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的生态化园本课程的构建

2015-04-27 05:06尤登星刘景容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4期
关键词:本园园本生态化

尤登星 刘景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条件出发,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指出: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幼儿感官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特别指出要“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园课程。要注重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等资源,丰富教育活动内容,萌发幼儿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最初意识,增强幼儿爱家乡的意识”。这为构建适合我们自己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支持。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基于自然的生态化园本课程构建的研究》课题并获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

本课程遵循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的发展是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发展”的生态课程理念;积极践行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课程论;吸收整合华德福的教育思想——开展灵性教育,培养“完整的、有灵性的儿童”。本课程综合运用以上教育思想,致力于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生态的环境,并通过整合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课程实践,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目标。

一、基于自然的生态化园本课程的核心概念与特点

(一)核心概念

1. 核心概念之一:自然

(1)自然环境:幼儿学习、成长的物质与人文环境,课程资源来源于自然。

(2)自然天性:儿童天然的、不受拘束的个性,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

因此,本课程核心概念“自然”的内涵有三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指的是自然环境,其次引申到儿童天然的、不受拘束的个性,第三是基于这种天性的非勉强的、不呆板的教育方法、学习方法。意即我们为幼儿提供尽量自然的环境,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主动学习、发展,让儿童充分发挥自己天然的个性。

2. 核心概念之二:生态

“生态”一词最初见于生态学,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环环相扣的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生态,是最自然的形态、非人为的形态,生生不息,是最有活力的、循环复始的形态。现在“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物种达到一种最佳组合,形成互生、互补、生机勃发、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把生态的概念嫁接到教育领域,即指在教育中,模仿自然的生态系统,使各系统、各学科之间建立一种互生、互补、交叉融合、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达到最佳组合,形成一种高级的生态智慧,这是对传统封闭式教学的挑战。

3. 核心概念之三:生态化园本课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将发展的方向聚焦在“园本课程”上。那么,何为园本?何为课程呢?“园本”即以园为本,以本园为本。立足于本园实际、体现本园特色、符合本园的社会文化背景、由本园教师进行、以促进本园孩子的发展为目标、解决本园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课程”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在这里我们专指幼儿园课程。它是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在内的非常复杂和系统化的概念,并非只是指简单的几个教学活动。幼儿园课程更是涉及到幼儿在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动静交替的日常生活活动及幼儿园环境等。“园本化课程”定位于“课程的园本化”,即如何在原有课程蓝本的基础上,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园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所进行的课程选择、课程生成、课程重组的相关研究与管理过程。主要在于体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加入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改编,创造性地运用课程,使之更能适合本园幼儿,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

(二)课程特点

生态化课程观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它的基本观点是: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其次,它的课程内容是动态生成的。有关课程内容的规定是一个预设系统,而不是即定系统。师生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理念是生成的,教学经验是生成的,教学程序是生成的,教学方法是生成的,教学质量也是生成的。强调以生态的视角、态度、原理和方法来关照、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课程问题,并尝试以生态的方式建构健康、和谐、适宜的课程。即课程是以自然资源为载体,教师、幼儿、社区、家庭共同参与,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设计并对其进程进行生态规划的园本课程。

二、基于自然的生态化园本课程建设应基于自然基础上

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的活教育课程论,苏霍姆林斯基亲近自然的教育思想,均表明幼儿园教育资源是无时不在而又无时不有的,它不仅仅存在于幼儿园内部,还来源于广阔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基于生态环境视野的教育资源观更贴近于儿童的生活,也更有利于对儿童进行教育。“让儿童走进自然,在自然状态下身心和谐发展”的基于自然的生态化园本课程具体包含五个层面的含义:

1. 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等资源是活教材,是课程的主要来源,这是构建生态化园本课程之核心基础。

2. 顺应幼儿学习天性,以其自然本性进行教育,这是贯彻生态化园本课程之主轴。

3. 幼儿园学习的环境是自然的,让幼儿在自然的学习环境体验和探索,这是实施生态化园本课程的主要方式。

4.“教”与“学”的方式是自然的,坚持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注重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主动学习、身心和谐发展,这是构建生态化园本课程的原则。

5. 培养完整的、有灵性的儿童是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

三、基于自然的生态化课程愿景与目标

(一)课程愿景

我们所期望建成的基于自然的生态化园本课程旨在营造健康的、自然的、生态的文化氛围,顺应幼儿自然天性,以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为主要载体设计相应课程,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身心健康地成长。在课程的影响下,幼儿健康活泼,崇真尚美,友善自信,关爱自然,敬畏生命,具有环境意识和创造性,并乐于探索。

(二)课程目标

幼儿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心理生态等方面和谐统一。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健康状态有一定的认识,对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养成维护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在理解和践行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实现幼儿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心理生态的和谐统一。

1. 三大特色目标

(1)情感与态度

萌发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珍视生态环境的积极情感,形成爱护生活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意愿和简单的生态道德。延续亲自然的天性,保持喜爱自然的情感和在其中活动的意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对自然的感性认识,并欣赏、发现自然的美与神奇,产生敬畏之情与探索欲望。幼儿对所处的群体、环境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对同伴热情友好,与父母相处融洽。具有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懂得尊重他人、遵守规范。

(2)能力

具备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能适应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能顺利参与群体活动,具有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洽相处的基本能力,初步形成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在亲自然环境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形成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观察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幼儿对日常环境中危险因素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幼儿通过亲自然的幼儿园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获得多样化的语言环境,提高语言能力。具备对自然初步的理性认识,环境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在自然的学习资源中形成数学兴趣和空间知觉兴趣,具备基本的数理能力和空间能力。能形成发现、欣赏并用相应形式表现自然美和生态美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制约性,自然、人与社会三者的平衡性,人类生存对环境的依赖性。了解人口、资源、能源和污染等问题,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获得人类与环境、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基本知识,获取与环境相关的一些常识。

2. 五大分领域目标

(1)健康

幼儿身心健康、生态发展。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健康协调发展,身体、心理对社会和环境能良好适应,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2)语言

幼儿形成良好的言语素养。幼儿形成乐于倾听和表达的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的语言习惯和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具备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

(3)社会

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幼儿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愿意与人交往并能与人友好相处,具有自信心、自尊心、同情心。

(4)科学

幼儿具有亲自然的科学素养。幼儿形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有初步的环境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为数理能力和空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幼儿亲自然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扩展,具备一定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5)艺术

幼儿形成健康生态的品格。幼儿具备乐于感受自然美、欣赏自然美的情感和追求健康的态度,形成表现美、分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猜你喜欢
本园园本生态化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浅谈促进我园幼儿体能的活动内容途径和方法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端本园的一个下午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