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延安
2014年12月29日,随着一台价值130万元的流动分析仪安装调试到位,陕西省水文局新配置的58台水质监测仪器已经全部到位。看着这些昂贵的“宝贝”,陕西省水文局水环境监测处的同志心里既高兴,又感到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这些仪器是他们期盼了多年的先进设备,但相对于“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纷争不断”的陕西水资源,对管理工作来说,仍有一定差距。
“我们的水资源监测分析手段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陕西省水文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在2013年陕西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考核中,陕西省水文局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2014年陕西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中,陕西省水文局又以优秀的工作成绩,获得各方肯定,让水文部门在陕西水资源调配、管理工作中取得了“重要席位”。
水危机催生最严格管理
素有“十年九旱”之称的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水资源不仅总量紧缺,而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虽然全省水资源总量达423亿立方米,但是具有政治经济中心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主体之称的关中地区,自产水资源总量却只有82亿立方米,而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自产水资源总量仅有40亿立方米,并受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可开发利用率很低。
在水少的同时,水污染却异常严重。据陕西省水利厅水资源公报统计数据,全省每年排入河道的废水超过10亿吨,有1/3以上的河段水质在Ⅳ类以下,约1/7的河段失去河道基本功能,就连陕西的母亲河——渭河,都曾经沦落为“关中下水道”,并面临水少的尴尬,每年不得不通过水量调度,以确保其入黄不断流。
同时,在陕西省84个自来水供水县城中,有14个县城严重缺水,丹凤、清涧等部分县城在夏季干旱、春节用水高峰的时候,缺水问题十分突出。需水量远大于供水能力,导致了限时供水和断水情况时有发生。2013年7月,陕西省有16个县城供水告急。2014年7月,陕西省商南、三原县停水事件更是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受到水利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水少、水污染严重,使得关中各地竭泽而渔式地临渴掘井,而这又导致陕西地下水漏斗面积不断扩大,一度达到400多平方公里,最大沉降2.3米,西安主城区曾经一半为地下水漏斗区,诱发了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和地下水水质恶化等问题。
“陕西省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全国排名第18位。经测算,全省供水缺口约20亿立方米,特别是关中地区和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两大核心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因为缺水,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许多项目不能上马,关中—天水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受到制约,工业、农业、城市互相争水,导致渭河生态水被挤占。”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一位专家介绍道。
针对水之殇,为了扭转水乾坤,陕西省立足汉江、渭河两大水系,统筹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区域,布局建设十大水利项目,以南补北、以汛补旱,力求形成一个纵横南北、贯穿东西、覆盖全省的现代化大水利格局。具体为:关中地区通过实施引汉济渭、引红济石、引乾济石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以及建设泾河东庄水库、咸阳亭口水库、西安李家河水库等“蓄水池”,以增加供水量18.4亿立方米;陕北地区通过实施延安引黄工程、榆林大泉引黄工程,建设榆林王圪堵水库、定边供水续建工程、榆神工业区供水工程、延安南沟门水库等,以增加供水量11.54亿立方米。
“不管是从黄河引水,还是从汉江调水,都与国家大的水资源调配工作有冲突。”陕西省水利厅规计处有关负责人说,“如何算好水账,统筹兼顾,在国家大的水盘子里做好陕西水资源的调配工作,至关重要。”
水危机催生陕西不断扎紧水袋子,拧紧水龙头。特别是2013年国家启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以来,陕西省更是乘借东风,高起点谋划、强力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第一次以政府政令的形式划出到2030年不同时期全省各市级行政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六项指标”,第一次明确各市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第一次规定以量化打分的方式对各市县区水资源保护工作予以严格考核。
拓宽服务赢得“话语权”
“水资源管理事关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管理对象是全社会,成效受益者是全社会。说起来简单,但要管到位,做到让各方满意,通过国家考核却并非易事。”陕西省水利厅水资源处负责人说。
采访中,曾有业内人士形象地将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比喻成“一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领取了一年的生活费,自己的柴米油盐都要从中支出,如果不够,自己合理规划,一旦超支,乖乖受罚”。而这个生活费的使用、开支情况就需要一个“财务总监”来进行监督,作为陕西省水资源监测的“掌门人”——陕西省水文局,自然而然地便成了陕西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的“财务总监”。而多年的水文监测和水资源分析评价工作更是让水文部门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水资源考核工作中占据了“先机”。
