整合进军用系统的途径。之后,沃克又出席航空航天工业协会大会,鼓励工业界对国防部认为能够引领战场的前沿技术加大投资。
推出一系列国防科技创新战略。2014年11月,时任国防部长哈格尔签发了“国防创新倡议”(DII),旨在明确重要技术创新领域并对其进行投资,确保在预算紧缩的时代保持美国的军事技术优势。该倡议聚焦于全球各种新的能力,是引导未来美国国防科技创新的全面行动方案。之后哈格尔的离职并未影响该倡议的实施。4月肯德尔签发主题为“通过卓越和创新技术实现主导能力”的《更佳购买力3.0》(BBP3.0)指令。相较于BBP2.0,BBP3.0试图打破某些武器采办条例障碍,在五角大楼与工业界之间构建起更加便利的采办关系,促使国防部能更充分地利用商业创新。8月肯德尔签发《加强独立研发的实效》白皮书,为BBP3.0中勾勒的独立研发(IR&D)倡议提供指导,以提升美国国防工业界IR&D投资的实效。
建立基于最优价值的开放竞争机制。美国国防部从创新概念的发现、创新方案的遴选、创新项目的监督等国防科技创新流程的各个环节入手,不断扩大私营部门的参与力度,以求实现更高性能、更低成本和更快进度。
创新概念的发现呈现开放性。美国国防部公开征集创新构想的渠道有多种。一是借助专门网站,为国防部创新需求发布、社会各类奇思异想征集以及相互交流提供开放的虚拟平台。如国防部的“国防创新市场门户网站”“技术匹配网站”,国防部研究与工程署的“虚拟技术展示平台”,美海军的众包创意平台——“孵化”等。二是举办论坛或其他交流活动,为加速思想碰撞和交互,激发颠覆性创新概念的产生提供实体交流平台。如国防部举办的“关于新兴技术的国防科技研讨例会”“国防部实验室开放日”,DARPA主办的“未来技术论坛”,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主办的“技术交流会议”等。
创新方案的遴选充满竞争性。美国国防部一直试图鼓励创新机构直接进行竞争。围绕创新项目,其通用做法是面向公私部门广泛征求创新方案,并制定了一套成熟而规范的项目选择原则和流程,以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如DARPA选择资助项目时主要考虑各军种尚未提供支持、体现新思想新创意、研究方向是未来可能需要的国防能力、拥有优秀的科研人才等因素。跨学科大学研究计划(MURI)资助项目遴选时主要基于专家委员会对方案的科研价值审查,并经过学术机构和国防部成功协商后签订资助协议。2010~2014财年期间,国防部合同的有效竞争率介于56.5%到60.8%之间,其中采办的商业部分已从10%增长到30%。
创新项目的监督体现严谨性。建立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是提高国防科技创新质量、确保创新成果满足需求的重要环节。一般做法是:一是过程监督,即围绕创新项目开展持续的跟踪及审查。如NASA先进概念研究所要求项目组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每两个月提交一份工作报告,以便对项目状态进行跟踪。二是成果评估,即衡量创新项目成果是否满足最初需求。如美军通过负责科学技术的国防部副部长帮办的“技术领域检查与评估”和各军种的“科学技术计划检查”,以关联性、性能、进度和成本等作为衡量标准,来评估创新成果是否满足军方需求。
近期,美国国防部从组织协调、资金支持、人才交流等方面入手,为创新项目有效开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撑,以保障国防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与速度。
搭建“内部-外部”联络的桥梁。
美国国防部按“国防创新倡议”的要求,在硅谷设立了定点联络机构——国防创新实验单元。该机构是国防部在硅谷的前哨基地,其核心职责包括:一是快速识别可用于军事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并与国防部直接联系,提高国防部从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获取创新前沿技术的能力和速度;二是加强国防部和硅谷企业现有联系,并加速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扩大国防部与工业界的合作,并指导工业界开展涉及重大国家安全问题的创新性研究,以及利用硅谷的创新资源发展新兴军民两用技术。此外,美国国防部作为构建全国制造业创新网络的重要负责机构之一,已与产、学界共同投资设立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以协同加速先进制造领域的创新。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支持渠道。美国防部针对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资金支持方式各有侧重。对于学术机构,侧重拨款或资助。6月美国国防部宣布,将在未来5年向学术机构发起22项资助协议,资助总额达1.49亿美元,以支持进行多学科基础研究。对于工业界,侧重基金或与风投公司合作等。DARPA通过设立“种子基金”,对具有突破性潜力的先进技术进行早期投资。美国国防部借助“快速创新基金”刺激中小商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以解决过渡期的运营问题。5月,美国防部部长卡特宣布与In-Q-Tel风投公司开展一项试验性的投资计划,为处于早期阶段的先进创新技术提供资金。
构建人才双向通道工作模式。美国防部为促进科技人才在国防系统与工业界和学术界的跨界流动,2010年实施了信息技术交流项目(ITEP),关注网络安全、大数据、商业云服务、移动技术等领域的人才双向流动。国防部和商业信息技术公司通过ITEP交换员工(调派时间为3个月到1年不等),向彼此学习技能、经验和做法,推动了国防部与工业部门的合作关系并加速了创新。DARPA的项目经理制度能够将最有前景领域的最佳人才引入国防快车道,是“体系内-体系外”人才流动的模范。卡特上台后,其团队更为重视技术人才共享,提出允许私营公司可以派遣年轻的技术人员在国防部工作一段时间。
抓住关键领域优先开展公私合作。为有效应对新军事变革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挑战,美国国防部优先围绕赛博安全、大数据云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公私合作。
