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琴, 吴昕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a.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b. 语言文化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4)
·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管理·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探究
吴 琴a, 吴昕芸b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a.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b. 语言文化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4)
目前团队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共同问题,比如学科交叉方面有一定难度、团队人员存在拼凑现象、有效管理体制尚未完善、考核制度缺乏公正、忽视团队文化等不合理现象,跨学科、跨部门的科技创新团队更是难以形成。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它可以进行跨学科、跨行业重大项目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针对这些情况,现从调整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制度、人才结构、激励机制、文化氛围、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有效提高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水平,从而在创新研究和开发上发挥更大效率。
高校; 科技创新团队; 管理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学科领域彼此渗透,相互交叉,导致一些新的学科、新的研究领域不断产生,而新的学科通常需要团队联合攻关。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前沿热点问题,许多高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应运而生。以优秀学科领头人为首席专家,由高校教师为团队主要骨干,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开展前瞻性、开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集成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员之间具有知识互补的优势,通过相互帮助和支持,将个人知识、技术、智慧聚焦起来,加以互动、共享和共用,可以促使创新思路的形成,提高团队成员的创新效率,起到创新倍增器的作用,大大增加了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团队成员分享集体成果,既能增加公共知识的积累[1],也有助于增加科研开发工作的满意度,还使团队成员拥有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从而大大降低个人创新的成本。在团队建设中,如果团队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即使拥有许多杰出的科技人才,但每个人的能力未必能充分发挥,这种团队也可能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合力,产生不了强大的战斗力。提升高校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水平。
目前,总体来说,大部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不够,有些寿命较短。有些虽然发展速度快,但离现代科技创新要求相差甚远,未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影响了科技创新团队进一步发展的声誉[2]。
(1) 团队牵引不够。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战略带头人少,方向负责人多,虽然方向负责人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但对整个团队的牵引不够,负责人之间通常难改变研究方向,对整个学科发展难以产生合力支撑,整个团队缺少战略创新目标的牵引,战略创新活力不足,很难产生高层次的创新成果。
(2) 成员结构欠合理,交叉学科共容有难度。科技项目需要拥有不同科学背景、知识结构人员一起协作完成,高校一般都是同一院、系或教研室成立一个科技创新团队,其知识领域相近[3-4],这样就造成了缺乏学科交叉的情况。团队成员结构中有不少是由研究生导师和其研究生组成。这种师徒型的队伍学术背景相似,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也大多相似,研究方式方法相同或相近。
因此,这种团队的结构形式,加大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互补难度,只能在其擅长的领域进行工作,阻碍了多学科交流的团队的构成,缺乏学科交叉知识和多方面科技经验,创新性较差,重大的科技成果产生较难,最终导致高校的科技创新团队普遍缺乏创新性。
(3) 团队人员存在拼凑现象。为了申报科研项目,需要一些项目和相应的人员支撑,就拼凑人数,拼凑成果,就像一个唱戏拼凑的草台班子。这种临时构成的团队,因为没有一定的磨合期,科技人员之间不熟悉,只有较强的功利性。这样申报的科研项目,没有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和技术储备,科学论证不足,即使获批,也难以得到较大的创新成果。结果是好钢未能用到刀刃上,不仅浪费了科研经费,而且这种团队的稳定性也比较差,高效有力更无从谈起。
(4) 管理制度有待改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有效管理制度尚未完善,主要表现在管理职责不明确,没有较好的分工,加上缺乏科学的管理,工作不能及时展开,无法顺利高效的执行制定好的计划[5-6]。团队负责人常常非常忙碌,纠缠于一些事务性的日常琐事中,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和支持,工作效率不高,也难以争取到更多的科技项目,实行效果不好,从而降低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效率。
(5) 考核制度缺乏公正。团队的考核制度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促进团队成员和谐高效有序开展工作。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合理的考核制度,才能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进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一些高校创新团队在考核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样就可能打击了团队其他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缺乏公正性,就会削弱团队的凝聚力,有些工作只是应付状态,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
(6) 忽视团队文化。创新团队文化环境氛围较好,团队成员完成科技项目会更有信心和责任心,这也是创新团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团队文化要以人为本,为科技人员提供一个轻松、和谐、快乐、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鼓励的文化氛围。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上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主要还是内部的问题。在团队建设中,必须要很好的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适当的分析处理。