成立近80年的陕西省水文局,下辖6个市级水文局,83处水文站,114处水位站,41处墒情站,1920处雨量站,共有6个水环境监测中心,237个水质监测断面,肩负着全省主要江河和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任务,拥有着全省主要江河水环境监测评价数据。多年来,为了做好江河水质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陕西省水文局一直严格把关,定期监测,及时通报,勇当江河保护“哨兵”,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在原来4个城市4个水源地的旬报监测工作基础上,启动了在全省11个地级市(区)“供水人口20万以上,日供水量5万吨以上的集中式地表水供水水源地”的监测评价工作,对81个典型排污口及支流口水量水质进行同步监测,不断延伸水资源监测触角,为水源工程建设提供好支撑。大力开展水生态监测工作,为水生态建设和防污治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衡量一条河流是否健康的关键性因素是水量和纳污能力。”陕西省水利厅水资源处有关负责人说,“而这两项内容也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性内容,在这方面,水文部门是最有话语权的。”
为了组织好大考工作,根据陕西省水利厅安排,陕西省水文局组织精兵强将,加班加点,先后编制完成了《陕西省行政区界水量监测规划》、《陕西省用水总量及用水效率统计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陕西省国家重点水功能区监测实施方案》、《陕西省跨设市区界河流断面下泄水量考核办法》、《陕西省考核水功能区达标分解方案》等多个办法、方案及实施细则,为全省启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水资源考核战争在全省拉开了帷幕。
2013年11月14日,商洛市人民政府下达了所属7个县区的水资源管理“六项指标”。
2013年12月5日,榆林市人民政府下达了所属12个县区和榆横、榆神工业区的水资源管理“六项指标”。
2013年12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下达了所属13个县区和沣东新城的水资源管理“六项指标”……截止到2013年年底,陕西全省10个设区市都已将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县区,包括省上分解的杨凌示范区和韩城计划单列市,覆盖全省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六项指标”控制指标体系已经建立,并如期通过了2013年陕西省组织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预考。预考成绩显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成效显著:在年度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偏少19.5%的情况下,用水总量控制在89.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00年不变价)降低到32.43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提高到0.549和66.7%,各项控制指标均完成年度控制目标,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同时,根据水文部门提供的信息,陕西省水利厅组织编制了《陕西省水中长期供求规划》、《陕西省水资源保护规划》和《陕西省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将“三条红线”的内容贯穿于水资源规划体系。开展了渭、泾、洛、无定河水量分配,积极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对国家级西咸新区、陕北煤电基地等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探索水权制度,在引汉济渭工程建设中探索明晰初始水权,开展区域水权转换,发挥了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这场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的预考中,陕西省水文局功不可没。”陕西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说。
全副武装服务水资源考核
为了监管好各地的水资源使用管理情况,陕西省水文局挑兵拣将、殚精竭虑地服务于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
“我们不仅要做好省上对各地市考核的水资源监测工作,而且还要做好国家对省上考核的水资源监测工作,任务相当繁重。”陕西省水文局有关负责人说。
根据考核任务,陕西省水文局以主要河流为着力点,放眼全省,编制了纳入国家考核的重要江河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排总量控制方案,将其作为水功能区达标率考核和政府部门防污治污的依据,并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细化落实到各市区。积极勘察断面,调整增加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使得目前国家重要水功能区达83个,监测覆盖率由2012年的50%提高到80%,基本满足国家对陕西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考核需求。对145个河流断面、143个水功能区实行分时段监测评价,考虑到各市考核任务的要求,又增加了6个水功能区监测任务。监测评价也按全因子21项评价和COD、氨氮双因子评价进行,监测频次为每月一次。制定了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强化入河湖排污口核查和监督检查,健全入河湖排污口档案。完成了国家重要江河渭河、泾河、北洛河等10余条河流55个功能区上下界的现场勘查工作,为下一步确界立碑做好前期准备。