在赛博安全领域,4月国防部发布新版《网络安全战略》(也即《赛博战略》),明确提出国防部将加强与私营企业展开合作,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网络威胁。同时,国防部也积极号召工业界协助转变赛博空间经济,使攻击者攻击时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五角大楼的防御成本更低。目前,国防部与硅谷公司已在网络防御技术方面开展合作,研发一些能处理日常事务的自动化工具,如软件补丁、系统诊断和数据记录等。
在大数据云服务领域,今年初美国国防信息系统局(DISA)发布了最终版《云服务采办安全指南》,放宽了使用公共云服务商的限制,特别是部分云服务采办向商业机构开放。6月,国防部又表示希望硅谷公司在大数据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不仅仅是采购相关设备,也包括分享在大数据应用领域的技术、经验和教训。
“开门搞创新”的外部原因是技术呈现商业化领先和全球化可得趋势。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全球的创新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商用技术引领诸多新技术创新潮流的日盛,以及很多商用技术在全球均可获得,使得美国国防部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独享全球最先进的技术或能力,或者控制新兴技术的发展。因此,美国防部未来技术创新发展路径必须随之改变,包括积极向工业界和学术界寻求建议并更多利用外部创新,以将最精尖的技术用于军事领域,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开门搞创新”的内部原因为预算趋紧和公私信任障碍趋深并存。过去5年,美国联邦预算中研究与发展(R&D)预算下降了约20%,国防部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投入技术研发的经费将持续紧张,直接影响美国国防领域创新,国防部不得不寻求扭转这一下滑趋势的解决方案。此外,国防部复杂的采办机制以及政府侵吞创新企业专利技术的风险,使得私营企业望而却步,加之“棱镜门”事件,使得政府和高科技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更加紧张,政府和私营企业的距离进一步拉远。在联邦削减R&D投资和信任障碍加深的大背景下,加强政府与工业界的对话及紧密合作是激励美国国防领域创新的重要手段。
“开门搞创新”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军事技术优势正逐渐“削弱”。国防部负责研究、开发与工程的助理副部长谢弗称,在前沿技术创新领域美国已经经历了长达20年的停滞期。原本被美国所独有的技术,其他国家和地区已不断掌握;过去美军所赖以保持优势的技术,其他国家也在追赶。也有一些官员称,一些新兴国家不断强调国产技术的重要性,增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植力度,使美国在保持国防科技领先方面感到了巨大威胁。面对外部创新的快速发展,国防部为维持和增强美国在21世纪的军事技术优势,亟需加强政府与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聚众智为国防服务,使外部创新成为国防部研发项目的重要补充。
持续高度重视国防科技 “开放协同”创新:一是将国防科技协同创新长期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各个层级的部门领导都要对此保持高度重视;二是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向工业界和学术界更清晰地阐述国防长期技术发展战略或国防科技优先创新领域,使民口单位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强化政策引导,出台促进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等纲领性政策,为开展国防科技“开放协同”创新奠定政策基础。
加强与科技型园区企业和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一是建立军方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科技型园区的对话机制。可在园区设立定点联络机构,建立直接沟通的“绿色通道”;也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围绕国防科技创新召开联席会议。二是建立工业界和学术界参与的国防科技创新决策论证机制。在确保国防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园区内高科技企业和学术机构的领袖参与研究制定国防科技创新计划、政策和标准等。三是选取中关村等典型科技型园区进行先行试点。可围绕园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与民口单位的合作,如在网络和信息化、新材料等领域,建立包含军方与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和学术机构在内的创新联盟。
强化技术人才交流与资金多元化保障:一是在现有的“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其他军方网站上设立虚拟交流论坛等平台,通过公开交流,激发创新思想。二是更多地开展针对国防技术创新的权威公开交流会,将科学和技术研究人员召集起来,畅通地交流创新思路和想法。三是在军地之间围绕重点技术领域,试点开展“信息技术人员互换交流项目”,相互学习技能和经验。四是针对创新项目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对于具有高风险的颠覆性技术研发企业,可由政府引导设立“快速种子基金”加以支持;对于参与国防前沿技术研发具有明显潜力及优势的民营企业,可鼓励风投公司独自投资或与政府共同投资加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