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成,兰思仁,徐姗姗,洪惠山
(1.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2.河南科技大学 林学院,河南 洛阳,471003)
中央新型城镇化会议的召开对我国城乡环境整治提出了新要求,乡村环境作为镇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处于管制的灰色地带。水环境与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关系密切,但目前我国乡村水环境治理实践思路仍欠清晰,科学构思将引导乡村水环境整治的良性发展。
乡村指社会生产力发生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相对独立的且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即非城市化地。水环境,是以水资源为中心,及其周围一切因素的的总体[1-2]。乡村水环境是相较于城市水环境而存在的,特色显著:环境性格层面。农舍聚落、肌理、植物等所构建出“质朴”的性格与城市水环境的“光鲜陆离”迥异;环境视觉层面。突出表现在水流量变动的易察觉性方面。不同于受功能使用、美学观赏、安全防护等多重功能限制的城市水环境空间(其常采用高砌、硬化等工法,水量变化不明显),乡村多保留自然驳岸,水量随季节变化明显且易于察觉;环境空间层面。依托于乡村低密低层的人居构筑、广袤的农田以及变化多端的水体形态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的水环境系统;环境生态层面。曲折生动的水岸绿地,形态各异的水陆地貌为物种提供多样栖地。丰富的动、植物群落以及较高的景观异质性决定了其独特吸引力(核心价值所在)。
(1)提升乡村水环境品质,提供安全健康的生命之源。此为构建和谐乡村的根本前提,主要包含防洪安全,水质安全两方面的课题。收集整理水文数据,计算洪水流量,确立防洪高程,根据防洪规划建设各种水工设施,使河流免受洪涝灾害,保障乡村人民的生命安全。治污、景观工程的介入,改善水质及流域生态环境,提供安全健康的水源。
(2)依托乡村水环境资源,发展生态环保的农业产园。需合理规划乡村耕地,改善耕种环境。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在空间和需求上的双向整合,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维护乡村水环境生态,构筑鸟语花香的绿色家园。整治过程中应充分尊重自然、场地、历史、现状。工程技术生态化有助于构筑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
(4)尊重乡村水环境性格,营建自然淳朴的乡村乐园。不同地域的乡村,其水环境不同。南方乡村水网密集穿插,柔媚秀美;北方乡村水环境季节性差异显著,豪迈大气。整治应挖掘、保留地方特征,但终需契合乡村自然淳朴的空间印象。
(5)挖掘乡村水环境文脉,重塑文化趣味的农耕景园。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生存智慧的展现,也是最特征的乡村景观文化。农业耕种因水而兴,乡村人民择水而居。应剖析农耕文化日益淡化的原因,通过乡村水环境的整治实现农耕文化的良性回归与持续发展。
“耦合”是物理学中阐述系统运动方式的基本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协调、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3]。
3.1.1 学科间的耦合
①资源普查与评价:资源普查涉及到多学科专业的前期调研。详尽的资源调查是科学整治的基础。并应对调查结果统筹分析,客观评价,把握场地特征、优劣势、主要矛盾、发展潜力等,制定详尽的发展报告;②生态与水利工程技术:打破传统水利工程对于水环境“粗暴”干预模式,将生态学学科原理与水利工程技术进行耦合,探讨生态水工建设与乡村水环境整治耦合的方向;③环境立法与工程技术。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相关法律的失效、环境监管力度不严、人口素质偏低等因素使得乡村水环境污染严重。这种一味追求环境负红利的行为需要通过更加完善、最为严格的环境立法制度进行遏制[4]。另一方面,通过环境生态工程技术对受污染的水体进行整治修复。④风景园林及建筑技术。树立正确的风景园林及建筑技艺观,乡村水环境景观整治绝不等同于 “绿化”,而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装饰性”及“修建性”的美化活动,而应系统化的统筹、组织乡村水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实现动态整治;⑤社会学、美学评价。乡村水环境影响乡村地区人们的生产行为与生活状态,直接或间接地致使乡村社会结构、功能等变化,应正确把握不同时代下乡村水环境系统的审美取向。评价机制的引入有利于乡村水环境的正确导向。
3.1.2 耦合的动态思维
动态思维既是应用耦合法的根本前提,又是乡村水环境整治的客观需求。乡村水环境由水资源本体及影响水资源的其余因素耦合而成,各个因素本身就动态变化着,且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动态关联。乡村水环境整治同时具有多目标的特征,各目标间密不可分,不可孤立。融合各学科技术,互补长短、互通有无的动态耦合思维将“异源性”因素与“本源性”水资源进行高度整合。