(1) 高层次人才短缺。这是大环境,是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少高校一流高层次人才短缺,特别是严重缺乏能够担任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的优秀学科带头人,战略带头人。
(2) 团队自由组合阻碍。大学按照专业化教学的需要划分为相对稳定的院、系等实体性组织,无形中形成了种种组织壁垒,扼制了科技人员在大学内部自由流动,阻碍了科技人员实现跨院、系的自由组合[7]。
(3) 整体优势难以体现。各自为政,常常导致团队成员的潜能不能充分挖掘和发挥,信息不能共享,工作效率不能提高,很难以产生较大的创新成果。
(4) 分配制度不明确。现行的经济利益分配制度会引起矛盾冲突,例如科技资助制度倾向个人,科技成果评价制度重数量轻质量,科技经费、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转化分配制度不明确。助长了学术单干,不利于合作研究和科技创新团队的深层次发展[8-10]。
科技创新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为主要内容,具有知识交叉互补性、更新周期较短的要求,又有不同科学背景、起步较晚,管理方式仍处于探索时期等等特点,其管理水平急需进一步提升。
3.1 调整团队管理制度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管理,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是指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微观方面是指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管理。
(1) 政策上积极扶持。为使科技创新团队能够尽快成长,科技管理部门应精心培育,在政策和建设上,给予积极的扶持和帮助。选拔和使用好科技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对团队建设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和调整。科技创新团队新陈代谢是科技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只有掌握好及时调整的原则,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使科技创新团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 适度激励。对于贡献突出的团队成员给予公平合理的回报,适度激励、授权和智力整合与知识共享,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心悦诚服参与工作,培养共同的荣誉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工作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还需要有适当的授权,从而减轻团队领导者的决策压力,使之能够思考更具战略意义的课题[11-12]。
3.2 合理整合人才结构
优化各种人才的层次结构,是科技创新团队能够发展并形成自己特色的关键。一个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并非顶尖人才越多越好,要考虑到各层次人员的水平、才智和能力,形成核心突出、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梯队。建立大师级的科技队伍,引进或培养学术权威,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充分调动学科带头人在创新团队中作用。
3.3 实施有效激励机制
分配问题通常是最敏感、最容易引起矛盾的地方,科技创新团队中也是这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业绩突出的成员,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或者给予公开表彰、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以奖励他们的成就,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公平、透明地解决好分配问题,发挥个人的最大潜力,让团队成员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团队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3.4 努力培育文化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
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在于培育文化氛围,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竞争中的合作,合作中的提高,合力向上的研究集体。要努力营造出团队成员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坦诚相待、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团队内部的各种矛盾。通过消除误解来降低科技团队的人际离散力,营造团结、融洽、民主的氛围来提高科技团队的文化维持力[13]。
3.5 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必须有持续性创新成果的能力,这是衡量科技创新团队绩效的根本标准及要求,科技创新团队的运作和管理机制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这也是科技创新团队价值所在。20多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优化,加快了科学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为科技创新团队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共享协调,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并提升了科技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
3.6 建立科学合理考核体系
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保障科技创新团队的有效运作,没有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激励科技人员,任何先进的方法和手段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14]。这种激励可以是文化激励、物质激励等等,但其目的都是让科技人员更加努力地工作。要保持科技创新团队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使其在竞争的环境中成长,只有经过严格的考核和淘汰,才能真正锻炼出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考核和淘汰制度,围绕团队的战略目标,不断补充新的优秀人才,始终保持科技创新团队的活力,适应科学不断发展、学科方向不断整合的趋势。依托重点学科、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的管理、运行、激励、考核与淘汰机制,形成高效、高产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5-16]。
3.7 团队教师科研成果考核
为鼓励科技创新团队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多出成果,提升科技创新团队教师科技素质,完成学校的考核指标,特对科技创新团队教师科研成果产出制定了具体考核政策,推动了科技创新团队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申报基金的积极性和申报书的质量,依据“态度决定水平”、“形式决定内容”和“细节决定成败”方针,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奖罚考核政策,对应该而没能申报自然科学基金的教师,取消当年度评优资格,对完成的教师,优先当年职称评审。