面对突增的巨大监测工作任务,陕西省水文局先后与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对汉中、宝鸡水环境监测中心实现了共建共管,提升监测能力及管理水平。加大水环境监测中心的设备配置,投入经费900余万元,为省中心及5个分中心配置设备58台/套(含两台流动注射分析仪),使得各中心监测能力大为提升。加强职工培训和上岗考核,全力以赴开展各水功能区和重要水源地的水质监测任务,为全省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014年7月,又启动了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加强水功能区监测体系建设,对130个国家级重要水功能区进行监测,新建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届时,可对339个国控取用水监测点、3个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量和水质实现在线监测,将大大提高水文部门的监测能力。
数据说话赢得各方口碑
寒冬腊月的渭河上,凛冽的西北风如刀子般吹得人生疼,但是陕西省水文局水环境处的采样人员仍然驱车千里,如期进行水样采取。
“采回来的水样,有些必须当天进行分析。如果取回来得晚,还要连夜加班进行分析。”水环境处的同志说,“看似摇瓶瓶弄罐罐,不断地在仪器上对取回来的各种水样进行分析,但出来的一项项数据却是全省各河流、重要水源地的水质变化情况。”
这些数据最终将成为陕西省政府对各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这个依据不仅决定着各市新建项目是否能顺利上马,更是关系到陕西省政府对各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的年度综合考评。
“质量控制是水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是考核的基石。看似小小的监测数据,稍有差错,不仅会对各地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产生深远影响,更会影响到考核的公正和严肃性。”陕西省水文局水环境处的负责人说。
为了确保监测数据的权威性,陕西省水文局主抓采样和分析两个环节,下发了开展采样质量控制活动通知,将采样程序做成流程图,清晰易懂易记,便于操作。选派技术骨干下基层具体操作演示,手把手反复教和学。加强盲样考核,先后组织人员参加国家认监委组织的考核及水利部组织的能力验证考核23个,参加黄委、长委及省水文局组织的考核503项目人次,考核采样人员106人次,使得分析监测人员熟能生巧。
为了让各市区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地考核水功能区和水源地水质状况,针对性采取保护措施,促进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陕西省水文局还将监测情况通过省水利厅及时通报给各方。2014年7月初,向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商洛市分别通报了24个考核水功能区水质污染严重的断面和1个水源地水质较差情况,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划定的各行政区水资源管理红线,是各地在一个时间段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底线,将在工程开发、项目建设审批中发挥约束作用,各地不得突破。”水利行业资深专家说。
根据水文部门通报的监测数据,西安市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境内水资源质量,关闭造纸企业16家,年消减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021吨、氨氮排放量425吨;加大污水处理厂运营处理能力,使得全市21座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90.1万吨,污水处理率9城区达到91.5%、县城达到75%,在全国36个城市考核中排名第一。榆林市加大中水利用,提高用水效率,使得全市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达72.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到9.27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15.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1。陕西省政府于2014年6月,对各市区“三条红线”落实情况进行了首次量化打分,将西咸新区提出的用水总量进行压缩,管水、节水和护水的阀门越拧越紧。针对渭河水量紧缺、水污染严重情况,启动了“渭河干流可调水量分析与调度机制研究”方案,从生态、环境、景观等多个层面,提出了生态环境流量三级控制指标和24个断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并在2013—2014年度渭河枯季生态调度中得到应用。
精确的数据、公正的结果,不仅让决策者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水况一清二楚,而且还让各市在考核中心悦诚服,水文部门也赢得了口碑。
水资源破局仍任重道远
陕西的特点是南水北旱,夏秋水,冬春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陕西各地明显感到水已如油般宝贵。要破解水困局,化解江河上下争水现象,除了布局建设“双十双网”水源工程外,还要推进水权建设,加强水生态建设,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中水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破局任重道远,旷日持久,需要水文部门持之以恒地做好监测分析服务工作。
“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离国家的考核和各地的需求还有一段差距。目前,全省有75个水源地还没有全面监测。各市对各县的水资源考核还处于起步阶段,监测工作需要各分中心及时跟进,进一步加强。”陕西省水文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这场为水而争的战斗中,如何调配好各方利益、监控好水资源、保护好水生态,对于水文部门来说,还有很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断面数量大、战线长,加之没有配置专业的采样车,使得采样时间难以确保,对监测质量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地市水文局因车辆有限,往往采采停停,拖得时间很长,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水质信息化还比较落后,在线监测技术还是空白。水资源监测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来推进。目前仅依靠人工进行取样分析监测,不仅工作量大、劳动力强,而且还受制于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