3.1.3 新型水环境综合整治部门亟需创立
河流整治是乡村水环境整治的重要工作之一,或许出于防洪安全的迫切性考虑,传统治河中,往往水利部门先行。然而,相关专业的滞后及传统水利工程在环境生态保护技术上的阙如,使得相当数量的乡村河流在传统水利工程技术的改造下硬质化、渠道化,生态环境极大的被破坏,并对诸如环保、风景园林等后续相关整治的开展造成困难。单个学科知识面有限,乡村水环境整治应打破“部门之界”,应联合起来综合整治、共同论证。
系统论是人类不满足机械论对事物的非客观全面的认识而产生的。系统论承认宇宙事物是由各子系统复杂组织耦合而成,并强调诸要素间的给定集合、组织联系,以及结构形式、有机秩序的维持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要素不可孤立运作,而是在构成的整体中起着特定作用。基于系统论的多层次新型体系构建包含水利防护、环境工程、景观生态体系等。
3.2.1 乡村水环境新型水利防护体系构建
明晰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乡村公众意象,强化乡村环境的“可读性”,实现水工防护体系与乡村水环境体系点、线、面空间结构的耦合;重点实现以堤防系统为核心的“水利防护设施线”的优化,实现堤防与生态蓝线的耦合,抛弃传统水工的硬质处理手法,开拓生态水工技术,采用生态材料进行驳岸砌筑,保证乡村水环境的生态品质。“水利防护设施线”与乡村路网的衔接形成“生态景观线”。
3.2.2 乡村水环境环境工程体系构建
充沛的水量是实现水质安全的前提保障。与水工部门协同合作,合理利用水工设施进行蓄水、补水。通过布设集水管、引导地下径流道等方式对地下水进行补充,保证水量的充沛;通过引水稀释,砾石水沟净化,植物净化,疏浚,固化淤泥,曝气,闸门调节,污水分离等方法改善水质水质。提倡通过构建多种景观湿地实现环境工程设施的景观化;还需对乡村水环境污染源分类整治(图1)。
3.2.3 乡村水环境景观生态体系构建
乡村水环境景观生态体系涉及生态设施体系、景观保育体系、植物景观体系耦合构建。经景观化、生态化耦合形成点状(坝、泵、渡槽等)、面状(调蓄湖、湿地、水库等)生态水工设施与生态水工设施线性结构(堤防、桥梁、渠道等)进行联通,在此基础上与景观基础设施(乡村绿道、滨河空间、防护林、风景林、公园等)二次耦合,形成相互串联交织的生态设施体系网(图2);针对水源地、取水口、涵养林等生态敏感地带,以点拓面,划定严格的保护区,如取水口上下游方向1000、500 m范围内分别采取限制与禁止人为活动的措施。水资源周边应结合公园、湿地、森林等形式设置缓冲绿地等,发挥科普教育意义;植物规划整体上构建多维度植物防护体系、慢行步道体系、植物视觉廊道体系、植物面域景观体系,植物选择依据环境特征划分用地类型,确定植物构建的目标和种类。
图1 分类整治策略
图2 生态网络的搭织(长沙县捞刀河)
类型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类型学是根据研究目的和现象,引出的一种特殊的次序。基于类型学的乡村水环境分类使整治过程框架明确,条理清晰。
3.3.1 多维水环境整治
(1)区域地理层面。以地方性共识而非行政边界为分类依据,我国乡村可划分为北方、中部、南方、西部4区块,每区块环境整治思路各不相同(表1)。
表1 区域地理层面的乡村类型划分与水环境整治思路
(2)社会经济层面。以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将乡村可划分为工业型,农业型,牧业型等。相比较而言,工业型乡村环境质量较差,水环境污染较严重。整治之初,应对此类乡村的工业企业排污情况进行摸底统计。对于工业产值低的乡村建议其转型发展,必须建立最为严格的工业废水排放政策。农业型牧业型乡村,应重点监测生活污水、畜牧业污水排放,更新污水处理技术,保证水质。
(3)社会文化结构层面。我国乡村文化结构随社会发展逐步变化,主要体现在多维社会结构的形成及不同乡村文化形态两个方面。社会结构的多维化体现在各家庭结构的形成(复合乡村家庭、核心家庭、宗族家庭、空巢家庭等),老年人人数的显著增长,妇女公众活动参与状况,农民闲暇时间与公共交往场地的需求攀升等。而乡村文化形态反映在宗教文化、地方戏曲、生活习俗、饮食文化等多方面。应基于乡村社会学调查的基础进行水环境整治,塑造乡村公共交往空间,延续场地文脉。
3.3.2 地表水与地下水共治
(1)乡村地表水整治。按地表水分类标准对其水环境分类整治[5](表2)。
(2)乡村地下水整治。按地下水分类标准对其水环境分类整治[6-7](表3)。
3.3.3 生态健康等级与生态整治
积极开展乡村水环境生态健康等级调查,根据环境现状划分生态健康等级:生态质量良好的地区、生态质量较好的地区、生态恶劣的地区,分级整治。
(1)生态保护。针对环境优美,生态质量良好的区域提出的。如水源保护区内应尽可能减少水工建设,水质监测、取水口等必要设施处应自然生态,体量不宜过大,避免对环境胁迫,宜利用植物的生理作用涵养、净化水源。
表2 地表水分类标准及整治思路
表3 地下水分类标准及整治思路
(2)生态修复。首先对污水进行来源分类,根据污染源对症下药。对污染严重水环境区域,结合环境工程治理技术进行。
(3)生态改造。通过增设生态水工、环保设施寻求乡村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设施应与景观设施耦合,构建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多样稳定的空间场所。
(1)一些决策者在理解偏差,认为乡村环境整治应“效仿”城市。导致一刀切的堤防建设,一味地追求精致、新奇的建筑风格、盲目地引进名贵植物等现象时有发生,乡村环境生态朴素品质丧失[8]。