(2) 高水平学术论文。教授发表SCI(E)论文每年1篇,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发表SCI(E)论文3年2篇,其它教师发表SCI(E)论文3年1篇。发表论文需为第一完成单位,教师为第一完成人或学生第一完成人。奖罚措施:未完成指标的教师,取消年终评优,优秀者职称晋升优先,对未完成任务教职工扣除学院二次分配个人所得20%,对完成考核任务教职工增长学院二次分配个人所得20%。SCI(E)论文刊出,3年累计滚动考核。
(3) 专利考核。教授每年申报专利5件,副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讲师每年申报专利3件,其它教师每年申报专利2件。专利以年度为单位考核。
高校的发展必须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并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高校的科技水平,更多的体现在科研团队的创新实力。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提高,本身是一个综合因素,但和这个团队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团队要有强大的凝聚力,要能探究内涵,注重交叉融合,形成竞争形式的合作机制,这是催生重大创新成果的有效科技模式。
[1] 张茂林,董泽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 :151-155.
[2] 周 密,吴宏春,雷利利,等.高校团队管理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高校科技,2012(9):9-16.
[3] 徐贵伍.论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1):12-13.
[4] 张楚筠.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模式选择及机制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7):1-6.
[5] 董嘉佳.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426-429.
[6] 江 波.高校实验室绩效评价体系创新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144-147.
[7] 吴大中,赵远东,盛 毅,等.电路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8] 吴先华,郭 际,陈 涛.科技人员薪酬激励状况的实证调查与政策建议—以江苏省徐州、扬州和常州三城市为例[J].科研管理,2011,32(3):77-90.
[9] 刘 慧,张 亮.高校创新团队的领导力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团队创新氛围的中介作用[J]. 科技管理研究,2013,32(24):133-138.
[10] 吴效刚.高校中的科技政策传播[J].江苏高教,2012(5):61-62.
[11] 吴大中,宋俊飞.实验室智能监控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14,40(3):120-122.
[12] 郭 际,叶卫美,吴先华,等.基于投入产出法的R&D经费投入的综合经济效益评估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1):9-15.
[13] 周先春,孙文荣,张纯伟.基于自适应对数变换和PCA算法的人脸识别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4,40(6):126-129.
[14] 吴大中,吴海东.适用于BPSK系统的抗跳周LDPC译码算法[J].电信科学,2014(1):63-66,82.
[15] 周先春,嵇亚婷.基于EEMD算法在信号去噪中的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4,22(8):12-14.
[16] 罗 鲲,张兴旺,吕竹筠.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博弈论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2(3):88-90.
On the Though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UQina,WUXin-yunb
(a.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b.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In present team management,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 such as difficulty in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patchwork team members, ineffective management system, unjust evaluation system and overlooked team culture, etc. These shortcomings pullback to form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secto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s.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essent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as it can bring innovation not only in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industry key technologies for major projects, but also in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se problems, the paper gives discussion on management system, talent structure, incentive mechanism,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are all related to the adjust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n it can give hopes to improve the managerial level of the teams effectively, and make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re effici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s; management systems
2014-11-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302048);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23228120005);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教外司留[2013]1792号气象灾害应急联动的政策研究);江苏高校优势学科Ⅱ期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吴 琴(1963-),女, 江苏南京人,硕士 ,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
Tel.:13913800217; E-mail: wuqin@nuist.edu.cn
G 647
A
1006-7167(2015)10-02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