(2)尊重传统,合理规划乡村空间结构。在此,一些新举措值得商榷,如“集约发展策略”在乡村建设中移除原有的村落,在远离农田的地区建设高层等“新型小区”这种的“集约”措施虽“表面”上提高了村民的居住水平,但对乡村原本的空间结构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世代传承的“舍依田建”的格局被打破(尤其是南方和中部地区的乡村),农民丧失耕地的热情,农耕文化缺失导致大量劳动力外流,“空巢村”形成。乡村的生活生产是一种低成本可持续的模式,统筹规划势必影响传统乡村生活模式。在乡村环境整治中不应否定传统由生存生产的需要而自然衍生的乡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尊重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关注乡村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空间的关系,才能促使乡村环境整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2.1 构建城乡生态绿色水廊
长期以来,由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我国城乡环境之间割裂。利用乡村水环境整治构建生态绿色水廊联系城乡空间环境,构建安全生态的江河生态水利体系。相关部门共同论证确立乡村生态水利体系构建技术。防洪堤防生态化、断面工程的多层次化,堤垸的绿地化、水利工程设施的景观化等目标的设立为构建城乡生态绿色水廊夯实基础;联系城乡的水环境景观廊道体系。城乡水资源一脉相承,维持城乡水环境的异质,利于场所特性的塑造。乡村水廊道体系应寻求低耗高效的“简约”手法,维护水陆生态的过渡,提供朴素自然的水环境空间;生态绿色水廊与乡村绿道耦合形成乡村慢行绿道体系,提供给游历空间。
4.2.2 传承乡村传统景观风貌
挖掘、整理、表达场所精神。乡村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都蕴含着村民生活的记忆。乡村水环境整治应发掘传承场所文脉,融社会美于自然美,创造生态环境的艺术美;维护场所肌理。乡村肌理是祖辈们在土地上生产生活的符号,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各地人们对水的利用方式存在差异,水环境与农田、村舍、林地等的肌理变化展现了生产生活中水与环境的关系,应予以保留延续;回归质朴平实的乡村景观风貌,在理解乡村环境品质的基础上,传承传统,述说乡愁。
4.2.3 提升乡村人民生活品质
涵养水源、修复受损水体、安全防护等技术,为乡村提供可靠水源。防护林、涵养林、绿道建设使乡村水环境与乡村景观空间耦合,降低景观整治成本,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依水整治村舍、庭院等点状单元结构,公园、绿地等面域结构,滨水绿道、乡村绿道等线性结构联系点、面环境,构建恬适的生活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应特别重视乡村场域的更新、游憩设施建设。满足乡村居民需求的同时,为参观游览的人们提供驻足场所。不同年龄层次人们的游憩活动需求各异,整治中也应予以考虑。
4.2.4 发展新型休闲旅游产业
农事活动与农业观光旅游结合,开展农耕体验园、果蔬种植体验基地等建设,实现产业的复合化。农业园的建设延续传统乡村土地肌理及农耕文化;优化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劳作环境,弘扬农耕文化。耦合农田水利设施、增设田间绿岛、绿道、绿廊、休憩设施等改变耕种环境,为农民、农事体验者提供舒适的农耕环境;整合农业景观资源,打造整体生态农业。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流域内农业生产水平,形成区域名片。
乡村水环境整治与乡村人民的生活品质、生产效率息息相关,同时是乡村生态环境的指示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水环境应作为乡村整治的核心内容予以确立。乡村水环境整治应耦合多学科技术,科学分类,系统治理,引导乡村环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左大康.现代地理学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697.
[2]高升荣.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明清时期太湖与关中地区的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3]黄昆著,韩汝琦.固体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马中,昌敦虎,周芳.改革水环境保护政策,告别环境红利时代[J].环境保护,2014(4):22-25.
[5]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6]GB/T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S].
[7]赵辉,齐学斌.地下水资源管理新技术与新方法[J].中国水利,2009(15):30-33.
[8]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15(001).